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015-07-04耿秀芝
耿秀芝
【摘 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使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中,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幼儿将来的学习、生活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全面;身心并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指出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学以实现为社会培训“健康人”的目标中指出:健康是指没有身体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一、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价格完整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和发展的内在基础。如心理不健康,幼儿的发展就会受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出现价格障碍和心理疾患。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幼儿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进行相处。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应从托小班幼儿开始,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克服和改掉在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消极东西,使幼儿在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热情鼓励中,学会交往,提高意识,规范行为,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将来走入学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分析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多,有的幼儿胆子小,怕做事,缺乏独立性意识;有的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极差;还有的幼儿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极强,使幼儿教育面临“棘手”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情绪不稳定,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缺乏与人交往能力,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与家长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三、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家园共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最佳途径。对幼儿进行良好心理的培养,是一项艰难、复杂、长期的教育工作,由于幼儿每天主要生活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心理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心理的形成,幼儿园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引导家长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过多,易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促进心理健康。
(3)请家长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心理健康的孩子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在幼儿园儿童最信任、最依赖的便是教师。教师亲切的一笑,轻轻的一摸,都会给幼儿产生巨大的安慰和影响。教师稳定的情绪和完整的人格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无条件地关爱幼儿。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晨检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幼儿,以及每天活动中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交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尊重和被接纳的感觉。
(2)給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没有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3)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与幼儿进行沟通。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被重视感、被尊重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家长的互相配合,有效发挥家园合作的实际教育功效,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质量。将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资源两者融为一体,使每位幼儿都能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