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杜甫的兄弟诗

2015-07-04庄逸云

杜甫研究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杜甫兄弟意象

庄逸云

作者:庄逸云,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610068。

在杜甫的诗歌中,涉及兄弟情谊的作品甚多,即便是在示儿诸诗中,也屡屡可见诗人对兄弟的挂念,如《又示两儿》云“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元日示宗武》云“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等。若论专门写给兄弟姊妹的诗作,杜集中则有三十篇左右,研究者多概称为“兄弟诗”。这批作品情真意切,极富艺术感染力,杨伦谓“公忆弟寄弟诸诗无不佳,以其从真性情流出也”。本文就杜甫兄弟诗的情感内容及意象使用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观照杜甫的兄弟诗,以期进一步走近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及艺术世界。

一、主题:思念与控诉

杜甫兄弟诗的写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等论著,编年如下:天宝四载(745),作《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天宝十五载(756),作《得舍弟消息二首》;至德二年(757),作《元日寄韦氏妹》;乾元元年(758),作《得舍弟消息》《遣兴三首》(其一);乾元二年(759),作《忆弟二首》《得舍弟消息》《月夜忆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其三、其四);上元元年(760),作《遣兴》《遣愁》;宝应元年(762),作《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九日登梓州城》;广德二年(764),作《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大历元年(766),作《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觅使寄此二首》;大历二年(767),作《得舍弟观书》《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二首》《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大历三年(768),作《远怀舍弟颖观等》《续得观书迎就当阳居止》。除此,杜甫尚有写与其从兄或从弟的诗作少许,则不属于本文所述兄弟诗的范围。

从上述编年可知,杜甫的兄弟诗集中写作于天宝十五载(756)至大历三年(768)这十余年间,而这正是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战乱频仍的时期。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爆发,763年结束,历时七年又两个月,其间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皆成为战场。安史之乱平定后,局势仍不甚稳定,各地时有骚乱发生,吐蕃等少数民族亦趁机作乱,在西、北等方向攘扰不已。“乾坤日夜浮”的动荡时局造成了无数百姓的流离分散,杜甫兄弟亦遭此噩运。杜甫有弟四人:颖、观、丰、占,另有一妹嫁韦氏。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与诸弟绝大多数时候天各一方,难有见面机会,因此,深沉、萦绕不去的思念、忧虑之情就成了杜甫兄弟诗的一个核心主题。这些作品中,诗人或因“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之景引发“骨肉恩书重,飘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的想念;或表达短暂相聚后又得再度离别的不舍,如送杜颖赴齐州,谓“此行何日到,送汝万行啼。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诗人因数年不闻弟弟杜丰的消息,而表达“乱后嗟吾在,羁棲见汝难”、“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的关切和担忧。战事略有平复,诗人又反复致意渴盼与兄弟团聚之情,这集中体现在大历二年、三年写与杜观的诗作中。

表达关切、友爱、思念之情,似是一切兄弟诗的题中应有之义,杜甫兄弟诗的不同在于,它们写于战时,真实反映了生命的朝不保夕、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因此更具触目惊心的沉痛感。诗人在作品中很直接地交代战争是导致兄弟离散的缘由、是造成人间悲剧的根源。这样的交代或出现在诗作的开头,如《忆弟二首》其一开篇即写“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其二开篇亦直指战事,“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遣兴》亦开门见山交代:“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泪沾巾血,梳头满面丝。”在有的作品中,诗人又先极写兄弟离散所带来的痛楚,再点明战争是罪恶之源,如《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三曰:“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其四写对妹妹的挂念,先言“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再言战乱是致使两地阻隔无法相见的原因,即“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诗人又在其兄弟诗中真实而痛切地反映了生命在战争中的脆弱、朝不保夕。“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乱后嗟吾在,羁棲见汝难”等诗句,皆写出在战乱中生命存活的侥幸和偶然。这类作品与杜甫的家庭诗中所流露出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等情绪是类似的。可以说,反映战争带来的苦难、控诉战争的罪恶,这是杜甫兄弟诗的又一主题。

