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的思考

2015-07-04药晓霞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音乐课程普通高校教学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普通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流,开设音乐欣赏教学、歌唱教学、舞蹈教学三大教学模块。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课程;教学

近些年来,国内外很多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都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而我国一些普通高校的音乐课开设状况却令人担忧,尤其是中小型、经济落后城市的普通高校,许多大学生来自农村,他们中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几乎是断层,音乐素质较差,因此大学音乐教育普及很困难。实际意义上,普通高校不是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延续,而是在补课。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课程设置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开展高校音乐教育的普及工作,应该根据各校的学生素质、兴趣和爱好,结合本校的教学设备、师资条件等实际情况,开设各种类型的音乐选修课,使大学生每个人都能参与音乐艺术的审美活动,提高音乐艺术的鉴赏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普通高校,尤其是在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大学,如何实施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应从哪些角度出发?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契机,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认为普通高校,特别是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大学的音乐课程应该以“弘扬民族文化,倡导高雅艺术”为主旨,开设音乐欣赏、歌唱、舞蹈三大课程模块。

一、音乐欣赏课程

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聆听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普通高校普及音乐教育,不只是为了培养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培养众多的具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脱离音乐实践、音乐感受,作纯理论的、抽象的知识讲解;也不能在音乐欣赏中,忽视对诸多种音乐现象的分析、比较及理性的概括。应该从基础做起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了解音乐语言要素的表现功能,逐步学会用音乐语言和音乐思维的特点去欣赏作品。按照从声乐到器乐、从中小型作品到大型作品、从中国音乐到外国作品、从有标题到无标题、从抒情描述性作品到富于哲理性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逐层深入的方式进行。对于基本概念和定义的讲解,要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音乐理论的讲授必须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使学生逐步认识、理解、掌握、运用乐谱知识及音乐表现常识。此外,还必须重视听觉的训练,通过视唱练耳的学习,提高大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感觉音乐的耳朵”,要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必须要培养一双有敏锐的听觉能力、能够感受音乐美的耳朵。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音乐欣赏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可称作“第三度创作”,是运用形象思维能力来感受、理解和鉴赏音乐作品,以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欣赏教学方面,教材和曲目要有典型性,题材、体裁、风格、形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完成学分制。每周2学时的课程,分四个学期完成,计2学分。文、理科专业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没有艺术选修课的学分毕业时就拿不到学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要讲述音乐语言要素的表现功能和音乐作品的结构、体裁、音乐家生平和有关资料等各方面的知识,还要涉及美学知识和欣赏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使大学生在慢慢培养兴趣的同时,感受各个国家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激起他们浓浓的爱国热情,调动他们对世界对生活的悟性和灵性。

二、歌唱课程

歌唱是一种通过唱歌表现的声乐艺术,在大脑指挥下的特殊的运动形式。它是在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器官协调一致、有机配合下完成的运动过程,是人们通过合理的生理器官的调节,在人的本能发声基础上充分发掘人声潜能的过程。也是歌唱者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

歌唱课程的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懂得一般的歌唱知识,掌握基本发声的技能、技巧,并通过演唱不同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歌曲的艺术形象,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现能力,能够富有表情的完成声乐作品。歌唱能使学生通过音乐的诸多要素——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的特点,真切地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感,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感受。

歌唱课程的内容,包括选材、演唱教学、歌唱基本技能技巧训练,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独唱、齐唱、重唱、轮唱、合唱等,主要以合唱训练为主,合唱艺术对声音最基本的要求是声部之间均衡、谐和,有整体感,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此种歌唱课可以列为选修课,增加学分,作为奖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办法,也可以在各种文化纪念活动中融进此种音乐文化。

在不同的社会时代,音乐的时代风格必然不同。延安时期,抗战和民族解放是当时政治的中心,在当时民族存亡的关头,所有的音乐作品在歌词内容和音乐特点上大多都是悲愤激昂的,或者是痛苦反抗的。譬如有代表性的《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和中国近代的学堂乐歌《中国男儿》《祖国歌》《出军歌》《送别》等等都强烈反映了时代特征;解放之后,音乐作品的主题是歌唱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步,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要听党的话》等等;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各种各样思想和情感的作品,风格各异的作品,创作手法各异的作品百花齐放,如《祖国颂》《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走进新时代》《红旗飘飘》《阳光路上》等等作品都表现出史诗般壮丽的雄伟心胸和理想,这是由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人们在文化教育、审美、社会功能各个方面的意识都在提高。

把不同时期的积极向上的合唱曲,循序渐进地在学生的选修课或艺术实践中输入完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其团体精神,增强他们的凝聚力,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使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心态,鼓励重在参与,如此方能培养出身体健康、精神健康、朝气勃勃的新一代青年。

三、舞蹈课程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

舞蹈课程与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懂得人体美和动作美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发展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精神以及创造性、表现力和活泼愉快的情绪,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普通高校的舞蹈,可开设民族舞、集体舞、交谊舞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展开身体的律动。体育课上的韵律操、健身操追求的是力量、朝气的感觉,而集体舞追求的是群体柔美合作的魅力效果,舒展舒展筋骨,锻炼大家的合作协调性,不要求有精湛的基本功和专业的表演,只寻求一种集体精神的境界,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种舞蹈课程可以列为艺术选修课,通过考核的方式完成学分制。

总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要力争使大学生对音乐有一个从基本了解到熟练水平的过程,学生无论对乐理知识、歌唱、舞蹈还是对交响乐,对它们的学习不仅以聆听为主,重在參与进来,学唱、学弹、学演,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眼、耳、口、手、脚并用,充分调动全身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敏锐性,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而在具体形式上,音乐教育发展相对缓慢的普通高校,也可借鉴音乐教育发展较好的普通高校,适当运用网络教学,加强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等,逐步缩小与同类高校音乐教育的差距,使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药晓霞,硕士,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硕士学位副教授,音乐学,声乐教研室。

猜你喜欢

音乐课程普通高校教学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