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弹性理论的应用

2015-07-03蔡珍珍丁永卓王玉花杨盼盼赵阿勐鹿凤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

蔡珍珍++丁永卓++王玉花++杨盼盼++赵阿勐++鹿凤山

摘 要 通过将心理弹性理论应用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讨心理弹性在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弹性;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077-02

心理弹性理论(Resilience theory)的提出始于20世纪初期。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压力或困难的境遇时,自觉地、主动地展现出来的本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体特征。它作用在个体的内部心理及外部环境中,发挥着中介与协调作用。医学生现在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为了有效缓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多重压力,确实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性导向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良性调整可以作为一项尝试性改革。

1 心理弹性理论的研究背景

研究缘起 20世纪初期,心理卫生运动开始兴盛,儿童压力与逆境经历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或精神失调发展等问题,受到公众关注[1]。至20世纪后期,有关各种各样的危险因子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相继步入人们探讨的话题领域中。然而,基于Rutter于1972年发表的关于母爱剥夺的研究中所提出的由于压力与逆境成长导致的个体差异现象后[2],研究者还发现了其他视角的现象,即尽管一些儿童曾经经历过严重的压力与逆境成长环境,成人后却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功能,甚至这些人中还产生了一些优秀的人物。此时,心理弹性学说即开始被认同。

研究沿革 心理弹性学说走过了二三十年的研究进程,其中的三次浪潮推进了它发展[3]。

第一次浪潮:心里弹性因素确认和相关保护因素的发现。此阶段的研究者主要致力于心理弹性的两个争议话题:其一是危险因子的确定及其程度衡量,其二是评估个人的发展功能。随着对这两方面的探索与思考,研究者们发现了与高危背景下良好适应相关的因素,包括在所有危险和逆境水平上都起到积极作用的因素,即补偿性因素(compensatory factors)或称为促进性因素(promotive factors);只在较高危险水平层面才起到积极作用的因子,即保护因子(protective factors)或称调节因子(moderator),起到缓冲压力和逆境的负面作用。

第二次浪潮:将心理弹性与发展系统(developmental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有机结合。此阶段心理弹性受到新兴的发展心理病理学的推动,环境的动态变化,发展系统理论的更迭,造就了心理弹性新的定义。强烈的生态系统取向成为第二次浪潮中心理弹性的突出特点。

第三次浪潮:通过干预手段促成心理弹性。此阶段中,多种提高心理弹性的主张及方案相继推出,包括西雅图社会性发展工程(Seattle Social Development Project)、领先计划(Head Start)、美国弹性发展法案提案(NRDA)等。进入21世纪以后,心理弹性框架的实践,促成了干预模型的建立,干预模型通常被称作弹性增进保护过程模型。

心理学家Masten根据三次心理弹性研究高潮,预测了第四次心理弹性研究浪潮的走向与趋势,预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测量和分析个体发展功能的多水平及其相互促进的作用、适应性系统的发展及其在心理弹性中所起到的作用等。

2 心理弹性在医学新生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系统性代表研究及结果 多项研究结果均证实了心理弹性因素的存在及其发挥的良性作用。Parnas等丹麦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历时27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共同生活的儿童中,青少年中期至中年这段时间内,一半以上未患心理疾病。Cederblad等瑞典研究者对经历三个及以上逆境因素的儿童从八岁开始进行追踪,至中年时期,占研究对象3/4比例的人群身心发展良好。

心理弹性主题活动对课程受益面的延展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适应、应激、压力困扰等方面存在高度的联系。作为人格特征的心理弹性可以起到缓冲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并促进个体积极适应。心理弹性是个体对应激反应出的健康适应效果,是健康适应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和保护资源。

近三年国内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外向性、社会支持等有着显著的正相关[4],与生活事件等呈现负相关。同时心理弹性RSA测量分值较高的组在社会支持与内外向上分数偏高,低分组在SCL-90、神经质、生活事件方面得分较高,提示心理弹性交差的个人情绪不稳定,容易受生活事件的左右,心理健康水平偏低。

一项对挪威大学生的研究中,Hjemdal[5]发现,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心理弹性提升主题活动作为课程的授课内容,可以延展课程的受益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成果转化。

3 医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心理弹性理论的应用

教学方法中的改革 面临着学生对授课模式的更高需求,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接受式为主,教学方法上则多以讲授为主。不同的教学方法因具有其独特的效果,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疑是一门操作性强、实践性更强的学科。对于未来的白衣天使,这更是一项富有技巧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加入多种“现场性”的操作风格,方法上也应该讲究多样性,如小组讨论、生涯幻游、情景体验、团队合作等。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去寻找、分析,最终给出自己答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6],也可以采用表演法、游戏法、情境扮演等娱乐式教学,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教”的作用。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既要包含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要具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的综合型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资源、影像资料、心理弹性量表测评工具,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重点[7]。另外,基于各高校中师资的匮乏,导致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严重,很多高校中例如这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公共课均采用大班授课,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采取小班授课可以大大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endprint

教学内容中的改革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一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8],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需求的有的放矢的教育是众多学生之盼。要建立层次多样、结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就对其教学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医学院校大学生中,由于课业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课程内容纷繁复杂,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医学院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弹性内容模块成为必然的趋势。心理弹性能力不仅是人格中基础的属性部分,也存在可提高的空间。

总之,心理弹性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的抗衡。医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源繁杂,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生活支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化等使其压力更大,他们所需要的心理支持、满足情感更需要教育者的关注。医学新生的心理满足感来源于家庭、社会及学校。和谐的社会、良好的亲子关系、安全而稳定的校园氛围等构建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保护因素。因此,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为他们创造这种保护因素,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发展成完善的心理,从而抵御不良威胁与逆境冲突的打击,最终获得持续的个人成长与心理稳定。

参考文献

[1]Rutter M. Resilience Reconsidere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empirical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M]//Shonroff

J P, Meisels S J.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651-682.

[2]Rutter M. Protective factors in childrens responses to stress and disadvantage[M]//Kent M W, Allen V. Primary prevention of psychopathology: Vol.3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ren, Hanover. 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79:49-74.

[3]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4]WANG Yanqiu.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from high professional medical schools[D].Chongqi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2010.

[5]Hjemdal O, Friborg O. Resilience Predicting Psychiatric Symptoms: A Prospective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Adjustment to Stressful Life Events[J].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2006,13(3):194-201.

[6]庞彬.案例教学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27):48-49.

[7]李焕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作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8]宋志英,严云堂,吴云助,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2(2):128-1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