二、自叹衰老及对出处进退问题的回避

在杜甫的兄弟诗中,思念兄弟与控诉战争的罪恶是情感内容的内核和基调,除此,也屡屡可见诗人自叹衰老,其无法扶助兄弟的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一诗,黄鹤系于开元二十九年,浦起龙系于天宝四年,无论系前者或后者,杜甫写作此诗时不过三十来岁,但他已于诗作中称“吾衰同泛梗”了。其后,约四十五岁时所作《得舍弟消息二首》,称“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四十九岁时所作《遣兴》称“衰疾那能久,弟妹各何之”,同时期所作《遣愁》称“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五十三岁时所作《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一称“时危暂相见,衰白意都迷”,其二谓“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五十五岁时所作《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谓“乱后嗟吾在,羁棲见汝难。草黄骐骥病,沙晚鹡鸰寒”,仇兆鳌注云:“草黄句,承乱后,自怜贫老。”五十六岁所作的《得弟观书》谓“老身须托付,白骨更何忧”,则不仅自叹衰老,且更有托付后事之意了。

这类诗句真可谓“老人絮絮,真情苦语”,与作者的示儿诸诗有异曲同工之处,皆传达出时不我待的惶恐心情及无补于家庭的自责、愧疚,这类自我剖白充分体现了诗人“长兄如父”的责任感和爱心。诗中频频自叹衰老,倒也并非泛泛之语,杜甫与诸弟年龄差距较悬殊,因衰老而深恐未及与诸弟再见的心情应是真实写照。关于杜甫诸弟的排行,闻一多先生有所考辨:“公行二,集有寄丰诗,称第五弟,疑丰为闲第四子。又有《远怀舍弟颖观等》诗,颖次观前,观当系闲第三子。”杜闲又有一子杜占,闻一多先生称其“幼于观”,但未提供理由。其实,就诗句“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及《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来看,杜甫前往秦州及入蜀均是将杜占携带在身边的,另,《舍弟占归草堂》诗中“鹅鸭宜长数,柴荆非浪开”等语不无叮咛少年人的口吻,可见杜占极可能为幺弟,因着实年幼,杜甫带在身边。至于“颖次观前”,尚有其他佐证。据《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天宝四年,杜颖已在临邑主簿任上,乾元二年(759)杜甫所作《得舍弟消息》称“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说明此时杜颖早已娶妻纳妾,相较于大历二年(767)方才娶妻的杜观,显然杜颖年长。综上,杜甫兄弟五人排行依次为:甫、颖、观、丰、占,应大致不错。再看年龄问题。《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二首》诗作于大历二年(767),若以杜观二十五岁娶妻论,生于公元712年的杜甫当此时业已五十六岁,纵使以三十岁置室论,杜甫与杜观的年龄差距亦有二十六岁,较杜观年幼的杜丰、杜占与兄长杜甫的年龄差距自然更是悬殊。因此,陈贻焮先生推论,“杜颖尚难判断,但可肯定杜观以下弟妹绝非韦氏(杜甫生母——引者注)而是继母所生。”陈冠明、孙愫婷在《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中则径称杜颖“杜甫之弟,继母卢氏所生”,只是未提供论据。诸弟中,既然杜颖于天宝四载(745)已在临邑主簿任上,那么他与杜甫的年龄差距最小,大约在十岁左右或十岁以内,不过从“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一语的口吻来看,两人之间的相处模式颇有些类似于父子。正因为与诸弟年龄差距甚大,杜甫与诸弟的关系不似兄弟,而更似父子,所以在兵荒马乱之时,杜甫难免屡屡感慨于自己的老迈及无力扶助他们的愧疚、无奈。他的这些作品似径直从胸臆流出,皆真情贯注,朴实无华,感人至深,浦起龙云“公于骨肉间诗,每质而不文,乃所以为至文”,杨伦亦谓之“语出至情,不嫌朴率”。

