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伯特A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OP.120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和声赏析

2015-07-04李蔚然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立足于对舒伯特第十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声理论重难点进行探究分析,并赏析其音乐艺术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声理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赏析;和声赏析;理论研究

一、引言

在西方音乐史上,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被誉为使艺术歌曲达到完美境界的第一人,世人尊称他为“歌曲之王”,同时他也是近代浪漫乐派的首领之一。舒伯特的一生全是在贫穷的生活中度过,在31年短暂的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且这些作品都有着永恒的旋律,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的同时,舒伯特还创作有许多钢琴作品,他的著名的钢琴五重奏《鳟鱼》,至今仍在世界各国的音乐厅中奏响;他的钢琴奏鸣曲中细致入微的歌唱性旋律,至今仍受到钢琴家们的青睐和听众们的喜爱。

此曲是舒伯特创作的乐曲,是舒伯特奏鸣曲中最为质朴的一首。朴素的结构,加上毫不粉饰的抒情性,被人们称为“可爱的A大调”,全曲一共有三个乐章。

二、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A大调,奏鸣曲式。一开始就奏出极为抒情并十分可爱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以A大调开始,中途转入a小调,再以E大调结束。展开部是以第一主题为中心展开,也巧妙地引用了第二主题的素材。

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D大调。以相当简单的三部曲式写成。旋律、伴奏、和声都十分优美。

下面我重点分析第三乐章和声。第三乐章,稍快板(Allegretto),A大调,6/8拍,由呈示部(1—84小节)、展开部(85—121小节)、再现部(122—223小节),以及尾声(224—236小節)构成的典型的奏鸣曲式。其中,呈示部与再现部中都包含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展开部中包含展开和属准备两个阶段。在呈示部中,华丽的第一主题两度奏出后,进入很长的经过句;第二主题以属调奏出。在再现部中,第二主题移成A大调,而第一主题却移到了下属调。这是舒伯特以奏鸣曲式写成的,在乐曲中所常用的手法。

三、和声分析

(一)呈示部

全曲呈示部从开头第一小节到第10小节都运用低声部主持续音的手法,功能上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从第11小节开始,大量运用离调,分别是D56/TSⅥ-TSⅥ、D56/S-S、D56/SⅡ-SⅡ,并重复一遍。一直到20小节主部结束。在21—34小节的连接部中,一连串的分解和弦式的琵琶音大量运用阻碍进行的和声手法,D6/TSⅥ-S6。经过反复,运用转调手法,最后四小节把调性引向属方向调E大调,乐曲进入到副部。副部是35—60小节。副部大量运用原位主和弦确立调性。和声进行:主持续音上方T\D7\T、T6、TSⅥ、T、T6、D7、T、T6、D6、TSⅥ、DD7、D、T、SⅡ、SⅡ6、D7、T。并且通过织体变化的方式进行反复。为丰富和声色彩,还运用了重属和弦七原位和弦,形成了顺畅的和声连接进行。副部全终止,进入到结束部。结束部是61—84小节。结束部也运用了主持续音的手法,以及离调手法。和声进行以D7原位到T原位为主。有两小节的纵向柱式和弦和声功能的运用分别是:D7、DⅦ2、SⅡ46、b3DⅦ56/TSⅥ。此处通过主旋律及和声变化重复一遍的方式,结束部全终止。终止后,乐曲由呈示部进入到展开部。

(二)展开部

展开部包含展开和属准备两个阶段。展开阶段为85—113小节;属准备阶段为114—121小节。展开部中,尤其是展开阶段,在一长串音型的跑动中,和声变化也极为丰富,离调以及转调的运用都较为频繁,具有不稳定感和紧张感。音乐的张力在这一段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调性布局分别是在主调A大调、升f小调、升c小调、b小调、D大调上活动。在和声功能的运用方面,分别运用:A大调的D7/TSⅥ阻碍进行到S、D7/TSⅥ到SⅡ7、再到TSⅥ6通过中介和弦t6,后接升f小调全终止,转到升f小调。两次D6到t,以及离调手法,再到dtⅢ等于后调的tsⅥ这样的中介和弦,后接升c小调全终止,转到升c小调。经过了两次离调模进的手法之后,再到tsⅥ6等于后调的dⅦ6这样的中介和弦,后接b小调全终止,又转到了b小调。在和声功能的运用方面,分别运用:t、D、tsⅥ6、b1SⅡ、dⅦ6, dⅦ6作为中介和弦等于后调D6,转调和弦为新调t、 tsⅥ7、b3 DⅦ56、D,自然地转入A大调。经过了b小调之后,乐曲转到了D大调,进入到属准备阶段,和声的运用主要在D大调的属和弦上徘徊,为再现部的主部再现做准备。此处在和声功能的运用方面,以D到DD7再到D的交替使用为主。最后有四小节的D7。使乐曲很自然地过渡到再现部的主部。

