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见桃花源

2015-07-05韩占刚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陶渊明小说

韩占刚

摘 要:人们历来都将《桃花源记》只当做文来看待,很少有人把它当做一篇纯粹的小说。《桃花源记》虽是魏晋时期的作品,但却完全可以媲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传奇。它是一篇优秀的小说,而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文学散文。也就是说小说性才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本性。然而,由于历来人们对其小说本性的忽略,使得它虽然名声也不小,却失去了它作为小说所应该得到的赞誉。

关键词:桃花源记;小说;陶渊明;真实的虚构

陶渊明的文今存十二篇,其中记传赞述累的文有五篇。在这几篇里有非常出名的《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然而《桃花源记》很是特别。历来人们多只把它当做文来看待,很少有人把它当做一篇纯粹的小说来看。再读《桃花源记》,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性才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本性。

(一)诗文中的矛盾

首先,它和篇后的诗是一个整体,所以它们也应该放在一起来关照。但很快的我就发现一个问题:诗和小说在一些细节上是有矛盾的。从小说来看的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从那时候起到小说交代的时间“晋太原中”,应该有五百多年的时间,可“桃花源”里的人却是“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这就有些不近情理了,五百年的与世隔绝却又能“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真的是有些太不可思议了。

可从后面的诗来看的话却又是另一种结果了。“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对于小说正文来说,这里的说法显然在逻辑上更靠谱一些,可是仔细再看,其他地方又有矛盾了。

后面的诗里有这样的句子,“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既然作者精心钩织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那就应该如小说所说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才对,怎么又会冒出来了一句“秋熟靡王税”。诗本该与小说相辅相成才对,却明显与小说主体部分存在一些矛盾,这就值得思考了。到底是应该相信小说主体部分的叙述还是应该相信诗里的描述呢?对于陶渊明来说,他应该是经过了一番缜密的构思之后才创作的,所以不应该有这样明显的矛盾才是。小说和诗一定存在问题,或者是流传致错,或者是有后人的假托,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

(二)构思之谜

另外作为一篇有诗意之美的小说,《桃花源记》在整体构思上也有很多值得人们去思考的谜。

首先就是小说前半部分的三个核心意象——桃花、山、水。

陶渊明是有名的爱菊之人,可在这篇小说里,作者却“看中了”桃花而没有选用菊花。作者在这篇小说里,是把桃花作为一个核心意象来使用的。渔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里环境可谓是纯粹至极,除了桃树以外一棵其他的树都没有。作者为什么突然偏爱桃花?桃花又象征了什么?这是很少有人关注的,小说的题目就叫做《桃花源记》,所以桃花意象应该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关键。

山和水的意象也是很突出的。就连桃花源的入口也是在山的中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而“缘溪行”的“溪”本身就是水的意象。这里山和水一起把这桃花源给衬托得很神秘,像是一个奇异的仙界。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本身又是一个隐者,所以这样的意象所构织的意境便是他内心的一种外化。

其次是作者构思“桃花源”的真实意图。

小说在开始交代,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这里就有问题了,“缘溪行”到底是沿着那条溪,因为据说武陵至少有五条有名的溪。作者这样写,像是故意在模糊叙事,以至于又是“忘路之远近”,这样就让人更没个寻处了。这样一番模糊的交代之后才是“忽逢桃花林”。如果说作者是在间接地告诉读者,他是在虚构故事的话,那又何必一开头就认真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对于桃花源内的环境描写也是很生动逼真的,甚至最后说到的“南阳刘子骥”也是《晋书·隐逸传》中有名有姓的人物。所以,综上所述,作者像是想让人相信这故事是真的,也像是想让人相信这故事是假的,这就很矛盾了。所以,作者应该还有其他的意图才对。

可以说作者在有意构思了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世外桃源”之后,又有意让人绝了去寻找它的念头。也就是说这“世外桃源”是给人向往的,而不是给人去寻找的。这大概才是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吧。

(三)创作的真实目的

对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前人有不同的说法,大致如下: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一〇曰:“予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于秦,藉以为喻耳。”

黄文焕《陶诗析义》曰:“当属晋衰裕横之日,借往事以抒新恨耳。”

马璞,“其托避秦人之言,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自露其怀确然矣,其胸中何尝有晋,论者乃以为守晋节而不仕宋,陋矣。”

总的来看,还是马璞的观点更合适一些。作为一篇小说,前人给它加上了太多的政治附会,可事实上那样的观点又只是他们的一种推测而已,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若那样来看的话,这篇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就要不得不打折扣了。

(四)真实的虚构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小说肯定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还带有一种“真实性”。

清方堃在《桃源避秦考》中说:

考《博异记》以桃花神为陶氏,则篇中夹岸桃花,盖隐言“陶”,沿溪水源,盖隐言“渊”,小口有光,盖隐言“明”。渊明旷世相感,故述古以自况,谓之寓言可也,谓之为仙幻不可也。

若依方堃这种观点,前面提到的“桃花”意象就能解释得通了。

由此可见《桃花源记》是一篇加设了很多密码的小说。我们在解读它的时候是要去设法破解这些密码的,仅仅把它当做一篇普通的散文来读,去做一些简单的字句上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它是一篇“真实虚构”的小说,可还是“有意为小说”的,这一点从小说严整的构思上便可见一斑了。

综上,《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无疑。通过真实的虚构,山、水、桃花等的核心意象,以及矛盾所带来的张力,使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地。然而,由于历来人们对其小说本性的忽略,使得它虽然名声也不小,却失去了它作为小说所应该得到的赞誉。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陶渊明资料匯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范子烨.〈桃花源记〉的文学密码与艺术建构[J].文学评论,2011(04).

[6] (晋)干宝,(宋)淘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记后记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陶渊明小说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你好,陶渊明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桃花源记》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不为五斗米折腰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