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L仓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架构与分析
2015-07-04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佘瑞龙
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 佘瑞龙
一、概念界定
现代化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旨在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学生在模拟环境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物流各个基本环节的操作与管理,掌握物流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物流管理岗位上需要的技能,掌握物流设备的原理与基本操作。通过与理论的结合,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水平和操作能力,同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必要的环境。下面就以笔者的物流教学实践来探讨TPL仓储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架构。
二、仓储信息化系统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一种新的物流运作方式──Third Party Logistics 。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核心的业务环节就是仓储管理,特点是信息化。那么如何实施仓储信息化呢?纪寿文等人提出一种集成化的仓储信息化系统的解决方案,即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仓储管理的解决方案。笔者也赞同这一信息化方案。
TPL仓储信息化系统(Third Party Logistics Informarion System)是指由人员、设备和程序组成的,为第三方物流管理者执行计划、实施、控制等职能提供相关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其根据第三方物流独特的业务特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有效控制和管理活动,并为企业提供信息分析和决策支持,具有个性化、实时化、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以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从系统的观点即系统的构成看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主要由硬件、软件、数据库、企业管理思想制度与规范等构成。硬件包括计算机、必要的通讯设施等,硬件资源是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基础,是构成信息系统运行的硬件平台。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实用软件、应用软件。它控制、协调硬件资源,是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软件。物流实用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互联网浏览器等,主要用于管理数据、实现通信等。数据库用来存放与应用相关的数据,是实现辅助物流管理和支持决策的数据基础。管理思想、制度与规范是信息系统的灵魂,帮助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潜力。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总体构成如图一所示。
图一
按水平方向,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涵盖了定单、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按垂直方向,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涵盖了数据库管理、业务处理、管理控制、决策分析、战略管理五个层次。
物流仓储信息系统是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加速器” ,一方面能够帮助物流服务提高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购、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促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上一体化,使大规模、高质量、高服务水平处理物流作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方便实用的信息技术使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协调合作更加便利,并能有效跟踪和管理物流渠道中的货物,精确计算物流的成本。
从物流企业管理的要求和发展来看,第三方物流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可得性,精确性,及时性,灵活性,开放性以及易操作性等 ,特别是易操作性,针对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设计,操作简单、方便。
三、系统架构
系统将采用现在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 B/S 系统结构,系统客户端不用装任何应用程序,只要有 Web浏览器就可以通过访问系统的Web服务器来使用系统。
与 C/S架构相比,B/S架构具备极大的优越性。表现如下。
(一)面向电子商务时代的技术
(二)软件操作、维护和升级方式的革命
(三)系统整合
以上所有的模块操作均需系统管理员授权方可使用,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
而这些业务又是通过信息化来实行模块操作的,下面笔者将这些模块的信息化功能分解如下。
1.仓储部管理模块
2.出入库管理模块
3.在库管理模块
4.设施管理模块
(四)客户资料与服务模块
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发生业务时,操作人员应该及时地输入客户的信息,于是物流客户资料就进入数据库。双方就可以信息共享。特别是客户可以通过拨号服务对仓储信息化系统进行远程访问,为用户更好地管理货物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工具。此模块提供了客户发送指令,客户指令完成情况的查询,客户存货表、客户存货明细账的查询。
四、缺陷及对策
物流实训教学领域,几乎没有国际、国内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致使国内许多已建成的物流实训系统不但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而且与建设的初衷也大相径庭。其中除去某些商业化的人为因素外,其原因如下。
一是鲜明的教学特点与现实企业有些脱节。
二是实验系统演变成物流设备自动化的展示。
针对以上缺陷,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
二是创新实训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
随着物流大环境的逐渐形成,如何使仓储信息化教学系统更好地适应物流发展,是摆在物流教育工作者以及物流科技者、管理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