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日语词汇对中国东北方言的影响
2015-07-04周宇晴
周宇晴
摘 要:语言的接触,是由人类之间的文化交流、移民杂居、贸易往来、战争征服等引起。众所周知,中国对日本语言文字影响巨大,同时日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中国语言文字体系具有一定的冲击力。而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地理上与日本最为临近的地区,甲午战争后至今,其方言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日语的影响,日语词汇大量进入中国东北方言,既增加了方言的活力,也对原有的方言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就甲午战争后至今反输入回中国东北方言的日语词汇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国东北方言 日语 词汇 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项目资助
一、 引言
语言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系统,它会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毗邻接壤的区域之一,与蒙古、俄罗斯、日本、朝鲜等东亚周边的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往来,在长期的交往之中,东北方言吸收了部分周边国家的语言, 将其作为外来语构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的重要补充,对自身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来自日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中日两国有着漫长的语言文化交流史,隋唐时代,汉语作为先进文明的载体随着来华日本留学生、留学僧的归国而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给日本语言文字体系的形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近代以来的日本则成为了中国接触西方文明的窗口,日语汉字词汇被赋予新的意义反输入回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给中国的语言文化体系带来了新的冲击与影响。
二、 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之前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同时也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带领中国人走上改革变法的道路,掀起了一股救亡图存的热潮。其中就包括以日为师,选派赴日留学生,培养日语翻译人才等。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大量引进西学,从制度到器物层面全面西化,从而成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因此,当时中国的翻译家们希望能够通过日文翻译西学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日语词汇。
据统计,这一时期进入中国的日语词汇以借形为主,词汇量大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领域,其次为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领域,既包括日语汉字词汇,也包括外来语词汇。如:半径、密度、单行本、美术、农作物、民主、权力、共产主义、市场、通货紧缩等。
另外,还有一些接头词、接尾词在汉语里广为应用,如现代化、可能性、增长率、光合作用、国际问题、记忆力、流动式、选举法等。经总结,主要的接头词有:超、反、泛等;主要的接尾词有:化、性、式、法、主义、的、论等。
这些词语渐渐融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当时的中国人想要改变屈辱现状、变法图强的精神。它们中的大部分大体是先进入汉语普通话,进而流入东北方言中的,在今天仍然为我们所使用。
三、 抗战时期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日本凭借着在中国攫取的一系列特权迅速崛起,急剧膨胀的野心使得日本将侵略目标进一步投向了中国。而中国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临近日本,成为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语言在当时也作为侵略手段之一,随着日本侵略者进入了东北地区,对东北方言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日本曾经占领中国整个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在伪满洲国统治期间,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对东北地区人民实行同化和奴化。他们在东北地区施行日本制的文化教育,开设了大量日语学校,教授日语课程,强迫东北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学习日语,以达到精神统治的目的。因此这一时期曾产生了大量的协和语,如“町、番地、放送局、主催、出荷、放送局、厚生料、幼稚园、表题、下记、料”,这些词语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下令全面禁止。但仍然有许多日语词汇保留在了东北方言之中,作为常用词汇延续下来,这些词汇既有借用日语汉字的,也有直接音译日语假名作为词汇使用的。借用日语汉字的词汇主要有:便所、满员、落花生、水准、才、饺子、赤裸裸、下野、烧结、选矿、机关车、勤劳奉仕、点滴等。而音译假名的词汇主要有古鲁码、咖细、磨机、榻榻米、瓦斯、晚霞子、邮便、欧巴桑、虎列拉、好好爷、苦力等。
此外,还有一些是当时的东北人民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将原有的日语词汇稍加删减而创造出来的新词汇,这些词汇渐渐融入东北方言之中,成为生活词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比如:婆婆丁,是将日语词汇蒲公英(タンポポ)的读音加以删减,由其形状联想到紫花地丁等与之相符的“丁”,又取日语“お婆さん”的“婆”组合而成;打牙祭,日语词汇“御八つ(オヤツ)”意为午后的间食,在东北地区借鉴其意,改为“打牙祭”,意为偶尔吃顿美味,“牙祭”与“八ツ”谐音,而“打”的使用则显示出了东北方言的独立性;瞎白,借用了日语“喋る”(シャベル)的词干“シャベ”的发音;留级,日语为“留年(りゅうねん)”,指不能升级或毕业,留在原级,在东北地区,“年”被与之类似的“级”代替。
四、 改革开放至今的影响
