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情感体验的金字塔式写作教学
2015-07-04梁艳
梁艳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如何成就这“半壁江山,”恐怕令许多老师烦恼不已。纵观我们以往的写作教学,总是老师随意出题,学生被动写作,如此这般就很少有写作的契机和灵感了,虽然老师辛苦地批改,但往往学生只是看一眼评语,这种状况之下,提高写作如蜗牛爬行。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智慧和情感,当然还有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最主要的方法—读写结合。作为语文学科,选入课本的都是名篇,所以我认为既然我们以往的写作都是教师随意出题,使之成为无源之水,倒不如让课本作为学生写作的源头,基本的操作很复杂,但主要的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随文点评,一个是小作文练习,再一个就是课堂作文,我认为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写作教学这部金字塔宽厚的底部,下面我主要谈谈后两个方面。
在一般情况下,我都布置小作文,三百字左右,内容大多围绕课本展开。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甚至是好几个小作文。在课前进行五分钟的作文交流,因为是同龄人,小作文的交流不但可以导入到文章本身的探究,还可以使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对生活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蜡烛》是关于战争的题材,本篇课文的小作文没有题目也没有范围,学生写出的东西很多,杨雨彤同学的作文里面有这样几句“人们在世间辗转挣扎多年,为冷漠的世事冷漠了自己的心,在挫折与苦难中,心上结了厚厚的茧。可他们不知道,茧保护了自己,也将一切温暖与爱拒之门外。忽然就想到书中的那两根蜡烛,你的心难道还会荒芜起来?于是,我明白:对于我们,成长不是对生活麻木的没有了爱,而是用柔软而又充满爱的心态去迎接艰难的生活”
每一次的小作文交流总是立足于文章而又远远的高于文章的内涵,给予学生的当然也不仅仅是写作的方式和技巧了,还有学生对文章和生活的情感体验。
在上何其芳的《秋天》一文的同时,我也布置了以“秋天”为题的作文。第二天上课前每组学生都选出了精彩的写作片段,写到了白板上。
上课后,我先让学生欣赏白板上的八个作文片段,然后送上自己的一份小礼物,如画一个小星星或小月亮。完了之后,我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读写结合之写景篇。首先,我让学生读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并要求学生说出本首诗与学生的范文相比,是好是差,如果好,好在哪里。经过了几分钟的讨论,让学生发言时,学生竟然除了说好之外,无话可说,怎么引导怎么启发就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想想学生确实无从说起,因为作为老师,没有给他们具体提出要说什么,最后,不得不由我说出来,因为没有按照预定的情况发展,影响了师生的情绪,导致后面的环节(评改作文)也是进行的勉勉强强,根本没有达到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
回过头来看,问题就出在欣赏《秋天》这个环节,如果当初进行较为详细的设计,如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本首诗中作者写到了那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②本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③诗中全部是实写吗?
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通过以上具体问题的讨论,学生就会总结出写景作文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由此可见,作文课上,教师课前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全都围绕教师的设计展开,一旦教师的设计大而空泛,学生课堂的活動就会流于形式,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作文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作文的审题、取材、写法指导主要,作文的批改环节更为重要,它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在第一课时审题立意环节完成之后,总是给学生一段写作的时间,一般为二至四天,学生可以陆续将完成的底稿交上来,我看完之后,将作文底稿分成不同的等次,并尽量多的找出每个人的优美的,哲理性的句子、段落,再找出写得比较成功的作为范文,完了之后把每个同学的底稿当面交给他,并提出修改的建议,此后便是学生的定稿,作文的互评就放在每周的作文课上。
面对同龄人的作文,学生有更多的共鸣。批阅者字斟句酌,用自己的笔表达心声,交流感悟,抒发情感,而对于同学的评价,同学们也显得更在乎,都很认真地对待。不过,作文的批阅不是简单的放羊似的让他们自批自改,教师要先教给他们批阅的方法,慢慢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循序渐进,以评促写。具体做法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分析本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包括出现的问题,比如谁的书写潦草,谁的分段欠合理,谁跑题等等,好的方面尽量找出各个学生的优势,比如新颖的题目、哲理性的句子、奇巧的作文构思等等。当教师欣赏学生的时候,这种欣赏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我尽量找出每个学生的优势,哪怕这篇作文里只有一个成功的句子也要找出来,每个学生都愿意在教师的点评中听到自己的名字。
其次指导学生批阅,程序如下:(以“因为有你”为例)
一、回顾作文题目。(幻灯片或板示)
(回顾题目同时也是回顾审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批阅作文的根本标准)
学生习作不一定要以“写实”为基调。在文艺作品中有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分,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不能同成人的文学创作等同,但这种思想应当被学生了解。事情不一定真实,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把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是转移到自己身上,但包含于其中的感情一定要真实,且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性特点。学生的生活阅历、经验有限,可以运用于作文中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一味讲求写实,有令学生“为无米之炊”之嫌。“写实”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很简单,创新也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生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就没有源泉。况且,作文中事件的真实与否与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能把虚构事件同说谎等同起来。当然,“写实”与“写虚”之间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老师在作文指导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教会学生把“虚”写“实”。
二、重新出示作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形成学生批阅作文的具体标准)
作文是语言的集束,语言是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没有思想的语言是乏味的,犹如夏日炎阳下此起彼伏的蝉噪;没有渗透情感的言辞就像是失血的肢体,没有思想内涵的作文是空洞的。语言可以借鉴和模仿,但思想是不能的。当思想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仿用别人优美的语言,那只能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对作文能力本身又有什么现实的意义呢?
三、具体批阅方法
1、修改失误
2、找出并欣赏优美句段
3、有眉批、旁批和总批。
4、字迹公正,评完签上名,交与作者,不尽之处口头交流。
四、按照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每人批阅一篇作文,修改时要和作者交换修改意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碰撞,可以让思维的火花燃得更旺。
五、小组交流后随文展示。个别同学大声朗读批阅的作文,并边读边点评。根据时间情况,尽可能让多的同学有展示的机会。(略)
六、佳作欣赏。首先由展示者走上讲台读自己的作品,并阐述自己的写作初衷。然后由全班同学依据写作目标与要求进行自由鉴赏、评析,最后由作者谈评析感受,对不同观点还可以进行同学间、师生间的提问、讨论。
这就是指导学生完成一篇作文的基本流程。
其实,学生并不缺少可以写入作文的材料,而是缺少多生活事件的理性的思考与认识,欠缺一种潜心思考生活的精神,而这是受其阅历和情感所限的。看到作文题目,学生被一个“怕”字蒙蔽,脑子里充满了惶恐,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不自信,不能积极捕捉思维的灵光,自然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对身边发生的、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感人的生活事件无动于衷。要让学生明白,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教会学生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大多数教师不放手是耐不住“寂寞”,总是爱抢学生的风头,把自己道德情感强加于学生,写作训练的放与不放也体现了教师的一种气量,一种努力把学生推向金字塔顶部的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