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社会发展代价理论

2015-07-05范宏轩

2015年27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范宏轩

摘 要::本文从考察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演变入手,分析了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内涵,然后就我国的实际情况,阐释了当前继续研究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代价问题;社会发展代价;现实意义

任何社会发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当前时代,任何事物自身好像都包含着正反两面的情况。比如机器,它一方面在减少人类劳动方面发挥了神奇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人在同机器的竞争中失利,从而造成机器对人的压迫。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尤其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期,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哪些代价是我们应该承受的,哪些又是可以预见从而可以避免的,哪些又是会给我们当前的改革带来深远影响需要我们积极面对的,理清这些代价问题就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探源

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首次提到社会发展代价问题,他认为社会进步必然是要付出代价。

到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在对社会发展代价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时提出,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破坏人天然善良的本性,而人的道德沦丧则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造成的。他认为,自然界中很少有不平等的现象,生活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人天性善良,没有善恶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原始善良的天性被日渐破坏,道德日趋堕落,尤其是在私有制产生之后,使得人性变得更坏,而且伴随着科学与艺术日渐臻于完美,人类的灵魂正是却越发显得腐败的。①他还声称:文明人与自然人截然不同,前者已经失却了自己的根本,正所谓:“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由此可知,卢梭提出的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论点是从社会的视角来说明人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文明社会时所产生的代价,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源于私有财产的出现,而人类才能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还为这种不平等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并使之成长起来,而私有制和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更使得不平等变得牢不可破甚而最终合法化。②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以往社会历史观的积极成果,从物的世界的最终“增值”和人实际“贬值”的基础上,详细地阐释了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他们关于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人德兴的败坏为代价的,另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要以广大人民的受苦为代价。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时代,德性的败坏似乎为科学技术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当自然越易为人控制,个人就越容易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者自身卑劣行径的奴隶。③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私有制条件下,尤其在资本主义时代,物质财富的每一次增长都以付出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其代价。甚至人类整体的发展也以牺牲一部分人、甚至整个阶级作为代价,在人类社会,整个族群总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之开辟道路。④

二、社会发展代价的涵义

经过探究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从中发现其基本涵义应包括:其一,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有社会发展代价的存在,说明其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的每一阶段的进步,即使是十分有限的进步都曾付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代价。其二,一般可以将社会发展代价分为两种:必然性的和人为的。必然性代价一般界定为跟社会发展有内在必然的关系并且为获得某种发展所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人为性代价指的是同社会发展没有直接和必然的关系只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在这里,我们看出当前对人为性代价和必然性代价的界定有些含糊。因为按照这种界定,在具体的事实中分清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人为的十分困难,从而可能将人为性代价看成是必然的。其三,付出的代价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该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甚至会消弭发展所带来的有益成果。这样,我们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发展,同时还要知道我们的发展又是为了什么的。只有认真弄清这些问题,并依此发展下去,我们的发展才可能是良性而且是稳定的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发展的目的。否则,目的将在手段中丧失,现在取得的发展成果最终也无法保全。而且有一点我们必须认清:虽然私有制引发诸多的不平等问题,但并非每一个问题都是必然性的,我们不能将一些可以避免的代价归为无法避免的,为一些不该原谅的错误寻找找借口。

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遭遇到许多的问题,付出了相當的代价。当前,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代价问题集中表现在:

1、社会呈现出过大的贫富差距。市场经济是一种运用市场来调配资源的方式,其中价值规律发挥重要作用,市场竞争的结果便是优胜劣汰,如果没有国家宏观政策的二次调整,最终不可避免就会造成富的越富、穷的越穷的两极分化现象。目前,我国贫富分化现象已十分明显,超过世界公认的0.25—0.30的水平,值得引起我们警惕。

2、社会出现信仰虚无化和道德滑坡等现象。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对利益的诉求,造成人们对金钱盲目的崇拜,加之文革期间偏激的价值观念对人合理的欲望的压抑,一旦解禁这种欲望而又不加控制并任其发展必然导致拜金主义和商品拜物教的盛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又助长了利己主义取向的情况之下。

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我国尚不属于完全的市场经济,行政指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表现出应有的二元特质,从而导致我国难以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致使资源的短缺和浪费并存、破坏与污染共生。尤其在社会转型期,既无法打破旧的结构,又不能形成新的结构,于是,不健全的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依旧存在,且由于地方政府偏门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相关企业的惩治力度不强,使得生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严重。

4、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尽管我们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但迫于当前的国情,我们经济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创造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财富,于是对财富的追逐成了目标,而人则成了手段,从而造成“物对人的支配”、“人被金钱奴役”的尴尬处境。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正确看待代价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明确发展与代价的各自的内涵,分清必然性代价与人为性代价。我们必须认识到代价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必然,但并不表示在规律面前我们只能被动承受,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尽量减少和避免人为性代价,从而实现以较小的代价来追求发展。

其次,社会成员要合理分担改革和发展的成本。一般而言,各利益群体所承担的改革和发展代价的高低,应同他们在改革和发展中的获益成正相关,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因此,当前对政府来讲,首要任务便是平衡各利益群体所承担的发展代价。

第三,对社会发展代价进行必要而有效的控制。对于政府来说,追求短期的发展目标虽然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则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破坏,付出极高的代价成本;因此,应该树立一种更为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或者减少发展代价,利虽不能一时呈现,但功在千秋。

注解:

① 卢梭.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遵化风俗[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② 卢梭文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红旗出版社,199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6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3.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贝叶斯公式的学习与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当代诗词史稿(九)——倡今知古求正容变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从NHK BS8K说起 聊聊8K电视广播发展现状及其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动态汽车衡准确度等级的现实意义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