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15-07-05陈道山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会展素质职业

陈道山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新常态下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陈道山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基于当前会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模式滞后、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通过对会展工作岗位所需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调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要素,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既有针对性又具实效性。

会展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会展业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会展业自身强大的关联带动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伴随国民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作为社会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会展业也相应地步入了“行业规模初具、增长速度趋缓,区位格局渐变、多种业态并进,产业链体系完备、多行业协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条件改善、市场竞争加剧”等特征的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会展教育如何适应会展业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会展教育如何突破固有的传统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都成为摆在会展教育者面前的现实问题。直面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重新审视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走访行业企业,重新审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现行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更甚,如缺乏对实践教学应有的重视、缺少应有的实践教学场所、没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实践教学安排等,最终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走过场,其结果就是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为更好地推动会展教育在新常态下的内涵发展,以下问题急需解决。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会展专业各自成立时所依托的专业基础(多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广告设计、经济管理、语言文秘等专业为基础)不一,脱胎于“娘体”固有的人才培养定位直接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因循守旧,造成与会展行业的现实人才需求目标偏离,最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被会展企业接纳,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准。

2.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会展专业在现实性上是一个“专业集群”,涉及的专业(方向)很多,诸如创意策划、旅游管理、广告学、经济管理、外国语言学等。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囿于师资、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现状,往往重视专业所脱胎的专业优势课程,忽视会展专业核心课程,导致所开设的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明。

3.教学模式严重滞后

无视会展运作的规律,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流于形式,致使教学脱离会展操作性强的实际需要,造成学生缺少实践经验,没有学到真正能派上用场的知识与技能,无法快速适应就业后的企业环境,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足。

4.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目前,全国已有八十多家院校设立了会展本科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代码120903),近两百家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①。这些专业或方向的开设,事实上并未能有效满足会展业发展对会展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此相反,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就业窘境,出现了诸如工作变动频繁、转行就业率高等现象。这种“行业人才需求旺盛”与“院校人才供给不力”的悖论真实地摆在了会展教育者的面前,原因何在?出路何在?该如何应对?值得我们深思。

诚然,以上情况的出现与我国会展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以及发展不成熟等先天不足有很大关系,但面对会展业的新常态发展、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已势在必行。

(二)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概念界定

素质和能力是会展人才培养的两大抓手,明确了能力、素质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就把握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关键之所在,这也是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1.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内涵

知识是对人类认知的成果、发现的规律及积累的经验按照一定结构和体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概念、理论、方式和方法。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是什么”或解释“为什么”)和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发展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并将知识集聚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增长。

能力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需要的心理特征,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技术与方法。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与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一般而言,个体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由此可见,素质是反映个体内在的、本质的、道德情操和心理特征的范畴,它强调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与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品质,是人的智慧、道德等的系统整合。

2.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

首先,素质与知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素质既不能通过学习直接获得也不能传授,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传授。知识涉及“知道或不知道”的问题,它可以瞬间得到解决;素质是深层的、隐含的,需要长久的养成内化。其次,素质是潜在的而能力是显现的,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直接决定个体能力的大小,但能提供个体能力发展的可能性。再次,素质、能力与知识也存在着内在联系,不可分离。素质除了包含知识、能力等基本要素外,还包含心理、道德、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素质不是知识、能力的简单集成和线性相加,而是对知识和能力的组织与控制、领导与指挥,决定着个体的知识和能力能否正确而有效地发挥。由此可见,个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中,知识是外层的,能力是内层的,素质是核心层的。

(三)研究思路与目的

本文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640107)这一层面的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探讨,紧紧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等现存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紧扣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方向不明、就业能力不足等现状为落脚点,针对会展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详见图1)以及会展学生就业时可能选择的工作岗位,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素,细分出就业工作岗位(群)所需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详见表1)。在此基础上,以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以高于企业工作岗位所需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最终实现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1 会展行业所需人才类型细分

二、对会展企业工作岗位(群)所需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调研

2012年7月、2013年2月、2014年12月利用检查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针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所需素质与能力进行了大范围的问卷调查,投放区域涉及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郑州等地的会展企业。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问卷98份,通过对回收有效问卷的认真细致的整理、分析、归纳与概括,并对会展工作岗位(群)所需岗位能力与素质进行了针对性细分(详见表1),我们基本明确了会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的实际要求(详见图2~图5)。