杜甫与诸弟年龄差距甚大,也是出处进退问题在他的兄弟诗中缺席的重要原因。古代文人多在其兄弟诗中谈出处进退的问题,因写作对象既然是手足同胞,那么出处进退这一关乎安身立命的重大命题及其所带来的人生困惑、痛苦等,无疑可以极为放心地与对方探讨或尽情向对方倾诉。如白居易在《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中,就长篇大论地向弟弟白行简大谈其韬光养晦、避世全生的人生哲学:“险路应须避,迷途莫共争。此心知止足,何物要经营?”“无妨隐朝市,不必谢寰瀛。”“晦即全身药,明为伐性点。昏昏随世俗,蠢蠢学黎甿。鸟以能言搆,龟缘入梦烹。知之一何晚,犹足保余年。”苏轼则几乎是从进入仕途伊始,直至人生的最后岁月,都在其忆弟、寄弟诸诗中频频交流对功名问题的思索及因之而滋生的人生感慨。如约写于26岁时的《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除了表达对苏辙的依依不舍之外,又云“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望,慎勿苦爱高官职”,透露出与兄弟早弃名利、相携归隐林泉的愿望。类似的例子甚多,兹不赘举。

杜甫则是例外,他几乎不在兄弟诗中谈及出处进退问题。杜甫绝不恬淡于功名,相反,受远祖勋绩的影响,“他的封建家族观念和追逐荣名的意识都是十分强烈的。”或许有人认为,安史之乱爆发后,时势动荡,战乱频仍,基本的生存都常常成为问题,岂有太多心思考虑功名之事?这种说法显然不合事实,纵使在漂泊流离中,杜甫所写诗作论及功名问题者,也不乏其篇,如至德二年所写《独酌成诗》云:“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乾元二年所作《乾元中寓居同谷作歌七首》其七云:“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大历元年所写《西阁二首》其一云:“功名不早立,衰疾谢知音。”大历二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云“富贵空回首,喧争懒著鞭”,等等。杜甫不在兄弟诗中涉及出处进退问题,很可能与诸弟年龄较小有关,虽然彼此手足情深,但就思想交流而言,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王维与其弟王缙、白居易与白行简、苏轼与苏辙、袁宗道与袁宏道袁中道,年龄差距都不大,彼此皆以科考出仕,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在酬唱中交流一些重要的人生问题实属自然。

三、鹡鸰意象的使用

杜诗中共有六处使用鹡鸰意象,其中兄弟诗有四处,分别是:《得舍弟消息二首》其二中的“浪传乌鹊喜,深负鹡鸰诗”、《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觅使寄此二首》其一中的“草黄骐骥病,沙晚鹡鸰寒”、《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二中的“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中的“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鹡鸰意象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脊令”即“鹡鸰”,本为水鸟,今而在原,失其常处,比兄弟有急难。《诗经》之后,鹡鸰意象也就成为兄弟情谊的象征,多为后世文人所征引。杜甫所写兄弟诗较多,有三十篇左右,使用鹡鸰意象也就相对多一些,这本属正常。其实除了鹡鸰意象,杜甫的兄弟诗还有一处使用了亦常被用以象征兄弟情谊的紫荆树意象,《得舍弟消息》云“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紫荆树典故的来源,见《孝子传》、《续齐谐记》,谓有田氏兄弟三人,欲分财,其夜庭前一株长有三条枝干的紫荆树顿时干枯,兄弟见之叹息,重归于好,树随之恢复荣茂。相较于紫荆树意象,鹡鸰在原的典故更能妥帖传达出兄弟急难、忧心如焚的现实境遇,所以杜甫采用鹡鸰意象更多一些。

