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2015-07-05韦东晗孙红
韦东晗 孙红
摘 要: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短暂的一生孤独漂泊,却留下了7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刻画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软弱,或坚强,亦或麻木。各具特点的女性也为我们呈现了萧红对她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解读,发人深省,让人深思。
关键词: 萧红;女性形象;形成原因
在电影还没有上映之前,大家对萧红的印象也许只停留在小学课本的那一篇《火烧云》里。萧红生于1911年,青年时期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的影响,她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其短暂漂泊的后半生。辛亥革命的浪潮也为她的生命打下了叛逆不羁的深刻烙印。她的一生虽然短暂,堪堪三十一载,但是萧红其人其文,都不曾被人遗忘,她在短暂的写作生涯中,书写着那个时代贫苦女性的苦难史,揭示人类的愚昧,抒发改造国民灵魂的愿望。萧红以自己女性独有的视角和经验感悟人生、书写文章,并把那个时代女性共有的特征揉合在书中,我认为可以把她们分为分三类:
一、逆来顺受的女性形象
受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20世纪的女性社会地位依旧很低,属于被压迫的状态。萧红曾经说过女性的天空是低的,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各方面的困难接踵而来,当压迫来临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忍耐,妥协,直至生命结束。在她的作品中这样的女性也大有人在。
在《生死场》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位麻面婆,她因为担心羊丢了找不到而把饭做焦,挨了丈夫的骂,也不出声为自己争辩一分。麻面婆软弱,木讷,不会思考,只是日复一日的洗衣做饭,干农活,她的生活除了这些,没有别的。生活给了她什么她便接受什么,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也注定了她受欺压的境况。
十七岁的单纯姑娘金枝还充满着对爱情的渴望,想要嫁给成业,她还不知道成业只是把她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后来金枝实现了嫁给成业的愿望。婚后这个大肚子的小女人在每天天还不亮时就起身做早饭,紧接着是中饭然后是晚饭,做各种家务,还被骂是懒老婆,不久金枝也渐渐变得像其她妇人一样,会诅咒丈夫,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因为和丈夫吵架,小金枝被丈夫摔死,尸体被狗扯的什么都没有,空留一堆染了血的草,她懦弱的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在丈夫被日本人杀害后,金枝来到城里给人缝补,本来希望生活变得好一点,遗憾的是她的希望再一次落空,工作时却被人奸污。她没想到自己逃过了日本人的追赶,却逃不过自己同胞的凌辱,明明是自己受到了欺凌,却不懂反抗,甚至感到羞愧,自责,痛苦,觉得自己见不得人,想去出家做尼姑。最后却连尼姑都做不成。在当时抗日的大环境下,她没有选择奋起抗争,而是忍气吞声让自己节节败退,这样的她终究走不出那个吃人的世界。
打鱼村的女人月英,曾经温柔,美丽,却因为瘫痪失去了所有对生活的希望,连那双多情的眼睛都变成了绿色,丈夫虐待她不理她,对她视若不见,她自己也自暴自弃的认为自己是个鬼,想被活埋,只是希望自己快些死。她不懂反抗,不会反抗,也没能力反抗。最后只能等待死亡的命运。我们对她的死感到惋惜,月英心中的那种无力感也像是感同深受一般,唯留一声叹息。
受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婚姻是被包办的,婚后又要三从四德,她们软弱忍耐不懂反抗,有些人可以反抗却打心眼儿里不想不反抗,有些人没有能力反抗,于是选择默默认命。她们看起来只是在忙着生,忙着死。这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也注定她们被欺压。这也是那个时代带给女性的悲哀。
二、不屈不挠的形象
萧红生前受革命影响,追求女性的解放和觉醒,她的作品中也不乏像她一样奋起抗争,不对命运低头的女性。在这些女人身上我看到了那些在贫困中苦苦挣扎却不愿放弃的下层老百姓的艰辛,更看到了那个阶级矛盾尖锐的年代女性想要站起来,为了站起来而挣扎的勇气。
王婆就是其中之一,她不对命运屈服,甚至比男人勇敢坚强,连自己的丈夫都在心里暗暗佩服她。虽然她的一生像那个年代一样充满苦难,但她能奋起抗争,不屈服于命运。被第一任丈夫欺负的她并没有选择忍耐,而是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在第二任丈夫死后又嫁给了赵三。赵三被地主欺压成立镰刀会时,王婆不仅主动为赵三找来猎枪,还教他如何使用,连男人都不会使用的獵枪王婆却很熟练,可见王婆的胆量与心智都不一般。后来赵三因为入狱的事情对地主改变看法,解散了镰刀会,她对赵三怒其不争,出言讽刺丈夫起初是铁,现在变成了泥。王婆应该是看不上这种软弱行为的。在抗日期间,王婆能主动奉献自己的力量,帮助解放军放哨、做掩护而且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这时的她,俨然一位战士,软弱忍耐的农村妇女哪里能和她比。
