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015-07-04李金林
【摘 要】高职院校在完成相应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义不容辞的,而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相较于其它专业的教学在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集中强化,提高其应变能力,为应变未来的职场突发事件做准备。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瞬时做出的适合生存的反应能力。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只是专业知识够坚实,技术能力水平较高,还要要求有较强的创造力、鲜明的个性、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极大需求是对同时拥有这些才能的复合型综合人才的需求。
1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改革,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承担了此项教学任务。
1.1社会适应能力是对专业人才的必要要求
相较于高等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较为薄弱。随着十几年来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现今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时代发展相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是学生所应拥有的三大素质,这三者应该全面发展,以提高自身的素养,达到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2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招牌
高职院校想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名声,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学生的素质和质量是检验院校办学目标、教学目的的主要方式。在现今学校生源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成为招生的重要招牌。
高职院校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若是学生适应能力较强,在企业招聘是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条件。
2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下,学生如何在学校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便于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快的融入和更好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普遍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下,笔者主要对在体育教学中专项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进行研究探讨:
2.1因材施教,开展特色体育训练
在高职院校中不仅只有一个专业,体育教学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如计算机、金融、冶金工程、财会、金属材料等等,展开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教授不同内容的体育项目,分别结合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改善其身体条件。对于一些日后可能工作强度较大的专业,可以主要开设强身健体和增强体魄的体育训练;而对于日后长期低头含胸、固定姿势工作的专业,主要开展羽毛球和韵律健美操等拉开柔韧性项目,逐渐纠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坐姿和站姿。
2.2创建微型社会情境,提前训练
高职院校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而体育教学在其中是社会的一项活动。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同时加强彼此间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水平。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可能面临挑战和机遇,每一次面对的都是不同的群体,可能在交流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理解为社会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运转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团体性的特点,创建微型社会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组建成小组,进行合作性质的锻炼,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保证创建微型社会情境的有效性,必须先做到体育教学质量较为上乘,这样才能实现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能让学生自愿自发将自身的情感和外部社会相交流,提高其社交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和社會适应能力。
2.3注重意志毅力的磨练,加强意志力训练
对于学生来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有非常多的不定因素,甚至说是不利因素,这就难免使得其在初踏入社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为避免其在挑战中退缩的情况发生,在校园内对其意志力进行磨练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能帮助其更为积极的面对社会、适应社会、在荆棘中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可以要求必须进行一些挑战性的运动,锻炼其心理承受能力,把这次体育训练当成社会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一次困难,付出适当的辛劳和努力后,达成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就感,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和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4坚定阳光体育的教学
从现今对相关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来看,每周的体育课时间实际上是非常稀少的,这就使得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在较大几率上需要其自身在课外完成,鉴于这种情况,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必须坚定完成。
较为合适的方法是,在保证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后,结合大部分学生体育训练的时间安排,利用相关社团、俱乐部等,开展符合要求的社会化体育锻炼项目,形成体育教学的良性互动循环,让参与阳光体育的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进步,在没有负担的前提下,能敞开心扉和别人交流,锻炼其社交能力,逐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整个中国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职的体育教学不可遵循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且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不符、与时代潮流相不符。要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变化、社会需求,及时进行教育改革,深入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帮助在校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拥有综合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2]左家伟.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学园,2014,(6)
[3]邱艳坤.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9)
[4]张容.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1,(9)
作者简介:
李金林(1982~)男,籍贯:河南民权;学历: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单位: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