有研究者立足于时代背景,去寻找杜甫使用鹡鸰意象与时代文化氛围的关联。仇兆鳌为了说明“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枝间喜不去,原上急曾经”中的“枝间”、“原上”皆指鹡鸰,征引了一段史事:“唐开元间有鹡鸰数千,集麟德殿柳树,翔棲浃日,魏光乘作颂,以为天子友爱之祥。据此似亦可证枝间不去矣。”仇氏所引史事见于《新唐书》,他倒并未径直提出杜诗采用鹡鸰意象与这段史事有何必然联系。不过,当代有学者认为,唐玄宗因帝位为兄长所让,惴惴不安,遂借鹡鸰飞集麟德殿一事大做文章,用以宣扬兄弟情谊,以巩固帝位、教化天下。统治者的这种刻意提倡影响了包括杜甫在内的文人的创作。“杜甫生活的时代,有浓浓的重视兄弟情义的氛围,不管统治者真重视也罢,假重视也罢,其客观上营造的文化氛围还是很能感染人的。”“杜诗中几次用到鹡鸰,也是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这种观点大可以商榷。手足情深是基本人性,兄友弟恭是基本人伦,杜甫写作兄弟诗,表达对诸弟、妹的思念与关切,源自血缘天性,恐怕与统治者的刻意倡导无多大关联。就艺术手法而论,杜诗采用鹡鸰意象是否受到了开元年间鹡鸰飞集麟德殿、令作《鹡鸰颂》一事的影响,笔者并不断然否定,但也并不认为二者存在必然关联。如前文所述,鹡鸰意象本出自《诗经》,随着儒家文化的推广和科举制度的举行,唐代文人熟知前代经典并化为己用,是自然而然的事,如开元之前的文人卢照邻、李峤、宋之问等都使用过鹡鸰意象来表达兄弟情谊。杜甫使用该意象,正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延续,也体现出他对文化经典及前贤之作十分熟悉。杜甫采用紫荆树典故亦是他熟悉文化经典的一例明证。何况,在杜诗中,同一个意象或典故被反复使用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如同样是兄弟诗,杜甫又好用鸿雁意象,乾元元年作《遣兴》(其一)云“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乾元二年所作《月夜忆舍弟》云“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大历二年、三年期盼与杜观重逢,作诗数首,分别谓“即今萤已乱,好与雁同来”、“鸿雁影来连峡内,鹡鸰飞急到沙头”、“飞鸣还接翅,行序密衔庐”。以雁喻兄弟,典出《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杜甫在兄弟诗中屡屡使用鸿雁意象,亦再度说明他对文化经典的高度熟悉。

当然,一旦某一意象被某位诗人运用圆熟之后,后来的诗人大都会力求避熟就生、另辟蹊径,这也是白居易、苏轼等大家几乎不在其兄弟诗中使用鹡鸰意象的缘故,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了。

注释:

②此诗浦起龙系于至德二年,本文从仇兆鳌所引黄鹤说,系于天宝十五载,以“烽举新酣战”语,或可推知作于战争初发时。

③杜甫《得舍弟消息》,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7年,第461页。

④杜甫《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杜诗详注》,第1182页。

⑤杜甫《第五弟丰独在江左觅使寄此二首》,《杜诗详注》,第1478页。

⑦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见《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⑨陈冠明、孙愫婷《杜甫亲眷交游行年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⑩这两句诗出自杜甫《得舍弟消息二首》,其中的“舍弟”,陈贻焮先生认为就是宦游齐鲁多年、后又因战乱不得归乡的杜颖(《杜甫评传》第477页)。笔者同意此说。

⑪浦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1981年,第479页。

⑭仇兆鳌《杜诗详注》,第1618页。

⑮吴淑玲《杜诗中鹡鸰意象的文化意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杜甫兄弟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登高
来自林间的风
绝句
跟你做兄弟是会上瘾的
落难两兄弟
恶搞版《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搞笑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