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Cure—A—Phobia感
2015-07-04黄乔
黄乔
【摘要】爵士乐源于二十世纪的非洲黑人音乐,被公认为欧洲现代流行音乐的开端,随着二十一世纪多元化文化的不断呈现,爵士乐在我国也愈来愈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各艺术类院校,相关爵士乐教学及演出活动也越来越多。本文在此将对瑞典爵士乐队Cure-A-Phobia的一场音乐会略抒己见。
【关键词】观感;Cure-A-Phobia
一、爵士乐简述
传统爵士乐是一种起源于二十世纪非洲黑奴用以抒发内心情感、寄托情思和释放压力的呐喊之音。它融入了不同部落的黑人音乐文化,被公认为是欧洲现代流行音乐的开端。根据专家考证,“爵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家喻户晓的一位黑人江湖音乐家的名字,其全名为爵士·布朗。传说他常在黑人居住区域的咖啡馆演奏,众人纷纷叫好:“再来一个,爵士波,再来一个,爵士!”[1]1957年出版的《美国新词典》对其有如下定义:“爵士乐是一种美国音乐,来源于黑人,是从拉格泰姆发展而来,它具有微妙的切分节奏和在配器方面而产生奇异对比的特点,特别适用于舞蹈伴奏。” (拉格泰姆为十九世纪末美国流行音乐形式之一)。
通常情况下,相当多的人对于传统爵士音乐的理解仍存在颇多误解,认为爵士乐在西方社会里一直被扮演着腐朽没落的角色,象征着“纸醉金迷”和爵士音乐并非艺术,而是一种娱乐,一种“低级”的音乐。然而,一场来自于瑞典爵士乐队Cure-A-Phobia(治疗-A-恐惧症)爵士音乐会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爵士乐观念。
二、Cure-A-Phobia音乐会
Cure-A-Phobia乐队是来自瑞典的一个小型爵士乐队,它由三位成员构成:钢琴手兼伴唱、主唱和小提琴手兼伴唱。音乐学习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在乐队中的分工各有侧重。其中,Cure-A-Phobia乐队的大部分歌曲均由主唱珍妮尼尔森(Jenny Nilsson)进行创作、主唱。显而易见,就从乐队名称而言,珍妮的创作是展现内心世界挣扎的真实写照。正如其开场所说:“今天我们以音乐为途径跟大家讲我们在面对生活时的一些恐惧和挣扎,并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整场音乐会共展示了七首作品:《Blamed on the world》(《归咎于世界》)、《I am empty》(《空洞的我》)、《Someone told me that the drugs dont stop》(《别人跟我说药别停》)、《Free》(《自由》)、《Furniture Forest》(《家具森林》)、《Game》(《游戏》)、《Moths》(《飞蛾》)。然而,对于笔者而言,《Blamed on the world》(《归咎于世界》)、和《Game》(《游戏》)是最为倾心的。《Blamed on the world》(《归咎于世界》)作为开场曲是由钢琴手在大字一组 “扣人心弦” 的不和谐音程起始,小提琴手和钢琴手的减四度不谐和音程的下滑音伴唱的接入,更是紧紧抓住观众的好奇心,之后,主唱仍以带有上滑音式的唱法进入增四度音程关系,使整首作品的音效呈现为不谐和,而情感的表露则完全可以用“诡异”来形容。正因如此,也充分证明了本首歌的悲观主题——《Blamed on the world》(《归咎于世界》)。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前面的“悲观”主题时,在钢琴跳跃的分解和弦背景下,小提琴以拨奏法进入,把听众从“悲观”中旋即带入活泼明亮的气氛之中,从而也把作品推向高潮。
传统的爵士乐已然创造了自己特殊的音乐风格和乐队建制:钢琴、小提琴、贝斯、吉他、小号等乐器成为爵士乐队里的常规乐器。尽管瑞典爵士乐队Cure-A-Phobia(治疗-A-恐惧症)仅用了两件乐器和人声,但他们对于音響的处理仍运用了爆裂音、干涩音等使音响效果夸张而丰富、火爆而热烈。与此同时,她们还使用弱音器,喉部或声带强迫颤抖发出乐器似的“嘶叫声”,用来模仿被窒息的或破裂的人声。
《Game》(《游戏》)这首作品经主唱Jenny介绍, 在她们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关注她们,可是她们也需要支持。以乐队来说,她们需要营造和谐、支持的关系来支撑在巡演中的挫折。为此,她们在昆明沃尔玛买的钢琴玩具而创作的歌曲,为的就是展现友谊、展现和谐。在做新颖古怪事的时候别人可能不理解,但是,她们至少还有乐队的其他两位同伴的支持。她们很了解彼此,无论演奏如何,队友都会全心全意支持。因此,这一作品的亮点即在于乐队成员之间的音乐互动。以Ragtime(rag:细碎的、time:时值、拍子;也有人意译为“散拍”或“碎拍”)为主要节奏的特征中即兴演奏的成分也恰到好处。
三、中国爵士乐小觑
爵士乐在中国的出现其历史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在当时众所周知的繁华大城市如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市民阶层中都有爵士乐(即通俗音乐又称流行音乐)的歌舞表演和有声电影的传播。爵士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其中缘由既有社会的、历史的,还有因此而导致的音乐教育问题。社会的、历史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而音乐教育则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爵士乐的审美观。[2]直至1993年,我国第一所培养流行音乐人才为宗旨的高等音乐院校——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成立,其中所设置的必修课囊括了爵士音乐的发展史、爵士和声、爵士节奏、爵士基本知识等课程容量。继后,沈阳音乐学院、东北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都相继开新增了流行音乐系并开设了爵士音乐课程。这一学科专业的教学设施为中国爵士音乐的发展进程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爵士乐产生至今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和音乐界的关注和喜爱。但是[3]从审美观念上来看,爵士音乐虽然“具备了西方文化翘首以盼的美学世界应有的一个特质。”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里,仅就雅俗关系上来看,爵士乐是被归类为俗文化的。[4]就像我国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居其宏所说的:“在崇尚‘文以载道的中华礼乐之邦,俗文化自然难以取得主流文化的身份认同。可如今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倡导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趋势下,用有色眼镜去看待爵士流行音乐是有失偏颇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文化在不断变迁,人们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爵士音乐不仅仅属于流行音乐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属于世界民族音乐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各大音乐高校对于爵士音乐的发展也是积极开展了很多爵士音乐的演奏和演出活动。这对爵士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瑞典爵士乐队Cure-A-Phobia(治疗-A-恐惧症)在创作中追寻的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音乐创作,在传统的爵士音乐手法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虽然在创作过程中有过外人难以理解的困难和磨难,但这些如今看来都已成为她们创作的源头和方向。自责、悲伤、迎接挑战、不断犯错、更正,无论对个人而言还是乐队而言这都是进步乃至走向成功的必经路程。然而,爵士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亦是如此。这个独具特征的音乐新品种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现有的音乐文化生活。在一些众所周知的音乐节目中也是频繁演绎。爵士音乐作为全球共享的音乐资源,在中国音乐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当汲取其精华,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音乐事业。
参考文献
[1]郑晔:《论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2]武旭峰:《浅谈现代爵士钢琴音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黄河之声》,2008年19期.
[3][法]吕西安·马尔松.爵士乐简明史[M].严璐、冯寿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居其宏,乔邦利.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M].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