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的三个阴错阳差

2015-07-04王开东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升学博士解决问题

王开东

中国教育是一个雷区。傻子也知道,中国的孩子真苦,中国的教师真累,中国的教育真危险。与国际潮流相比,中国教育呈现出三个阴错阳差,让人心灰意冷,无力挣扎。

第一是时光颠倒:童年为升学战斗,升学后回到童年

中国的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胎教。孩子出世以后,更是层层加码。我们有一句千古名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太造孽了)。于是乎,从起跑线开始,从孩子刚刚睁开眼睛开始,这一场战斗已经打响。

金色的童年,变成了灰色的童年,灰色的童年又变成了黑色的童年!这些可怜的孩子,哪里有什么童年?我们的孩子简直就是童工!他们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课、下课、补课、作业、订正、辅导,小小年纪就被升学压弯了腰,就算是兴趣小组的兴趣,几乎也都是家长们的兴趣。

从幼儿园到高中,整整十五年,孩子们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生不如死”的日子。不说那些被淘汰的倒霉蛋,就算是竞争中的佼佼者,也对这段经历不堪回首。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等到这样一群孩子终于离开中学,翻身农奴得解放,这些孩子们撕书、毁书、烧书,就差把天掀起来。

这些年来亏大了,一旦踏入大学之门,第一件事,当然要把失去的找回来。把睡觉时间补回来,高校里不乏嗜睡大王;把打牌时间捞回来,高校里从来不缺“赌王”……

高校里真正缺少的是读书人,文化人。

由于中国大学的宽进宽出,因此,在中国大学很少有读书的学生。大学就是实质的养老院,很多学生知道毕业即失业,不如早一天享受,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少部分读书的人,是要被另类化的,甚至是要被孤立的。他们是校园里的孤独的一群,形单影只,边缘化得惊人。

第二是腦体倒挂:百般呵护身体,漠视精神成长

中国人的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充满着身体崇拜,但对决定着我们生活质量和心灵品位的精神,却很少去关注。这一点正好和西方形成巨大反差。

在美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小孩子跌倒了,一定不要去扶他,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痛不痛都不去管它,这是身体上的受伤,没关系。这种伤,多经历一些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一旦孩子精神上受伤,家长一定要多方安慰,和孩子站在一起,支持他们,给他们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治疗创伤,给他们勇气和爱。

中国人常常不明白,反而指责美国人。

当我们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同时,当我们把孩子的有形的身体照顾得妥妥贴贴的时候,有谁关注过孩子的心灵?在社会、家庭、学校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创伤,他们的焦灼和恐惧,谁在意过?

三、学习错位:忽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解答试题能力

据我所知,当前我国制造博士的速度,已经赶超美国了。资料显示,“我国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已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

中国有资格培养博士的大学和年度授予博士的人数,从2008年起,将至少在以后的100个世纪内,永远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创造这个奇迹的选手们,有一半人是中国的官员们。《东方早报》指出:“大家正在损失尊重博士的理由。”

一个用脚也能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博士赶不上人家的硕士,甚至连人家的学士也比不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去问题化”教学,人家是“生问题化”教学。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问题枯竭了,课堂也就死去了。

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曾经这样说过:“中国教育注重解决问题,教育是要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以没有问题为旨归。而西方教育注重提出问题,教育是看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以产生问题为高效。因此,中国教育越往后去,问题越大。”

因为我们没有创新,我们提不出问题,但是我们会解决问题。对不起,我说错了,我们也不是会解决问题,而是我们会解答试题!而且只会解答试题!

【张颖平荐自《教育:非常痛,非常爱》漓江出版社出版/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升学博士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制冷博士来帮忙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神奇博士感冒了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博士蚊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