翰墨之美 难得一见
2015-07-06陈曦何福安
陈曦++何福安
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建于1921年,素以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收藏之富享誉省内外。目前,该馆收藏古籍书3.8万册,其中善本52部629册。还珍藏大量的古今书画、家谱、碑帖、地图、地方文献等,其中古代书画以明清书画居多。由于这些古籍、书画“年事已高”,大都长期深锁库房之中,秘不示人。此次,我们借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之机,在确保藏品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才得以首次近距离欣赏这些明清书画真迹,极为难得。本期继续遴选部分精品略作介绍,以供书画爱好者欣赏和研究。
陆润庠《行楷对联》(见图13),无年款,水墨纸本。纵123厘米,横28.5厘米。上款“少鹏仁兄大雅正”,下款“陆润庠”,钤印白文“陆润庠印”、朱文“凤石”。联文:“宓子弦歌宜小邑,魏公簪笏付诸郎。”上联袁枚作,下联陈维崧作。这副书法作品书体非常圆润饱满,落笔稳健有力,字体工整端庄,雍容有度,有婉丽劲健、平稳舒缓之韵味,应是真迹无疑。
陆润庠(1841—1915年),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以母疾归苏州,总办苏州商务。光绪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但馆阁气稍重。
张问陶《行书诗轴》(见图14),水墨纸本。纵130厘米,横42厘米。上款“心农尊兄正之”,下款“壬申七月张问陶书于虎邱”,钤印白文“张问陶印”、朱文“船山”。诗的内容为:“小园风物久荒寒,今我来游岁已残。如有野人藏石角,并无时鸟过林端。亭孤俚彀全家坐,墙倒原凭百姓看。头上海云天万里,更须何处筑仙坛。”此轴行书笔画精到,笔意沉郁空灵,骨力内蕴,饶有意趣。行距字距匀称,字字玑珠,富有节奏感,实为行书佳构。书于壬申(1812年),为张问陶晚年之作。张问陶其诗天才横溢,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此首作于莱州署后小园诗,不可多得。
张问陶(1764—1814年),字仲冶,又字乐祖、柳门,四川遂宁人。问陶取其家乡的山名。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善画猿,自号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年)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张船山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书师米芾,工花卉,纵逸近于徐渭,尤善画猿、马、鹰等。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芍药》扇等。杨守敬说其:“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
何绍基《行书立轴》(见图15),无年款,水墨纸本。纵95厘米,横46厘米。落款“道州何绍基”,钤朱文印“子真”。书法内容为《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这幅作品从整体气韵看,能让人感受到其情闲适、笔力松而不驰、绵里裹铁的艺术效果。部分字体有颜字构架的特点,字型方正,内松外紧。又参合些许隶书味道,点画峻利,纵横倚斜,错落有致。字与字之间多有“春蚕吐丝”的映带牵连,独具面貌。
何绍基(1799—1873年),晚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官编修。工经术词章,尤精说文考订之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书法自成一家,草书尤为一代之冠。晚年以篆、隶法写兰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偶作山水,不屑摹仿形似,随意挥毫,取境荒寒,得石涛晚年神髓。画必长题,题多佳句,惟不轻作,兴至为之,辄自毁去,故流传者少。
喻长霖《行书立轴》(见图16),水墨纸本。纵127.5厘米,横67厘米。落款:“本志仁兄大人正语,癸酉九月长霖。”钤白文印“喻长霖印”、朱文印“志韶七十后书”。《行书立轴》内容节选《争座位帖》:“如鱼军容阶虽开府,官即监门将军,朝廷列位,自有次叙,但以功绩既高,恩泽莫二,出入王命,众人不敢为此,不可令居本位,须别示有尊崇。”喻长霖书法熔颜柳于一炉,丰腴侧媚,雄秀俊丽。是书苍劲古朴,书风劲健大度,参差错落,极富书卷气。走笔酣畅淋漓,实为不可多得之妙品。
喻长霖(1857—1940年),字志韶,浙江黄岩焦坑仙浦喻人。少时师从母舅王棻执教的九峰书院学习,夜读经史,日习小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和功臣馆纂修。
褚德彝《楷书水经注》(见图17)立轴,纸本,纵132厘米,横63厘米。题识“录水经江水注似如山先生清赏,壬申秋褚德彝”,下钤朱文印“松窗”、白文印“褚德彝”。褚德彝书录《水经·江水注》一段:“及余来践跻斯境,既至忻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共53字,书于1932年。其书秀雅疏逸,瘦劲清整,笔笔圆劲,字字风骨,下笔亦一字不苟。
褚德彝(1871—1942年),近代篆刻家、考古家。原名德义,避宣统讳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号礼堂,又作里堂,别号汉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书宗褚遂良,能得其渊源。隶书学汉礼器碑,功力最深。
《翁方纲书法八条屏》(见图18~图25)立轴纸本,纵176厘米,横45厘米,落款方纲,钤白文印“翁方纲印”、朱文印“覃溪”。此八幅行书轴是他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作品,基本符合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的书写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温润丰厚的浓墨与纤细游丝手法所形成特性”,浓淡、粗细、行止看起来极有节奏感。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流畅结合,且在从柔润至流畅的笔意中,把灵活的用腕力度表现在纸上。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画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
翁方纲(1733—1818年),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尤善隶书。相传翁方纲能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功力精熟可见一斑。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其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翁方纲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指刘墉)、翁宛平(指翁方纲)两家。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尝质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由此可见翁方纲的学书态度之严谨,从学书练基本功这个方面说,他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梦园丛说》载“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但他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始终墨守前人成规,不求创新,终究只是以工夫见长。
书法与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类,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智慧和情感。历经沧桑变幻而幸存的历代书画作品,已成为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当走进无为县图书馆内秘藏库,近距离接触这些艺术珍品,我们就像穿越了时空隧道,徜徉在书画的海洋,心与古人相会。“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璀璨的华夏文明,书画承载着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多方面的密码。透过这些信息,我们能体会到古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本文中的这些作品富丽典雅、风格多样,反映了明清时期一部分书画艺术的基本面貌和流派,殊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