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影响孩子的婚恋心理你“造”吗
2015-07-03马志国
马志国
人们已经注意到,由于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有些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表现为,不爱说话、表情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心理抑郁、消极悲观、冲动易怒,无端小事也会升级到打架斗殴,等等。然而,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一个潜在的,或许一时还不会引起人们关注,但可能是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心理咨询中时常有这样的案例:有的未婚女孩总是爱恋已婚的中年男人;有的年轻小伙偏偏爱上了中年女人;有的已婚女人面对一个爱她的丈夫却总是没有安全感;有的已婚大男人在妻子面前却总是像个小孩子缠绕母亲……
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案例,仔细剖析可以发现,两性关系出现偏差,婚恋心理陷入异常,并非事出偶然,常会有这样的因果规律性:在他们的早期家庭生活中,有不少亲子关系异常,有的亲情缺失。比如,有的父母早亡,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早年就离开父母被寄养在别人家里,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外出工作,有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却亲子关系障碍重重。总之,他们的童年和今天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境遇常有相同的一面:亲子关系异常,亲情缺失。
由此,我们应有必要的警觉性,今天的留守儿童,因其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成人后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以及婚恋心理异常。
早年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为什么容易导致两性关系偏差以及婚恋心理误区?这还得从人的性心理发展说起。
从精神分析学说看,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大约在四五岁时对两性差异开始关注,对不同性别的对象有了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性心理发展最初的萌芽阶段,叫作“性蕾期”。
这种性心理现象,自然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不同感觉,表现为从对异性家长的亲近中来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比如,有的女孩会对父亲亲近撒娇,排斥母亲;而男孩更容易对母亲亲近,害怕父亲。于是,就出现了“亲子三角关系情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约在6~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性心理发展进入“同性期”,最鲜明的特征是,只愿意和同性朋友要好,而排斥异性朋友。同时,孩子开始向同性父母学习,男孩会逐渐与母亲疏远,与父亲亲近,向父亲学习如何长大成为男人;女孩也不再与父亲过分亲密,更多和母亲亲近,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所以,大多亲子三角关系情结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化解。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有些人没能很好地走过这段心路历程。
如果到了青春期前,也就是到了同性期,儿子还与母亲过分地亲近,没有跟父亲亲近认同,女儿还是迷恋父亲,没有跟母亲亲近认同,就形成了“亲子三角关系的障碍”,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就难于化解了。
如果三角关系情结不能得到及时化解,成人后就往往会出现两性关系方面的问题。这样的人很容易在两性三角关系中争风吃醋,惹出麻烦,即使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也容易陷入三角关系冲突。
以一个我心理咨询中碰到的案例来解说。一个女孩,总是陷入两性三角关系的麻烦中不是陷入与经理和别的女职员三角关系的麻烦,就是陷入与老板和老板妻子三角关系的麻烦。追究潜在的心理根源,就在于母爱缺失,在于亲子关系异常。女孩十来岁的时候,也就是进入同性期的时候,父母离异了,被判给了父亲。于是,她失去了和母亲生活亲近的机会,失去了向母亲学习如何成为女人的机会,而长期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她的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有及时地得到化解。
我们说留守儿童成人后,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其心理根源就在于亲子三角关系情结,没能在同性期及时化解,而形成了亲子三角关系障碍。
亲子关系障碍导致婚恋异常的表现
亲子三角关系障碍,会导致成年后出现哪些婚恋心理异常呢?
