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语》连词研究
2015-07-04方芳
方芳
摘要:本文即以《大唐新语》为研究对象,穷尽性地描写和分析《大唐新语》连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能够对汉语连词的发展演变提供重要参考。《大唐新语》中共有117个连词,其中单音节连词70个,双音节连词47个。根据意义和结构关系 ,把《大唐新语》的连词分为十大类:承接连词、并列连词、选择连词、递进连词、因果连词。又据连接的语言单位的不同,可以把连词分为连接词与短语和连接分句与句子这两类。
关键词:《大唐新語》;连词;描写; 比较
一、引言
《大唐新语》的作者刘肃,元和初任浔阳县主薄,生平事迹不详。该书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为“匡赞”、“规谏”、“极谏”等30个门类,共13卷。主要记载唐初至大历年间(766~779)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其著录,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入别史类,作《唐新语》。到了明朝,明人刻本改题为《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清《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列入小说家类。
《大唐新语》是唐朝一部重要的笔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文学、审美价值。但近年来,《大唐新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此书性质的判定、对全书内容文字的校勘、此书的真伪之辩、对《大唐新语》所反映的唐代社会状况和思想潮流的考察;以及对其史学、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等等。而在语言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连词研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时间,为此本文研究视角集中在其连词,希望弥补《大唐新语》学术版图上的空白。
二、《大唐新语》连词的描写和分析
关于连词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提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有按单一标准分的:马建忠等人是从意义来分的[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227-322页.],朱德熙等人是从所处的位置来分的[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98-227页.];有按综合标准分的:胡裕树等人是根据连词所连的成分和表示的关系来分的[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第217-219页.],史有为等人是根据意义和所处的位置来分的[史有为.《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第67页.]。笔者主要以胡明扬的《词类问题考察》这本著作为依据,根据意义和结构关系,把《大唐新语》的连词分为十大类:承接连词、并列连词、选择连词、递进连词、因果连词、目的连词、转折连词、条件连词、假设连词和让步连词。又据连接的语言单位的不同,可以把连词分为连接词与短语和连接分句与句子这两类。其中连接分句和句子的连词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能连接分句;另一种则既可以连接分句,又可以连接句子[胡明杨.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第395-396页.]。
(一)承接连词
前后两个动词、分句之间具有事理和动作上的先后关系。在《大唐新语》中共有10个: 则1、而2、遂1、因1、便、于是、而后、然后、然则、当别。
1.主要连接句子,其中包括紧缩句,放于后一句的句首,可理解为“那么”、“于是”、“就”等,“则1”75例,“遂1”42例,“因1”17例,“便”2例,“于是”13例,“然则”1例,如:
(1)《卷六·举贤第十三》:以顺则越石长,以才则楚金不如。
(2)《卷四·政能第八》:景骏审其地势,增筑堤防,遂无水患,至今赖焉。
2.主要连接动词,可译作“然后”,“而2”42例,“而后”6例,“然后”4例,“当别”1例,如:
(3)《卷六·友悌第十二》:让大怒,乱砍而死,炀帝闻而伤之,赠银青光禄大夫。
(二)并列连词
所连接的的词或分句具有并列关系,而且连词前后的句子成分地位平等,可以互换位置,在句子中常作主语、谓语、宾语或定语在《大唐新语》中并列连词共9个:而1 、与1、及、兼1、并1、既1、且1、将1、于。
1.连接形容词或动词,“而1”46例,“且1”1例,“与1”1例,如:
(4)《卷二·刚正第四》:国人欢憾相半,哀昭德而快俊臣。
2.连接名词,“与1”43例,“及”37例,“兼1”5例,“并1 ”4例,“将1”1例,“于”1例。如:
(5)《卷一·匡赞第一》:如晦与公同心辅朕,今日所赐,惟独见公。
3.“既1”连接分句,位于前一分句句首,常与副词连用。共3例。如:
(6)《卷八·文章第十八》:杨盈川之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
(三)选择连词
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表示选择关系。《大唐新语》中有6个:或1、与2、而4、不在、不由、不如。根据连接成分是否相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相容的选择,一类表示不相容的选择[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4-255.]。
1.表示相容的选择,即可以选择其中一项,也可以同时选择多项,“或1”6例,“与2”1例,如:
(7)《卷九·著述第十九》:朕或从或不从,皆须备载。
2.表示不相容的选择,即二者只能选出一项,“而4”2例,“不在”1例,“不由”1例,“不如”1例,如:
(8)《卷六·举贤第十九》:岂言行之缺,而友朋之过欤?
