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2015-07-04刘西洋
刘西洋
【摘 要】当前国内中职德育实效性普遍较低,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抽样调查和经验总结,提出增强中职德育实效的对策:基于对学生的深刻分析,构建合适的中职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性
1 引言
西晋陈寿认为: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北宋司马光也指出了“德”的重要性: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因此,德育课是学校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任何类型、任何层次的学校都不能不开设的课程。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德育课尤为重要。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多年,深感中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当前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诸多困难。对中职德育实效性进行研究和探讨是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抽样调查以及多年的德育工作经验,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行研究,试图丰富中职德育理论和给中职德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知网检索,检索到以“中职德育实效性”为主题的文献2978篇。国内对中职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成果颇多,但是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仍然明显:一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二是对德育工作和德育效果的要求过高或理想化;三是所提出的对策或解决方案缺乏理论基础或实效检验。
2 中职德育实效现状
笔者对广东省惠州市、中山市、广州市、珠海市和云浮市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对于超过60%的学生,作用在他们身上的传统的言传方式的德育工作占了德育工作量的85%以上;接受言传式德育的学生当中,90%左右的学生对这种德育方式感到枯燥乏味或厌烦,并且表示这种方式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不大。抽查的对象包含了发达城市、较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见,目前中职德育的实效性是较低的。
3 中职德育低实效的原因分析
3.1德育工作者存在的问题
德育工作者方面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①体制问题:由于各学校受到编制的限制,相当一部份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为外聘教师,影响了德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另外,编制内的教师因为有较强的保障和较弱的激励,也出现工作倦怠的现象。②机制问题:重专业老师,轻德育老师。例如:专业老师有职称系列且与待遇挂钩,单纯德育老师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③教师本身素质原因:有的教师只是把工作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断,缺少事业心,也缺少纯朴的行动,经常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脱离教师队伍。
3.2德育方法单一
传统的德育方法是以“言教”為主,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当然,现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方法不至于如此的单一,会增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或者劳动,或者其他的内容,但是总体来说,方法还是显得单一。对于喜欢新鲜事物的中职学生,单一的方法容易导致厌倦,以致降低德育的实效。
3.3缺乏专业水准的德育体系
德育概念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界并没有同意的定义。国内大多数关于德育的定义带着明显的政治色彩。笔者根据经验,认为正本清源的德育概念更有利于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此选择檀传宝的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从此概念中可以看出德育工作重在德育环境的营造,以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建构和提升,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德育,但是,各种方法之间仍然呈现为简单的叠加,并没有形成德育系统。
4 增强中职德育实效的对策
4.1对学生的深刻分析
在调查中,没有发现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行为习惯、道德水平等各方面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认识几乎是基于文献的论述、家长看法和教师的个人经验。在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统计分析的情况下,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认识是粗糙的,因此难以保证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应该是对学生的深刻分析,需要确定科学的分析因子和完善的分析方法。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以学生为主体,德育实效性才有基础。
4.2构建合适的中职德育评价指标体系
中职德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导中职德育工作的方向标,方向标要定准,工作思路才能清晰,工作方法才能准确,方向标定得不准确或者定错了,德育工作就会无所适从。在对学生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就可能构建合适的中职德育评价体系。所谓“合适”就是符合中职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不是想当然地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之所以要有指标体系,就是要让德育工作者看得见德育的效果,不是习惯地用“集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尊敬师长”等“高度概括”的词来表达德育的目标和描述德育的效果。指标是具体的,但要能“以小见大”。
4.3设计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打破传统课程和课堂的概念的束缚,需要有营造环境,创造平台的思想;二是严格以学生分析为基础,所设置的课程要能很好地让学生接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三是有注意课程的层次性,既有标准化的课程又有个性化的课程,做到“点面结合”;四是课程体系需要及时更新,以“做产品”的思维去构建和更新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江宁.农村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教育研究[J].华章,2013年10期:192.
[2]翟天山.农村中职学校德育有效性教育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18.
[3]余洪斌.中职德育的有效性研究——以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为个案[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年5月.
[4]刘青.德育概念综述[J].知识经济,2011年08期: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