如果是男性,常常会继续喜欢与母亲角色相似的女性,特别是已婚的女人或比自己大的女人。
有这样一个男青年。他从小就被送到幼儿园全托,后来又被送到寄宿学校。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最需要母爱的,但是他没有得到。于是,他把照顾他生活的老师当母亲了。后来,他成年了,是个大男人了,却还是不找女朋友,一心依恋着老师,在老师面前常常哭得像个孩子,以至于让人产生了很多误解。其实不是他的父母不爱他,而是在他最需要亲情的时候没有满足他,留下了亲子三角关系障碍。
如果是女性,常常会继续爱慕父亲型的男人,特别是已婚的男人,或比自己大而成熟有资历的男人。
女孩舒雅,重点大学毕业,工作业绩突出,容貌温柔可人。可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爱上和自己父亲差不多的已婚男人,弄得自己“奔三”了还孑然一身。原来,女孩心理上存在严重的亲情缺失。两岁的时候有了弟弟,她就离开父母被送到了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因此,女孩的亲情缺失中,尤其缺失父爱。而且父亲一直偏爱弟弟,女孩一直没有机会得到父爱补偿,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始终没能化解。
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还会在孩子心里留下“被遗弃感”,它会久久留在心里,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成年后婚姻中的安全感。
有这样一位少妇,她总是感觉丈夫对自己若即若离。她心里明白,其实丈夫对她挺好,可她就是怕丈夫遗弃她。于是,就时刻为离婚准备着。这是为什么?原来,少妇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孩子多,生活很艰难,她随后被送到姥姥家,上学了才回到家中。面对陌生的家,她总是担心这个家哪一天会再次不要自己,以致迁移到婚姻中,也总是担心被丈夫遗弃。
由于亲情缺失导致的婚姻安全感缺乏,更多会表现为对对方过分依赖。
有这样一个男人,在外面很能干,也很硬汉。但是,他在家里对妻子异乎寻常的依恋,甚至依赖,事无巨细,都要妻子操心,都要妻子照顾,简直就像离开妻子自己活不了,大家都感到匪夷所思。原来,他从小妈妈就去世了,他太缺乏母爱,太渴望母爱了。无尽无休的“母爱补偿”,就是他依赖妻子的潜在心理原因。
凡此种种,都可能在今天的留守儿童成年后的婚恋生活中重演。endprint
积极寻找各种补救措施
亲子关系异常,会造成子女心理异常发展,这是中外研究的共识。比如单亲家庭,比如父母冲突家庭,比如母亲强悍父亲软弱的家庭,只要亲子关系异常,就会造成子女的心理异常,其中,较为常见的就是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虽然不能说早年亲子关系异常成年后必然出现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但是,成年后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总是有早年亲子关系异常的根源。
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其实质是亲子关系异常。如果亲子关系异常表现为父爱缺失或母爱缺失,就容易出现两性关系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
具体到某一个留守儿童,成人后是否会出现婚恋心理异常,取决于很多因素。
首先要看留守的年龄阶段。同性期的孩子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三角关系情结就很难化解,很容易形成亲子三角关系障碍。就是说,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成年后最容易形成两性心理偏差及婚恋心理异常。如果女孩亲情缺失特别是父爱缺失,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恋父情结或类似心理,如果男孩亲情缺失特别是母爱缺失,长大后就容易出现恋母情结或类似心理。
其次还要看是否有补救措施。如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些早年的亲子关系异常及亲情缺失遗留的消极心理,可能得到化解或弥补。
父母应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怎样避免给孩子未来的婚恋留下心理隐患,这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创造条件给孩子理应享有的父母之爱。
一是尽量避免和孩子长期分离。如果孩子的婚恋心理陷入误区,甚至误了整个人生,为孩子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怎样为孩子多多挣钱,怎样让孩子好好成长,父母要权衡好利弊得失。孩子的成长不光需要钱,更需要亲情。所以,父母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长期分离。外出打工,尽可能常常回家,或者带着孩子。只要态度问题解决了,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是创造条件增进和孩子的联系。有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父母,32.9%每天和孩子电话联系一次,39.8%每周一次,21.1%每月一次,4.9%每年才一次,1.3%甚至和孩子没有任何联系。如今通讯如此方便,天涯咫尺。为什么有些父母却不和孩子联系?这也是态度问题。不论把孩子托管给谁,也不要忘了你是孩子的父母,不要忘了和孩子的亲子联系。实在不便回家,就让电话来传递亲情吧。
三是特别注意同性期的亲子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同性期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是孩子向同性家长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如果性蕾期出现亲子关系异常,能在同性期恢复常态亲子关系,此前的消极影响也可以得到弥补。所以,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最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抓住时机来弥补和抵消此前的消极影响。
子女应积极主动地心理自救
对于已经长大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存在亲子三角关系障碍,也应该积极心理自救,营造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
一是主动进行亲情补课。只要父母健在,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亲情缺失,作为成年人的子女,都不要消极被动地抱怨父母,而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增进亲子交往,加强亲子沟通。在亲子沟通中,可以化解亲子三角关系障碍,获得更真切的亲情补偿,远比从其他年长异性那里寻求象征性补偿更好。
二是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如果亲情补课已不可能,要相信心能转境,通过顽强的自我心理调节,也可以使心结得到化解。心理咨询实践表明,当事人一旦深刻认识到忘年之恋的心结所在,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婚恋心理就会走向常态。有的放弃了对中年异性的追求,有的积极调整了婚姻关系,减少了依赖感,获得了安全感。
三是可以适当心理补偿。源于亲情缺失心结的忘年之恋一旦事已成真,作为当事人,也不是不可以从忘年之恋中获得某种心理补偿。但是,双方应该因爱而走到一起,从中来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补偿。如果反过来,首先是为了补偿,或者单纯就是为了补偿,那就难免要面对很多麻烦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