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如何护嗓
2015-07-04王艳霞
【摘要】在大学工作的声乐教师,由于课时较多,我时常听到好多声乐老师上完课之后讲到:“嗓子快疼死了、嗓子不舒服”等等。声乐教师是用嗓强度较大较多的群体,这就使之成为嗓音问题的高发人群,所以说高校声乐教师更要科学合理的去发声与讲话,并积累一定的嗓音护理经验,这样就有助于减少嗓音疾病的危害。
【关键词】声乐教师;嗓音;护理
在大学工作教师,尤其是声乐教师,由于频繁用嗓,所以出现了很多老师抱怨自己的嗓子不舒服、容易累,严重的情况是嗓音嘶哑,而导致了无法讲课。大学声乐声乐教师作为用嗓强度较大的群体,因为嗓音使用负荷大而较高成为嗓音问题的高发人群。正因为这样,科学合理的发声知识及经验就更为老师们所掌握,进而来避免嗓音疾病的迫害。
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今天,国内总体教师的嗓音状态到底如何呢?笔者通过考察表明,教师群体不仅为嗓音问题的易感人群,同时出现问题的概率也非常之高。教师嗓音疾病的类型多为声带小结、声带肥厚、慢性喉炎、慢性咽炎、声带息肉等几种。这些嗓音疾病在嗓音听觉上,大多可表现为声音嘶哑,说话费力,嗓音疲劳,喉咙疼痛,吞咽时有异物感等。
针对声乐教师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出现的嗓音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不正确的发声方法。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训练,几乎每个人都能发出优美的声音,而我们每个人就是一件“乐器”,沈湘教授曾经讲过:嗓音对每个人来说是醉宝贵,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对于歌唱者更为重要,因为只有你自己才能操纵它,所以嗓音是人体不可替代的。尤其对专业的歌唱者来说尤为重要,从我们开始声乐教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养成科学的爱嗓、护嗓、用嗓的习惯。当然这里也包括错误的声音概念对嗓音也会造成的危害。众所周知,很多歌者或教师为了发出某一个歌唱家的音色,用卡、挤、撑喉咙的方式发声,还有的歌唱者认为民族唱法要靠前,声音要细,而美声唱法要靠后声音要浑厚,带着对这一声音概念的理解,而认为自己是唱民族唱法的就努力向前唱。其实,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前”和“后”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个人对“前”和“后”的感觉不同,因过分的向前和向后唱,都会对发声器官造成失调,容易造成气息僵、舌根僵硬、口腔紧张、喉咙挤压等问题,这一切都会对嗓音造成伤害而发生病变。
其次是高强度的发声任务。经调查,即使是声乐教学任务相对轻的大学声乐教师,正常情况下每周的课时数也要在12节左右,有的多则达20节的任务量。这就意味着,上课期间的使用嗓音的时间约为4-6小时,不计算教学之外的交流用嗓。而且,声乐教师的演唱、示范实际上是一种“很有激情”的用嗓,相对于日常说话语言具有强度更大的特点。同时,目前声乐教学以老师示范唱、学生模仿唱为主要模式,这使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大量的用嗓。
再次是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也是导致声乐教师嗓音问题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声乐教师每周平均按10节课来计算,单就任务量而言,并不为多,有的老师却把这十几节课安排在一天半内上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整块时间休息、备课用。在每周连续一天半不停地讲课后,都会有嗓子快要“着火”般火辣辣的疼痛感。但接下来几天连续休息后,好像嗓子又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所以有的老师也并不觉得这样的工作安排有什么问题。恰恰相反,这种“习以为常”的习惯,一个学期后或几年后,嗓子开始出现单侧声带肥厚的症状,声音变得沙哑而低沉,直到出现前面所讲的状况。
最后是充足睡眠也是嗓音问题出现的一个因素。很多老师都可以感觉到,由于休息不好,导致第二天的上课精神不好,更不用说嗓子的新鲜和疲惫度了,所以说一个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嗓音的恢复,更容易保持嗓子的新鲜感。
所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克服以上嗓音疾病的障碍,就必须学会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声,科学的发声不但能提高自身的声乐水平,而且能保护我们的嗓音,有时还能间接的治疗我们的嗓音疾病。由于现實的教学任务无法减少,教师们的嗓音发声任务也不可能有很大程度地减轻。那么,这种情况下最为直接有效的护嗓策略,就是学会使用科学的发声方法。那么,怎样发声才是科学的呢?
简单讲,科学发声即为合乎自然规律的发声。即发声要合乎嗓音器官的生理运动规律,符合振动发声、声音共鸣等物理规律,要保证所发声音具有传递信息的最大效能,同时还要让嗓音发声在生理健康的前提下进行。要达到科学发声的目的,教师们须在身体及发声器官状态、声道共鸣、发声热身以及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等几个方面加以调整与练习。
发声时,身体与发声器官的松弛与协调状态,是健康用嗓的基础。饭后散散步、打打太极拳,慢走等都是获得全身协调的好办法。调整身体状态最关键的作用是调整喉部,这也是嗓音发声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要注意平时与讲课前多做叹气动作,感受并尽可能记住叹气时喉部的生理感觉。在这种放松状态下,尝试略带哭泣状态的发声,体会起音时喉口的扩张感,并尽量在讲话发声时保持这样感觉。其次,为了获得良好的嗓音共鸣,保证发声腔体的通畅与一定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如在轻微哈欠的状态下讲话,讲话时下巴松开、牙关松开等都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共鸣空间。还要充分利用鼻腔共鸣对嗓音的“修饰”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声音的总体音量,使嗓音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再次,上课前,尤其是早上的第一节课前,一定要用叹气、叹气发声、哼鸣等练习,为自己的嗓子热身后再开始讲课,这和剧烈运动前的热身运动道理一样。当然,除平时多补充水分外,上课时最好也要随身带一大杯温开水,讲课过程中时不时小口抿一些,这样有利于保持声带黏膜层的含水量。课时安排尽量不要太过密集,而是要尽可能分散任务。在生活上,尽可能禁烟酒、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养成早睡早起的起居习惯、且睡前三小时不进食,这些都是保证嗓音健康的可行之法。
参考文献
[1]许燕,岳军,常捷军.2813名教师嗓音病普查及分析[J].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4, (2) .
[2]成源,王桂敏.西安市1007例教师进行发声器官健康状况调查[J]卫.中国全科医学,2004, (5) .
[3]冯保富等.歌唱医学基础[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彭莉佳.发声常识与嗓音保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作者简介:王艳霞(1962—),性别:女,民族:汉,职称:教授,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