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15-07-04李晶菁

新校园(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朗读能力技巧语文教学

李晶菁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本文围绕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朗读能力;技巧;语文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书是灯,读书照亮似锦前程;书是桥,读书连接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人生的船。而当下,读书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小学阶段成了学生打好阅读基础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任务做了明确的阐述:“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大纲还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亮点,更是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是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转变成有感染力的、有感情的、有创造力的有声语言的过程,是对课本中文学语言重造的过程,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语文能力和素养,是发展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二、朗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地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水平和效果。

1.预习

學生首先要预习生字,在会读且读准确生字后,在家低声慢读课文,练习流利后,再高声朗读几遍。其次查阅资料,为了解课文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文章,让学生事先查阅课文背景、相关图片和资料。比如《黄山奇石》一课,学生就可课前查阅黄山景色的图片,就算是未曾到过景区,其美景的别致与个性也可以尽收眼底,也会身临其境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朗读打下感情基础。

2.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要多读,可以利用晨读、班会、自习课等时间练习朗读。此时要求精准、流利、清晰。因此要朗读好课文,首先要打好朗读基本功,即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颠倒、不唱读、不读破句子,从而打下良好的朗读基础。朗读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反复阅读实践,才能成为熟练的技巧。

3.精读

多读就可以读好吗?当然不是,还需要加入更多的技巧和感情。

(1)朗读需要技巧

朗读是需要技巧的,教师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把实用技巧教给学生。

①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或声音的断和连。它不是随便的停顿,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唱读。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法做停顿。这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让学生把握好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中按短语结构的短促停顿。另一种是根据语意做停顿,即强调停顿,要让学生掌握根据课文的内容或作者说话的意图、感情来做恰当的停顿。

②语调。即说话的腔调,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口气。一句话的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才算是完全的意义。同样的句子,语调不同,意思就会不同,有时甚至会相差千里,因此需要揣摩作者的心理读出恰当的语调。

③重音。在朗读艺术中,一句话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总要有重要和次要的区别。对重要的词或词组,要运用轻重对比的手段加以强调,而这些被强调、突出的词或词组就是重音。只有真正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找出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读出重音位置。

(2)朗读需要情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设置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寻找文章辅助资料让学生对朗读加入更多的感情。比如《木兰从军》一课找到动画电影让学生看片段,感受替父从军的心理活动;上《小马过河》一课就准备些调料,让学生猜味道,最后品尝得出结论,亲身体验一下什么叫实践出真知。每一课用心设置,找好切入点的话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自主加入感情。

(3)朗读的练习方法

要想把朗读的技巧和情感恰到好处地融合,必须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反复实践。

①范读。通过听录音、教师带读等方式,让学生模仿朗读。可以将朗读技巧和文学作品蕴含的情感结合起来,再有重点地展示给学生。

②表演。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很受学生喜欢,可以在预习作业中安排表演任务,学生的积极性和朗读兴趣会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

③评比。评比要以鼓励为主。这里可以通过转换角色来进行,分为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相评价,也可以分组朗读,组别之间互相评价。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增加文学语言的精彩性。要培养学生感知、领会、鉴赏和评判能力,就一定要注重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周晶.朗读对小学语文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3(1)。

猜你喜欢

朗读能力技巧语文教学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提问的技巧
“读”占鳌头,浓浓的语文味香溢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