表1 会展工作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细分

续表1 会展工作岗位(群)所需能力与素质细分

图2 企业认为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表现

图3 企业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图4 企业认为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图5 企业认为院校最需向学生提供的教学内容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并将以下几个方面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成要素。

1.基础实

会展行业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决定了从事本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又要具备独立的基本学习能力,以便将来能做到“做中学”、“学中做”。

2.专业精

会展专业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决定了任何院校培养的人才都只能是满足会展行业某些岗位的人才需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定取决于自己的专业(方向)特长,那些认为将会展学生培养成“啥都能干”的通才的理念绝对是一种误区。

3.素质高

会展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就决定了从事该行业的人员需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较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

4.技能强

会展行业是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型行业,诸如会展文案制作、会展项目运作、会展场馆管理与服务等大量工作都需要熟稔于心的专业技能。

5.视野广

会展行业涉及面广泛,工作人员随时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必须拥有广博的社会知识以及宽阔的视野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围绕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构成要素,针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所需素质和能力要求,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必须同时遵循高等教育的外适规律②、个适规律③与内适规律④。

遵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要求,针对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构成(详见表1),我们逐步调整原有的“242”人才培养模式⑤并建构为“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⑥(详见图6)。“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主线来构建教学体系,通过校内“教、学、做”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多岗位实习+就业前选岗实习”结合等支撑人才培养。该人才培养模式把三年的专业培养过程划分为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一年级从入学之时的职业认知体验为起点,让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岗位化“无限想象”为“眼见为实”,强化“入学即入职”的培养理念,从具体就业岗位所需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着手进行培养;二年级强化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施课堂教学、实验、校内外岗位实训等产学结合的教学活动,来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三年级以顶岗实习为依托,通过多岗位循环交替与就业前选岗实习,进一步巩固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化职业素养。总之,该培养模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实现了素质与能力互融互通的培养与提升。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更凸显综合素质培养的全面性、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性以及就业的针对性(详见表2)。

图6 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改革前改革后对比说明培养模式“242”人才培养模式:即两个就业平台,四个教学模块,两个实习阶段“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践(职业认知体验)———理论(校内学习)———实践(企业顶岗实习)“242”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学科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职业教育思想培养过程2+10.5+2+0.5顶岗实习由1年改为半年,增加了近半年的职业认知体验教育课时变化总课时:1501总课时:1523理论课时:1029所占比例:68.6%理论课时:1031所占比例:67.7%实验课时:472所占比例:31.4%实验课时:492所占比例:32.3%改革后实验课时比例有所提高

续表2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前后对比

(二)教学方面的探索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就业岗位(群)所需的素质与能力构成,我们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进行了探索与革新。遵循“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线,并以此来构建理论教学体系⑦和实践教学体系⑧。

1.理论教学体系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改的核心。因为课程是反映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和载体,不仅关系到教育目的的有效落实问题,也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在“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我们对理论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组合,删去了一些单纯理论讲授的课程,增添了一些素质课程,使课程结构与专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相对独立又自成体系且与实践教学互通互融的新理论教学体系。

(1) 优化课程结构

在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依据就业岗位(群)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及其对专业技能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取舍,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课程组合真正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详见图7),并以适用实用为基准,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为新课程,形成了专业主干课程综合化。例如将原有的“展览项目服务与管理”和“会展项目策划”两门课程融合到“会展实务”课程等。同时,为推动该专业教改的深入开展,我们还着手编写了《旅游策划理论与实务》、《中外民俗》、《旅游经济学》等适应行业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教材。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优化组合,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也渐显特色(详见表3)。

图7 围绕素质与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优化组合

公共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模块专业能力模块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形势与政策4.体育与健康5.公共英语6.大学计算机基础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管理学基础2.会展基础3.会展经济地理4.消费者心理分析5.会展营销6.商务礼仪7.会展法规1.会展英语2.会展实务3.会展文案制作4.会议管理5.展台设计6.会展旅游7酒店实务8.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素质拓展教育能力拓展教育1.人文素质教育专题2.经济与生活3.旅游审美4.东西方文化比较5.民俗文化6.文学欣赏7.书法绘画欣赏8.普通话训练1.婚礼策划与统筹2.婚庆主持与表演3.婚庆花艺4.办公软件5.应用文写作6.婚礼服饰与化妆7.数字摄影摄像技术8.视频剪辑9.会议谈判技巧10.创新思维训练