(三)再现部

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为主部D大调,副部A大调,刚好与呈示部主部A大调,副部E大调的调性对应。在和声的运用方面也与呈示部的布局基本相同。和声方面,再现从开头第122小节到第131小节都运用低声部主持续音的手法,功能上主和弦与属和弦交替。从第132小节开始,大量运用离调,分别是D56/TSⅥ-TSⅥ、D56/S-S、D56/SⅡ-SⅡ,并重复一遍。一直到141小节主部结束。在142—155小节的连接部中,一连串的分解和弦式的琵琶音大量运用阻碍进行的和声手法,D6/TSⅥ-S6。经过反复,运用转调手法,最后四小节把调性引向属方向调A大调,乐曲进入到副部。副部是156—181小节。副部大量运用原位主和弦确立调性。和声进行:主持续音上方T\D7\T、T6、TSⅥ、T、T6、D7、T、T6、D6、TSⅥ、DD7、D、T、SⅡ、SⅡ6、D7、T。并且通过织体变化的方式进行反复。为丰富和声色彩,还运用了重属和弦七原位和弦,形成了顺畅的和声连接进行。副部全终止,进入到结束部。结束部是182—223小节。结束部也运用了主持续音的手法,以及离调手法。和声进行以D7原位到T原位为主。有两小节的纵向柱式和弦和声功能的运用分别是:D7、DⅦ2、SⅡ46、b3DⅦ56/TSⅥ。此处通过主旋律及和声变化重复一遍的方式,结束部全终止。确立全曲的主调调性。终止后,为了使乐曲有个缓冲,乐曲由结束部进入到全曲的尾声段落。

(四)尾声

尾声段落是224小节—236小节结束。在和声功能的运用方面,大量运用T和弦原位到D7和弦再解决到T和弦的进行。并多用主持续音。主持续音的使用一直从226小节持续到234小节。最后两小节通过D原位到T原位和弦的手法,最后使全曲完满的收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和声织体也就是和声的声部组织,它是音响的载体,是和声的空间形式,和声音型是和声织体的结构单位,丰富多彩。和声节奏是和声的时间形式,作为多声部音乐的一种表现手段,和声节奏具有长短、快慢、强弱等属性和声节奏服从于音乐的整体节奏。有意义的和声进行可以和人的语言类比,和声语汇是构成和声语言的基本单位,和声语汇常与音乐微观结构的乐汇、乐节或动机相一致,具有音乐创造力的和声语汇,在其和弦结构、根音关系、排列法、声部进行、织体、节奏等方面,总是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并在整体结构中表现出风格上的统一性,个性化的和声语汇的运用,对增强音乐感染力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同时,也是构成作曲家个人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多声部音乐的终止都有相应的和声构成,作曲家通过大量采用各种形式的终止、终止式的用法,进一步加深对和声风格的诠释和理解。大、小调和声的调发展手段有离调、交替、转调、换调等基本形式,这些手段互为补充,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并衍化着传统的调性系统。离调使和声语汇的调性内涵变得十分丰富,增强了和声的表现力,并为十二平均律所有半音的自由运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统一的方法,促进了大小调、自然音体系向半音体系的演变。调性是和声基本材料的组成部分,转调是它的一种存在方式。作为一种和声技法,转调与音乐表现和整体结构密切相关。在舒伯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和声具有表现作用和音高组织作用。和声的表现功能,一般是和声丰富音响的作用和协同其他音乐手段共同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和声作为一种音响,会由于和弦的结构原则、音高成分、排列法、织体形式、节奏的长短、与前后和弦的关系、音色的配置等因素的不同,在人们的听觉中产生不同的感受。有和谐的、刺耳的、明亮的、暗淡的、清晰的、浊重的、丰满的、单薄的,等等。舒伯特在本首钢琴奏鸣曲中正是应用和声的这种音响属性来加强音乐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高晓光,吴国翥编著.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2] 刘康华.欧洲调性體系的演变[J].音乐学习,1994(2)28-34.

作者简介:李蔚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毕业,北方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理论研究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民商法中信托制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