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人七言绝句的喻象艺术

2015-07-05赵建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七绝唐代

摘 要:唐代有不少七绝注意把景物、情感提炼到最精巧集中的一点,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奇妙的、饱含情意的、充满诗意美的比喻,从而使诗的意境生动完满地呈现出来。这也为当代七绝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关键词:唐代 七绝 喻象艺术

清代王夫之曾说:“自唐以后,不能作七言绝句,直是不当作诗。”(《姜斋诗话》)可见,写好七绝是作诗的必要门径。当然,要写好七绝有许多讲究和技巧。 读唐人七绝,我们发现,一些优秀作品常用一种手法,就是在绝句的后两句推出一个新鲜、恰当的喻象,诗的意境便跃然而出。这不仅表现在写景、抒情中,也用于写人、咏物或说理时。

唐人多有借助喻象来写景的佳作。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日光中香炉峰紫烟缭绕的背景下,一条瀑布悬挂于山川之间,前两句已是非同寻常;在富有想象力的诗人眼中,从云端飞流直下的瀑布就像一条银河从天而降。一个神奇的比喻,不但庐山瀑布的声势、气势全出,而且,白色的银河与紫色的云烟相形相衬,造成瑰丽的视觉审美效果。刘禹锡《望洞庭》诗则前两句、后两句皆用比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明净的秋月下,洞庭湖水波平如镜,洞庭山静立在湖心,这图景宛如在白银盘里放了一颗玲珑的青螺。多么新巧的比喻!秋月下的湖光山色被写得真切别致,惹人怜爱。诗人雍陶《题君山》同样写洞庭湖的山水,后两句为:“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君山在湖中的倒影,若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因设喻角度不同,所以又写出了新意,表现出湖山的静谧与秀丽。再看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真珠比清露,写出新月下露珠的圆润与光泽;以弓比天幕上那弯新月,不仅形似,而且更见精巧,妙喻中透出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欣喜之情。晚唐诗人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三)写华清宫的荒凉景象:“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以梦一般的云,尘一般的雨,渲染了一种迷离恍惚的氛围,传达出了诗人面对盛世古迹时的感伤情绪。以“梦”比“云”,以无形之象比可见的形象,颇有新意,蕴含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思。其他如高适《听张立本女吟》:“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不见乡书传雁足,月明荞麦花如雪。”杜牧《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无不是后两句写景时运用比喻的佳作。以上所举多为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的诗作,有些七绝的比喻则只写喻体,而将本体隐藏起来。如杜牧《叹花》:“自是寻芳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又题作《怅诗》,文亦有不同:“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据唐人孟《本事诗》记载: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写下此诗,言自己错过了花期,而今已是花落叶茂、枝头果实累累的时节。诗以“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景物暗喻女子的结婚生子,既深婉含蓄,又新颖有趣。

唐人七绝借助喻象来抒情。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玉壶”中捧出一颗“冰心”来告慰洛阳的亲友,以此比喻自己冰清玉洁的品格。这一喻象取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苍茫江雨中,孤立的楚山,又加以“玉壶”之“冰心”,诗人精神之宽广、坚强和高洁,全部被表现出来了。王昌龄有一片“冰心”,诗人刘叉的胸中却有一把“万古刀”。看其《偶书》:“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以“磨损”的“万古刀”比喻胸中被压抑的正义感,生动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及其刚烈的个性,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李商隐的《日日》诗先写春光引起的无名愁绪,后两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何时才能摆脱骀荡春光引起的缭乱意绪,使心绪像百尺游丝一样呢?以“游丝百尺长”比“心绪浑无事”,写出心绪的容与、悠闲、渺远等种种微妙感受。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以满眼春色比相思之情。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以江水作比,生动地写出了思情之悠长不尽。这些都是以喻象实现抒情效果的佳作。

唐诗还借助喻象写人物。如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径苔芜不可寻。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中唐文人沈亚之,善诗文小说,却一生沉沦不遇。诗人先赞其诗之清,叹其无人能和;又写其旧居荒芜难寻。在梦中,诗人来到沈下贤故居所在的小敷山下,只见一条清流,一弯素月。溪流铮琮作响,仿佛其人之环佩声;素月澄明皎洁,又如其人之衣襟。襟,又有“襟怀”意。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出了清寥的梦境,写出了沈下贤襟怀的高洁和诗魂的寂寞。杜牧《赠别》(其一) :“娉娉裊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以二月初含苞待放、颤袅枝头的豆蔻花来比“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小歌女,比喻精妙而不落俗套。武元衡《赠道者》:“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在红莲丛中,白莲显得那么高洁脱俗,诗以白莲比白衣少女,见出诗人对女子的神往之情。雍裕之《农家望晴》:“白发老翁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以鹤比白发老翁,给人以持久、执着之感,传达出老翁盼望晴天的急切心情。