(2)素质与能力培养日常化

根据会展行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们以理想、道德、人文素质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等为中心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实验、实训、实习等技能技术课程为中心构建职业能力教育体系。首先,职业素质教育全过程化,三年不断线。学生自进入校门后,就开始以他们的专业梦想和专业角色来引导他们进行将来的职业设计,并结合会展行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分阶段按步骤全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详见图8),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规矩意识”的养成教育,以便学生到工作岗位上能按照职业规则各行其是。其次,积极开展二课活动。二课活动是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平台,围绕该平台我们先后开展了诸如“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大学生用品展”、“大学生二手用品展”、“班级形象展”等一系列实体展会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大提升,而且也增进了学生与会展企业间的沟通与了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学生的专业培养与将来的就业创业搭建了一个平台。

图8 全面全过程实施素质与能力培养与提升教育

(3)着眼于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构建拓展课程模块

拓展课程的设置既考虑到适用性与实用性,又照顾到开放性与长远性。我们在新一轮专业培养计划制订时,专门拿出300个学时用于拓展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与能力的拓宽延展教育,其中能力拓展教育模块围绕学生选择的“婚庆策划”与“会议接待”方向进行课程安排(详见表4)。同时,我们还从认知周、实训周、实习周等活动中拿出大量的学时邀请会展企业的一线员工定期不定期地来学校进行言传身教和具体的业务指导,以此来强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养成教育。

表4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拓展课程安排

2.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根据能力形成的不同构成层次,我们构建了“多层化循环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详见图9)。

图9 实践教学体系

“多层化循环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培养目标中所设定的能力目标要求,将职业体验认知、基本技能实验、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逐层逐步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最终内化于心形成能力。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方面的创新。

(1)细分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的综合。为做到职业能力培养的针对性,需对职业能力进行细分,因为职业能力明晰化是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通过广泛和深入的行业企业走访,我们了解到会展行业急需大量的展会营销、展会服务与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策划等岗位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这些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构成进行细分(详见表1),然后分别对应基本技能实验、熟练操作训练、模拟现场实训、综合应用实训、创新能力训练、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逐层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且贯穿于三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2)探索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我们根据会展行业的特点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来细化实践教学,采取的主要实践教学形式有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的形式、“课堂·企业·行业”三位一体模式、顶岗实习等形式。根据行业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通过不同岗位的轮换,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实习平台,也为企业吸纳优秀人才提供了解的机会,更为我们做好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最终达到学生、学校、企业等多方共赢的效果。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不断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综合考核,并与校企合作单位通力合作强化单项技能、岗位技能、综合技能等专项考核,注重收集专业的社会评价,同时及时将各类考核结果与评价信息反馈给相关学生,这些措施都极大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技能操作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4)注重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创业创新的相关课程,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每年的创业创新大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和创新能力,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

四、结 论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最复杂、最富于变化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引擎,更是带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创新等其他教改的火车头,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定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然,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然要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也就是说,我们所概括提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与不准确性等。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困难,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抱着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着眼于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对会展人才需求的新动向,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贯穿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注 释:

①各高校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开设了诸如会展策划与管理、广告与会展、会展与旅游、会展管理、会展经济、会展文秘、会展英语等专业或方向.

②即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③即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相适应.

④即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结构、功能、要素协调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⑤即立足“会”与“展”两平台;围绕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素质与能力拓展等四模块进行日常教学;实施“多岗位顶岗”和“就业前选岗”两阶段实习.

⑥即入学即入职的新生职业认知体验——校内学习——企业顶岗实践.

⑦以强化素质教学为中心——优化组合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与素质拓展教育模块.

⑧以强化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能力拓展教育模块.

[1] 储祥银.中国会展业新常态应对之策[EB/OL] .http://expo.ce.cn/sy/gd/201502/03/t20150203_4500042.shtml.

[2] 刘大可.新常态下会展教育的内涵式发展[EB/OL] .http://expo.ce.cn/sy/gd/201504/23/t20150423_5190707.shtml.

[3] 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 .中国教育报.2002-03-13.

[4] 董泽芳.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131(3):30-36.

[5] 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 .大学教育科学,2011,130(6):30-34.

责任编校:陈 强,王彩红

2015-04-18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改资助课题(MZJG1260)

陈道山,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文化遗产与旅游利用。

F713.83

A

1007-9734(2015)04-0089-08

猜你喜欢

会展素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