(四)递进连词
前后两个句子所表示的语义具有更进一层的关系。《大唐新语》中递进连词有19个:既2、且2、而3、并2、兼2、更、遂2、以1、矧、因2、况、遂乃、且复、何况、何诸、非唯、非但、岂独、岂唯。又可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将递进连词分为预递连词和承递连词。
1.放于前一分句句首或句中,后一分句把意思推进一层,可理解为“不仅”。“既2”1例,“非但”1例,“非唯”1例,“岂独”1例,“岂唯”1例,如:
(9)《卷七·识量第十四》:公违宪章,名教既亏,实玷皇化。
(10)《卷十一·惩戒第二十五》:非但为国除蠹,亦乃名在身前。
2.放于于后一分句或句子句首,可理解为“而且”“况且”。“且2”33例,“而3”19例,“并2”15例,“兼2”2例,“更”2例,“遂2”1例,“以1”1例,“矧”1例,“因2”1例,“况”6例,“遂乃”1例,“且复”1例,“何况”1例,“何诸”1例,如:
(11)《卷一·匡赞第一》:使其有便可乘御,宝位其遽安乎?且陛下为天子,陛下之姑受何福庆?
(12)《卷一·匡赞第一》:禄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
(五)、因果连词
前后语言单位的语义具有因果关系,其中一类表示原因,另一类表示结果,主要连接分句。《大唐新语》中有30个:以3、因3、由、用1、为1、故、因4、而6、以4、是、遂4、将2、令、用2、所以、自是、以至、是以、因而、以此、以致、是用、至是、由是、为之、致使、因以、因是、以至于、以及于。
1.常用于前一分句,表原因,“以3”28例,“因3”4例,“由”5例,“用1”1例,如:
(13)《卷四·政能第八》:武德中,以景命惟新,宗室犹少,至三从弟侄皆封为王。
:2.常用于后一分句句首,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为1”1例,“故”42例,“因4”18例,“而6”14例,“以4”5例,“遂4”2例,“将2”1例,“令”1例,“用2”1例,“是”2例,“自是”4例,“是以”4例,“因而”4例,“以致”1例,“以至”5例,“所以”16例,“以此”2例,“是用”1例,“至是”1例,“为之”1例,“因以”1例,“致使”1例,“因是”1例,“由是”19例,“以至于”5例,“以及于”1例,如:
(14)《卷七·知微第十六》:天下大乱,本为饥苦。
(15)《卷三·公直第五》:且君子耻言浮于行,故曰:“予欲无言。”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描写,我们对《大唐新语》的连词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参照向熹《简明汉语史》[ 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第98-110页.]的连词研究成果和经验,进一步理顺中古语连词的演进过程。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连词的总数增加,但仍然以单音节为主。在上古汉语中,有66个单音节连词,居总数的74%之多;那么涉及到中古汉语,单音节则有70个,所占比重下降到总数的60%。另外,新增的连词中,双音节连词居多,词汇复音化趋势明显。上古汉语,双音节连词23个;中古汉语,双音节连词47个,如“以至”、“所以”等,这说明连词的表义上相对于上古汉语连词而言,愈加趋向于稳定、精密的状态。最后,双音节连词的构词方式亦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成方式只有同义复合、词组凝定。而在《大唐新语》中出现了2例附加后缀的构词方式,如“且复、虽复”这两个词就是一个词根加上“复”这个后缀。
参考文献
[1]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朱德熙.語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 史有为.《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
[5] 胡明杨.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 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 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 何正平、王德明.大唐新语译注【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