為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在1978年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不仅为中国营造了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也为中日提供了新的外交契机,中国和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了全方位交流,主要表现为中日两国经济联系密切、中日旅游热潮、中国在日留学生数量增加、日本影视文化等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国内学习日语的热潮等。其中一些日语词汇便借由这些途径涌入中国, 流向东北,掀起了日语词汇流向中国的热潮。
首先,大量日企进驻中国。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中日经济相互依存,由于中国当时具有劳动力廉价、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优势,许多日企选择将生产移向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与日本邻近,接触更加频繁与紧密,其中以大连市的日企数量最多,对日语的需求量大,因此也有更多的日语词汇融入了当地方言进而融入东北方言之中,这一时期的日语词汇更多以“借形”为主,也包括一些汉语没有的音读汉字词。
其次,中日旅游热潮。随着近年来交通手段的发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条件的放宽,中国赴日本旅游及日本赴中国旅游的热潮不断涌现,且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例如:近期随着日本各地纷纷迎来了樱花盛开的时节,再加上日元贬值和飞机、客轮班次的增加,来自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游客急剧增加,其中不乏东北地区的人们。随着旅游热潮的兴起,中日语言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最后,网络的普及。对经济发展的需求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变革,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互联网之中,使得互联网行业成为全球的新兴产业,这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方便和快捷,更为语言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桥梁。利用互联网,国内的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分享到来自国外的经济政治新闻、影视资源、时尚动态等等。日本属于动漫产业大国,其动漫文化不仅对日本国内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有着影响,同时也深受许多中国人的喜爱,因此许多日本动漫词汇便悄然流入汉语和东北方言之中。此外,影视作品虽有虚构的成分,但也是一部分本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近年来中外也能够逐渐共享一些电影电视资源,日剧电影能够在中国的网站上及时更新播放,一些其中的经典台词或词语便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之中。其他还包括当下中国对日本的偶像团体、体育明星、音乐、科技等的关注,都将一些日语词汇向中国引入了中国。
这一时期日语进入汉语以及东北方言的词汇不如上一时期多,大多集中在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领域,如:产经、低迷、精算、泡沫经济、便当、榻榻米、家政、过劳死、章鱼烧、味噌汤、出演、多动症、公选、公务员等,这与上述三个主要原因也是相一致的。
还有一些接头词和接尾词,其中以接尾词居多。如屋、族、部、组合、流、率、券、装、中等。例如:上班族、打工族、工薪族,流行风、民族风、自然风,精品屋、糖果屋、咖啡屋等。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语动漫词汇,其中很多词汇都成为当下流行语,不仅被日本的年轻人们,也被中国的年轻人们广泛使用。比如生活中常听到的“宅男”“宅女”等,都是来源于日本的动漫词汇。另外,还有“萝莉”“正太”“达人”“御姐”“败犬”“干物女”“萌”“鬼畜”“腹黑”“恶搞”“桑”“傲娇”“某某控”等,这些词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是年轻一代的代表。
五、结语
中国东北方言是中国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并深受周边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影响, 独具特色。东北地区的人们在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日语的过程中,大量日语词汇被加入东北方言词汇体系中,成为东北方言词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先进入普通话后进入东北方言,或先进入东北方言后进入普通话,抑或同时进入,不但丰富了中国东北方言词汇,增强了东北方言的表达能力,而且促进了中国及东北地区与日本的国际间及地区之间的交流。
但是方言总是不可避免地、深切地经受着社会变革等背景变化对它所造成的冲击, 中国东北方言在历史的大环境下也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生变化。不可否认,日语词汇进入东北方言,为东北方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方言也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多样性色彩,中国东北方言也是中华语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在当今时代,在与时俱进、吸收包括来自日语等外来词汇丰富方言的同时,也应取舍得当,注意保护传统方言。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甄嬛传》和《大奥》中的女性人物对比分析[J].电影文学,2013(4).
[2] 季庆芝.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反输入[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 赵冬梅,包兴龙.论日本动漫“隔空恋爱”效应存在的原因[J].电影评介,2014(17).
[4] 赵冬梅.论室町喜剧狂言的艺术风格[J].安徽文学,2014(5).
[5] 李英姿.東北方言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08(10).
[6] 赵冬梅.论柳田国男与周作人的鬼怪思想[J].文学教育,2014(4).
[7] 赵冬梅,阚煜.从“大小”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J].文学教育,2014(10).
[8] 任常毅,王美祺.从东北方言看日语的影响[J].文史艺术,2015(3).
[9] 赵冬梅.《小仓百人一首》中百位歌人的分类解读[J].文学教育,2014(12).
[10] 廖正刚.东北文化的肌肤——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J].东北亚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