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2015-07-04陈志刚吴媛萍
陈志刚 吴媛萍
【摘 要】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课程, 大学体育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体系,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将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均有着中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1、技能掌握式的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对运动技能的传授,也就是将系统教学理论作为基础,然后根据运动类型的基本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想。此类教学模式对教学结果给予格外的重视,根据学生对技术技能等的具体掌握情况做出最终的评价。
2、体育教师的习惯性思维。经过若干年的教学工作,每位大学体育教师都会在潜意识中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教学方式,尽管这是其经过多年经验的累积而形成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学课程的顺利开展,但是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会让体育教师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框架中,使得教师的想象力大大受限,严重阻碍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师由于习惯性思维而形成的固定模式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进而影响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例如在体育运动的准备阶段,教师通常都会先让学生进行慢跑,之后再做徒手操,在每一种体育技能的传授过程中都遵循这一规律,容易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教学组织外在的一致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重视教学组织的一致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力以及个体差异。然而不同身体素质以及年龄的学生会对教学体系以及方法具有不同的需求,如果完全采用一致的教学组织方法,就会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课内外一体化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中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为满足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的需求,教师需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接受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快地掌握课堂知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体育教學的最终目标。
2、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只关注体力和技能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学生体力、技能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责任感、意志力及团队合作、乐观向上谨慎的培养,学生在参与进课外体育活动或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可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还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采用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基础技术训练、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体育锻炼的风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三、结果与分析
1、对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1)“三基型”模式
“三基型”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国长期处于重要地位。其基本特征是注重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教学组织以行政班为主。教学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很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规范化;不足之处是与中小学教学内容重复较多,教学过程不利于实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原则,不能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此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全国较为盛行,目前已不再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模式,只有少部分规模不大的学校采用。
(2)“阶段型”模式
“阶段型”模式把不同教学目标的课程,分阶段来组织实施。通常分为二段式,即一年级开设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一年级开设体育普修课,首要对于大学生体质较差的情况,力图在入学的第一年开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二年级选项课打下较为厚实的体育根底;二年级选项课,满意学生的喜好、喜好,为今后挑选相对固定的项目进行终身体育锻炼供给了条件。不足之处是一年级普修课,在教育内容上是一致需要的,不一样体育根底、不一样喜好的学生不能分类辅导,学习内容也与中学体育课和二年级选项课重复,相互不能极好的联接。此种教育形式,首要对于大学生体育根底较差的情况,统筹学生身体素质的进步和体育开展的需要,成为许多高校的实际挑选,因而实施的校园相对较多。
(3)“并列型”模式
“并列型”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按项目分为不同容量、不同类型的教学班,以选项的形式在每学期同时开设。教学班分为项目特长班和项目普修班,项目特长班开设技术动作较多、社会普及面较广、选项人数较多的项目,在连续二个以上学期开设,任课教师按一定标准选择有一定特长的学生进入或退出;项目普修班开设技术动作较为简单、社会流行的新兴项目以及选项人数较少的项目,可在四学期的任何一个学期独立、重复开设,学生自由选项。“并列型”模式的特点在于,不同项目、同一项目不同内容的各类教学班同时开设,兼顾各类课程的独立性和连续性;项目的设置,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情况开设,也可以将一些非传统运动项目、学生比较喜爱的流行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能够在不同学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运动项目,选课与退选是动态平衡的,能够充分保证不同体育基础、不同运动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列型”模式也可以说是教学俱乐部的雏形或过渡,但以传统意义的课程形式出现,更容易让教师和学生接受。
四、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策略
1、完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样就无法充分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现代教学规律,大大影响了教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各大高校要完善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首先,可以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内容互相融合。要根据每个学期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将二者进行合理的筛选组合与优化。可以将传统的教材作为基本框架,然后把单一的技巧与技能学习逐渐向能够指导学生实际生活、提高运动能力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完善以及创新。其次,要不断地开发与利用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可以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更多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发扬以及继承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时代性,要充分贴切学生的现实生活。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方面還存在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的情况,因此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灵活搭配,从而有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和愉悦,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可以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教室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相关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游戏。这其中包括竞技类的游戏,如体操活动以及50米接力等;活动性游戏,如搬运接力以及捉迷藏等;智力游戏,如数字游戏以及机器类的活动等。这样寓教于乐,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要求我们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特征也必须是紧密结合动态的社会发展和自身的实际,才能凸显出它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云鑫,吴书彬.高校体育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J].参花,2013(20).
[2]于雅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性提高途径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3(18).
[3]张孝辉.高校体育教师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