唐诗借助喻象来咏物。如钱栩《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春风暗拆看。”诗句句用比,首句从色泽着笔,将未展芭蕉比作冷烛、绿蜡;次句又将其拟人化,比其为芳心未开的少女。末二句进一步作比,没有开展的芭蕉多像一封书札,其中深藏着少女的多少情愫!当春风吹来,芭蕉叶会一点点舒展,就像书札被暗暗拆看一般。新颖巧妙的比喻,是这首诗成为千古流传佳作的主要原因。贺知章《咏柳》诗可谓家喻户晓,尤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二句尤为人称道,这新巧的比喻是其主要魅力所在。晚唐起义领袖黄巢的《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将满城黄色的菊花想象成带着黄金的盔甲,这一比喻一扫菊花的高洁幽美,赋予了菊花以战斗精神,表现出起义领袖的豪情。

此外,唐诗还借助喻象表现哲理。无名氏《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劝人要珍惜青春年华。用花比少年时光,用折花比莫负青春,诗人将一个人生道理化为优美的形象,说得深入人心。尤其“無花空折枝”的意象,堪令虚度年华者心惊。

唐代如此多的七绝佳作末二句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由此可见唐人七绝写法上的一个明显特点。究其原因,七绝篇幅短小,四句二十八字,离首即尾,离尾即首,需要高度集中地突出一个意象,以收到“以鸟鸣春,以虫鸣秋”的效果。若是抒情,必要写出最动人之处,而情是无形的、抽象的,借助优美生动的形象作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传达出情感的丰富性,以打动、感染人的心灵。王昌龄用“玉壶冰心”表明自己品行的高洁,刘叉以“万古刀”写胸中之正义感,都是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佳例。至于写景,景物本身就是具体实在的。诗人嫌景物本身太平淡,不足以唤起人的审美联想,要把最动人、最美之处写出来,就要发挥想象力,创造一个饱含诗意美的喻象。如李白以“银河落九天”写庐山瀑布之壮美,白居易用“露似真珠月似弓”、刘禹锡用“白银盘里一青螺”来状景物的优美。另外,写景七绝若全是实写,则不足以传达出景物的神,必须找一个喻象,使景物生动起来,甚至像人一样活起来。如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是一首将比喻、拟人结合起来的好诗。诗将金谷园的落花比作“坠楼人”,引出绿珠为石崇坠楼身亡的故事。在比喻中,传达出诗人对绿珠命运的无限感慨。所以,恰当的喻象不仅仅与本体形似,而且要新鲜、优美,还要饱含情意,才能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意境。倘若比喻中还有象征意味,更可以大大拓展诗的内涵和容量。如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以明月沉于碧海比喻晁衡溺海身亡,喻象优美,“明月”又象征着晁衡的高洁品格,短短一首七绝借助比喻、象征传达出了诗人对日本友人的深挚情意。

当代诗人也吸取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借助比喻手法,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星汉《葡萄沟食葡萄》:“周身染绿入冰湖,一饱已贪无再图。万贯贾儿休傲我,而今满腹是珍珠。”以晶莹的珍珠比葡萄,表现出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其蔑视万贯贾儿的神态呼之欲出。钟振振《松花湖》:“松花秋水一湖清,四万里山围玉枰。最爱夕阳红湿处,渔船似在火中行。”写松花湖秋日的美景,着笔于夕阳时分湖水的美丽。在夕阳照射下,湖面被映成通红一片,渔船就像在火中行走一般。以“火”这一喻象,生动写出夕阳下松花湖的瑰奇景象。甑秀容《送别》诗获2002年七夕“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二等奖,后二句中的巧喻功不可没。《送别》:“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含烟。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南国送别,正值春日,暖风拂面,柳叶含烟,一串骊歌已饱含离情。后两句巧妙化用王维《相思》诗意,又结合送别之景,将夕阳比作红豆,将晚霞说成是满天的相思,给人以无比新鲜的艺术享受,且又契合了“红豆·相思节”这一大赛主题,真是让人叫绝!

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写人、咏物、说理,在写作七言绝句时,注意把景物、情感提炼到最精巧集中的一点,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奇妙的、饱含情意的、充满诗意美的比喻,诗的意境就会生动完满地呈现出来。今人若能借鉴这一艺术手法,必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七言绝句,为诗苑更添珠贝。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人文北京与文化创新研究” 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 者:赵建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七绝唐代
七绝一首
龟仙(七绝)
积素凝翠(七绝)
圣洁(七绝)
永恒(七绝)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