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2015-07-05吴兰英
吴兰英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和资源的全球化、网络化孵化出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直接影响了对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教育,高中生在叛逆与成熟之间徘徊,同时在高考的巨大学习压力的重担之下,学习时间紧张。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展开德育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处世做人的道理,本文就高中语文和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61
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目的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准则要求。
关于语文课程在思想道德、精神品质方面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见,语文以其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展示出了强大的育人性,尤其是高中时期,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段,思维和性格慢慢的走向成熟,同时,也是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习和生活中精力充沛、充满生机。
但是受不良影响太多,往往容易伴随着对学习淡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公德和责任心、思想还很幼稚等情况,在高中学习紧张、压力巨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道德素质做专门的调查研究和教育培训,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不仅从语文素养、应试答题技巧方面给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还应该通过课文内容、作者或者是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深度挖掘,收获到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枯燥单调的高中学习生活中有内心笃定的精神支撑。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流传较为广泛,在人们心中形成共识。著名的革命家列宁曾经说过:“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从较高的层次说,道德是一个民族立足于民族之林的灵魂,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垫脚石,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埋在内心里的笃定的信念,促进人类社会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道德是精神之光,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让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中翱翔的时候能够寻找到栖息之所。
赫尔巴特也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教育应当以德育为首,知识能力的培养是可以靠后天的努力和付出换取的,但是道德的熏陶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为了青少年健康的成长,使他们能够以的具备丰厚的知识贮备和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优秀姿态担当起祖国的建设的重要角色、成为国家的脊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
德育不仅仅是政治思想上的僵化的说教,而应该是心灵的熏陶、感染,通过启发、诱导将德育融入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才是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德育的重点是通过精神、思想上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世上有了行动上的变化,学生内心自觉地形成行为约束,而不是“虚、空、假”的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
如何将语文课堂和德育教育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课文的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呢?凭借我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深度挖掘课文内容。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了如指掌,还应该做到深刻的剖析,了解文章、小说、戏剧等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对作者的生平、简介、创作时的情况等充分的挖掘、拓展,让学生从一篇文章中,将视野拓展到一个人、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中来。
例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关于作者,老师应该着重的阐述,对于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种族歧视在曾经的美国和世界上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的问题。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浸礼会教堂牧师,非暴力主义者,关于他遇刺身亡,终年39岁的经历,学生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消除种族歧视、争取民族平等是一件多么困难而又伟大的事。
同时,马丁极具讲说才能,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他的其他文章体会到演讲的魅力。马丁路德金在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足以见得他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全世界争取种族平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生在这种心理的碰撞中,对作者肃然起敬,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富有感情,同时对种族歧视在内心也有一个深刻的判断,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联系中国争取民族解放的那一段历史,从而增强了学生民族信心和自豪感。
2.声情并茂的传授,让学生由心而生的产生共鸣。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语言、文字、声音、表情等传递丰富的信息,容易激发人内心的感受。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艺术性的表达,要求教师有感情的从朗读、演讲、表演等各种形式入手,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能够与教材对话,产生共鸣。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时候,对于这种具有音乐一般優美的意境的现代诗,它的语言轻盈柔和,行文圆熟流畅,娓娓道来,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描绘的细致而温暖,真挚而隽永,委婉而浓烈,同时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憧憬,抒发了无可奈何的离愁的悲伤。
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奇美的文字本身就是对思想情感和性情的熏陶,让学生忘却考试的压力,徜徉在文学的舒适中,体味感动和美好,内心得到安宁和释放,学生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副夕阳下闪烁着绵绵情谊的康桥,倒映在游动的微波中,品尝真与美。
不论是叙事性的文章、强劲有力的演讲、精美温婉的诗篇,只要教师充分的解读、细致的教学,都能够发挥教材以外的作用,让教学内容活起来,给学生思想上的熏陶,精神上的鼓励,以语文人文性的艺术感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避免盲目的说教给学生带来的枯燥和反感,在德育教育上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更加行之有效。每一篇文章都是历史筛选的经典,都是心灵与灵魂的升华,都能够作为人们精神的食粮、行为的典范,因此文学的力量几千年被大家所歌颂和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