另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女性便是《小城三月》中的翠姨了,小说中翠姨的性格就像是小城三月的天气一样,既平静又起伏,柔中带着刚,充满生机。翠姨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不表达,但行动上却不经意暴露了她的想法,看似淡泊不争,内心却已经泛起了不小的波澜,好比一双绒绳鞋,又好比堂哥。为了一双绒绳鞋,她跑遍了小城的大小商铺,还是没有买到,翠姨就开始埋怨起自己的命来,甚至流出眼泪。对一双绒绳鞋都是如此,更何况是深爱着的堂哥,自己被包办婚姻,对堂哥爱而不得,最后就算死也不愿意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其实她完全可以像自己的妹妹那样,嫁一个有钱人,下半辈子过着舒服的日子。但是翠姨渴望爱情,渴望知识,不甘人后,她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来抗拒“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我们为翠姨的死而感到惋惜,但就是那样的社会让这个曾经充满生机、顽强生活的女子枯萎凋零。只能说,这个看似柔顺的女人,内心其实是刚强不屈的。
既能看清命运,又能看轻命运,不软弱,不妥协,不屈服于命运,即使放在现代也很难做到,这种反叛的精神,总是能让人为之一振,受到鼓舞。这大概也是萧红把她们写在作品中的原因吧。
三、麻木不仁的形象
生活没有追求的女人们充当无聊的看客,把别人的家事当作谈资,自以为是的给人家“出谋划策”可能就是她们生活中唯一的乐趣。可是她们丝毫不知这些举动也是可以致命的。周三奶奶、杨老太太、掌柜的太太这些人看似纯良却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就是受到迫害的人。
《呼兰河传》中那个活泼可爱的团圆媳妇,在我看来大模大样很大方,用爷爷的话来说,怪好的。但是周三奶奶却说:“见人一点也不知羞。”隔院的杨老太太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在其他人看来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一个12岁的姑娘因为长得高,就被说成连十四岁都不像。她们大概只认同自己心中所想的团圆媳妇的形象,娇羞,能干,但凡有一点偏差,都觉得是天大的事情。不害羞、坐得笔直、走路风快好像也碍到了她们的眼睛,于是要怂恿团圆媳妇的婆婆打她来给她个教训。吊在梁上,拿皮鞭抽,昏过去用冷水浇、烧红的烙铁烙在脚心上。这些在我看来简直是酷刑,一样都让人不能忍受,在婆婆眼里打团圆媳妇一个多月却很正常。看热闹永远不会觉得事儿大,打完人后人们又抱着不能见死不救的态度,请人来跳大神,畫个大花脸、吃一个全毛的鸡,各种各样的偏方接踵而来,团员媳妇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夜里睡觉会忽然坐起来,看了人会害怕,眼睛里充满了眼泪。团员媳妇就像婆婆的撒气筒,在她婆婆心里,儿子都没有她养的家禽娇贵,更何况是这个刚进门儿的小媳妇。她不舍得打自己的孩子,于是便要各种方法的折磨小团圆媳妇。最后她们让明明没病的团圆媳妇当众脱了衣服,用开水洗澡,烫昏了再用凉水浇,再用开水烫。在这场不知救人还是害人的沐浴中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或许这是对她的解脱,只是这个结果会让家里那些女人们无处安放自己的“善良”让周三奶奶、杨老太太没了一个饭后的话题。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萧红临死前把自己的悲剧归结为就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虽然她念念不忘自己是个女性,但是她并没有屈服,她不甘,她抨击,她抗争,却终也没能挣脱。但她就是不能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和作为受难的女性个体的存在。萧红虽然没有在她的作品中描写自己的经历,但是我们在其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或许小说中的风物故事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逝,那种女性独有的情感却永远不会磨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当苦难来临时,有人选择退缩,有人选择坚强,也有人选择旁观,但是无论哪种生活方式,我们都应该使其变得有意义,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愧于心。
参考文献:
[1]林贤治.漂泊者萧红[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胡风.读后记.萧红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萧红.呼兰河传[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