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表演专业形体教学的“基本主题”

2015-07-04韩丹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

韩丹

【摘要】体现“创新”不是一件口头说的就能办到的事情,形体教师应当努力去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自觉、勤奋的学习和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和提高知识素养,为落实“形体语言”的基本主题做好应有的理论储备。二要主动坚持向生活学习,养成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从中发现和提炼不同人的各种行为特点,经过艺术加工,作为典型化的实例用于教学实践,为学生动作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艺术院校;影视表演专业;形体教学;基本主题

形体表达技能与语言表达技能同被视为演员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功。形体课通常被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与表演教学同时开课,任课教师应首先找到与表演教学互融互补的“融合点”。如果找到这个“点”,形体教学的“基本主题”就显而易见了。

早有专家或是资深教师,在他们有关的论著中,曾提出“形体动作”即是“形体语言”的概念令人深受启发。例如:在宗德新、汤旭的联合编著的《影视表演形体动作的基础教程》中,就对“形体语言”做出这样的定义:它是指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在内的全身各部位的姿态动作所表达的非语言性身体信息,它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它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言简意赅和可见可感的视觉感染立等特点”。这一表述精确地阐明了形体语言的性质、特点及功能,也集中概括了本文前面所论述的基本内容。“语言与动作”是表演教学的主题,这里的“语言”是指台词(对白、独白)的有声语言表达;“动作”包括内部动作(动机、欲求)和外部动作(行为、行动)。而形体教学的动作训练的目的是将人体各部位的姿态与动作(包括眼神和表情)赋予语言的意义,即作“无声语言”的表达。于是,我们在“形体语言”内涵及其外延引导下以“语言表达”层面为切入口,直达形体课与表演教学最直接、最贴切的那个“融合点”。从这个融合点上展开教学才能真正与表演教学融合贯通,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同时,可以由此确定“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非言语性身体信息进行交流,从而提升人物塑造能力是形体教学的核心内容,亦即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贯穿全程的“基本主题”。

对任何理论的认知和掌握,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印证,如何贯彻落实“形体语言”这一教学的基本主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积极探索。

一、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引导

形体教学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虽然应以实践为主,但基本理论讲述对于学生的启蒙与引导作用不可缺失。开课伊始,要用一定课时对同学们讲清楚为什么表演专业要单独的开设“形体课”,让大家明白形体训练的必要性、重要性,特别要突出阐明“形体语言”的概念内涵、特点和功能,把形体训练当做不出声的语言课来上,培养学生运用非语言性身体呈现人物间交流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每一训练环节都应坚持基本理论的概述,可在训练前,也可在训练后,结合具体动作,灵活、有机地“插叙”。但无论怎样要求,都要紧扣“形体语言”这一教学基本主题,要求学生做动作训练时不能只关注动作是否合乎标准要求,而应赋予动作相应的思想、感情,随时找到“内心节奏”与“动作”紧密相连的感觉。任课教师可将课前准备好的正、反两方面实例交给大家讨论,或者编排一些简短的有情境、有人物的动作片段供学生们练习。这样就可以增添理论概述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要保持和加强与表演教师的交流与协作

既然已经找到了形体训练与表演教学的融合贯通的“融合点”,并由此确定了形体教学的“基本主题”,那么怎样加以落实?我认为前提是必须要保持和加强与表演任课教师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并密切协作。形体教师往往被编入表演专业教研组,与表演教师同一备课,

主动多与表演教师沟通和交流,还要尽可能的抽出课余时间亲临表演课教学现场,了解学生形体上存在的问题,在形体课上加以解决。例如表演教学有一项“解放天性”的练习,旨在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表演”、“作状”的假象,帮助他们重拾孩童时那种纯真的、自然的“游戏感”,为以后正规的表演元素训练打下基础;而与此同时,形体课也有一种“游戏感”的练习——解放身体,但不是表演“游戏”练习的重复,而是作为形体动作训练的组成部分,在规范性的正规训练前,通过“游戏”练习使肌肉关节、韧带等全身每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放松与控制,为规范性的正规训练做好准备。形体教师应用心选择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各种类型的游戏练习,从形体动作角度与表演课密切协作,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三、要倡导和加强形体动作的创新性

社会生活里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的人,他们在互相沟通交流时也有不同的身体姿态与动作习惯。可是,我们看到的舞台或银幕上不同的人却常有相似或完全相同的姿态与动作。比如出汗时不先擦拭额头,却用力去擦脖子,着急或愤怒时不是捶胸顿足就是双手抱在胸前不停踱步,这些违背生活真空和正常思维逻辑的程式化、模式化表现的不断重复,让以感到厌烦。形体教学中也有不少学生做这些简单粗浅的模仿。任课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戒除这些不良习惯,提倡、引导、鼓励学生们的创新精神,表演课进行交流与适应基本元素训练时,形体课可以在按照“大纲”规定程序训练中,灵活的插入与表演元素相关联的训练。比如作“久别重逢”的外部动作练习,指导学生不作一般性的动作——先是张嘴、瞪眼的吃惊状,然后紧握对方双手,或笑或哭的拥抱。而要先找到内心依据——何种人物关系,何种情境下,什么原因分别(或爱或仇)等内心状态。用即兴产生的无声语言方式——形体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这些动作并非是先设计的、生硬的搬来就用的。

体现“创新”不是一件口头说的就能办到的事情,形体教师应当努力去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自觉、勤奋的学习和掌握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不断丰富和提高知识素养,为落实“形体语言”的基本主题做好应有的理论储备。二是要主动坚持向生活学习,养成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从中发现和提炼不同人的各种行为特点,经过艺术加工,作为典型化的实例用于教学实践,为学生动作创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创新的途径和办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自己有无创新精神,任课教师应做榜样,使形体教学与表演教学完善融合,共同达到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表演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宗德欣,湯旭丽.影视表演形体动作——基础教程[M].

[2]许南明等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

[3]林洪桐著.表演艺术教程[M].

[4]伍振国著.影视表演语言技巧[M].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
我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探微——由高等艺术院校对东北秧歌的传承谈起
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探究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习近平新思想与艺术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艺术院校音乐会经营管理模式初探——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