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分析
2015-07-04张福娟
张福娟
【摘要】目的:探究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5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理措施,随机分组,实验组18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17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8.23%。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身体得到全方位护理和照顾,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律失常;患者;护理
正常情况下,心跳始于窦房结放电,随着电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组织,心房与心室相继去极化。心律失常为心脏电生理的紊乱,由冲动形成异常、冲动发放频率异常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部位,或者电冲动在心脏任何部位的异常传导所致。心律失常常见临床表现有:①心悸、心跳脱落感、心跳奔跑感。②心排出量下降的体征与症状,如头晕、疲乏、虚弱、心绞痛、气短、低血压、晕厥。③血栓形成的体征与症状。④血压变化,心跳速率与节律以及脉搏速率与节律变化[1]。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一些共性,然而各型心律失常有其特有的症状与体征这是护士在评估心律失常患者时应考虑的要点。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5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理措施,采取不同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5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18例,年龄范围:42-76岁,平均年龄为:(64.75±2.25)岁,男性9例,女性9例。对照组患者17例,年龄范围:37-71岁,平均年龄为:(52.15±3.25)岁,男性9例,女性8例。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常规护理 (1)至少维持一个静脉通道,作为静脉给药途径。(2)收集基线数据,包括:生命体征,心律评估(速率、PR与QT间期、QRS持续时间)以及身体评估(心脏、神经、胃肠道、呼吸状况)。(3)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确保安全使用,包括时间正确、途径正确、剂里正确、给药速度正确。(4)如果条件许可,用输液泵输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监测药物剂量是否恰当。(5)监测心电图,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对高危心律失常患者,如多发性室早、II度Il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应持续心电监测。同时观察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6)观察药物副作用和中毒表现。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7)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1.2.2观察体征 心律失常发作期间,应陪伴患者,向其解释其病情和治疗,以预防和减轻恐惧与焦虑。必要时,建议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维持充足的组织饭饱和度。治疗基础疾病.去除促发因素.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缺级、酸中毒等.提醒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史的患者以及阿-斯综合征高危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阿托品。且外出时最好有家人陪同。
1.2.3心理护理 对于不嚴重的心律失常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心悸感的恐惧。并告知病人情绪不良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诱因之一。应学会自我调节,尽量保持轻松的心态。
1.2.4健康教育 告诉患者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尤其是诱发、加重、缓解因素。避免和控制诱发因素包括紧张、感胃、过度兴奋、体力活动,以及刺激物如酒精饮料、咖啡因。药物依从的重要性。提醒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未经医生允许,不能私自漏服或改变剂量。指导患者每日起床前测量脉搏记录速率与节律,并在门诊。自我监测心律失常进展情况以及所服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记录以下情况并告知医生脉搏速率、节律异常,心俘、心脏漏跳感。头晕、视力改变、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疹、气喘、行为改变。对有晕厥和阿斯综合征发作危险的患者,建议他们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阿托品以及正确的舌下使用方法。此外,还应该指导家庭成员掌握基本生命支持技术以及如何就近寻求急救服务。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18例患者,护理有效17例,护理无效1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17例患者,护理有效15例,护理无效2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8.23%。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症状为心悸,多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病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异常心律对心脏排血最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使心脏排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出现头晕、胸闷,甚至胸痛、晕厥。某些心律失常病人还有可能发生猝死。绝大多数心律失常会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使患者产生种种不适,如疲乏、气短、心绞痛等,并迫使他们改变日常生活活动。此外,心律失常发作使患者反复体验到濒死感,带给他们巨大挫折。焦虑、恐惧、无望、无助是心律失常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2]。评估时,应注意有无这些消极心理反应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还应该评估患者的适应、应对能力以及支持系统。实验组综合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8.23%。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身体得到全方位护理和照顾,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雁军,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09.21.139
[2]王润梅,王春生,尹欣.心律失常的护理观察.中华护理杂志,1994.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