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革命者的光荣一生

2015-07-03吴艳

大理文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东北

吴艳

大理,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这块土地,历史悠久,神奇美丽,人才辈出。在苍山莲花峰下的湾桥镇,有一座周保中将军纪念馆,里面松柏苍翠,绿草茵茵,一座典型的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前是将军高大伟岸的塑像,他身穿解放军军装,外披大衣,身材高大魁梧。左手叉腰,右手握拳,眺望远方。那明亮的眼神,坚毅的面容,仿佛是在硝烟四起的东北抗日战场指挥抗联战士浴血奋战。回想将军的一生,不由让人心生崇敬,这位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和优秀的共产党员,是白族人民的典范,大理人民的骄傲,更是永远屹立在苍洱大地间的一座历史丰碑。

2014年8月底,笔者有幸随大理市委组织部考察学习组赴东北三省,追寻周保中将军在白山黑水间战斗的足迹。此行路途遥远,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到东北三省,沿途辗转多地,通过参观、实地考察和交流座谈,对周保中将军的了解也由肤浅到深入,由感性到理性,由表面深入本质,对将军的崇敬之情越来越深……

一、追随革命的爱国将领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黄,1902年2月7日出生在云南大理湾桥村一户贫苦的白族农民家庭。一个人幼年的经历,尤其是思想启蒙会奠定其人生走向。大理这块民族众多,多元文化共生共荣之地,赋予了他急公好义,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包容开阔的胸襟。在白族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中,念过几年私塾的他勤奋好学,爱读书,尤其喜欢听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故事,无比崇敬打抱不平的英雄侠义。高小毕业后周保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立大理第三中学读初中,然而,却因家庭遭兵匪抢劫不得不中途退学。1917年,年仅15岁的周保中,为了生活离开家乡到昆明谋生,时值乱世,时局动荡,投身行伍不失为年轻人的一条出路,周保中应征云南陆军第一师陆军教导队当学兵,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周保中积极响应,随所在部队参加了“靖国护法”战争。先后转战贵州、四川、鄂西和陕南等地,作为一名军人,他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由中士、上士升任少尉排长、中尉代理连长。这一时期的他,血气方刚,充满了“军国主义、富国强兵和从军出头的思想。”(周保中《略历》1942年)然而,贫苦农家出身的他对军阀之间的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恶痛绝,刺激着他的内心开始了痛苦的思索。举国混战,民不聊生让他对现实政治深感不满,年轻人的责任感促使他开始探寻改变的力量和途径,这也是那个时代困惑中的年轻人对国家命运和自我前途的思考和探寻。周保中经常寻找宣传新思想的报纸杂志阅读,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慢慢接触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1919年,为了探寻救国救亡的道路,加之痛恨旧军阀的为非作歹,周保中毅然离开军队,回到云南,在昆明摆摊代写书信谋生,废寝忘食地阅读了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报刊,着重钻研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孜孜不倦地渴求救亡、对理论的刻苦钻研使周保中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得到巨大提高。通过学习,他意识到还是只有在部队才能有所作为。

随后他再次回到滇军靖国军军部任副营长,命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22年,因为表现优异,周保中被赏识他的上级送至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七期工兵课学习。陆军讲武学校原名陆军讲武堂,创立于1909年,原为清政府为建立新军而创办,是中国较早的军事学校之一,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沈阳)并称三大讲武堂。辛亥革命后,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为护国、护法战争培养了大批的军事力量,战绩辉煌,故学校声名远播,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毕业生都将成为明日的将帅之才。

在讲武学校学习期间,周保中锋芒初露,各科成绩优异,不畏强权,勇于和校方争取学员应该享有的权利,团结各族同学,反对排外,展现了一个新式革命军人的素质和胸怀。讲武堂的学习生活,不但积累了他的军事知识,也让他锻炼了为人处世的能力。1924年,周保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任滇军步兵第十团连长。经过正规军事学校训练培养的周保中,军事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思想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成为“三民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立志改造中国社会。

回到滇军部队后,踌躇满志的周保中对旧军阀习气更为不满和失望,于是以结婚为由辞职回到家乡大理。不久,他便告别新婚的妻子,为了革命理想前往广州革命大本营。他与大理鹤庆舒氏“兴盛和”商号的白族商帮结伴绕道保山、腾冲到缅甸、印度、锡兰等地顺便考察学习,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一路的见闻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对内争取民主自由,对外争取民族独立才能真正换来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

1925年,周保中在科伦坡获知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后,震惊悲痛之余迅速赶到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广州参加北伐战争,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之情和追随之心。1926年4月,周保中在广州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投身大革命洪流,7月随国民革命军出征北伐,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等地。1927年3月,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程潜部第六军五十六团团长,率部强攻牛头山、奇袭雨花台,为北伐军顺利占领南京立下战功,成为北伐军中最著名的骁勇善战的中级指挥员,享有铁狮将军的称号,并以此升任国民党少将副师长,步入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队伍。

在北伐战争中的周保中,通过云南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时任广东军委书记的大理剑川白族同乡张伯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第六军党代表林伯渠成为他的引路人,在林伯渠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等著作,开始由信仰孙中山革命思想转向信仰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然而,就在北伐战争捷报频传的时候.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四·一二”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一时间血雨腥风,充满了白色恐怖。1927年7月15日,“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反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共产党员的身份意味着危险和死亡。此时,摆在周保中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选择国民政府,继续国民党中将、上将之路,一条是跟着共产党走共产主义道路,解放全中国。蒋介石汪精卫的血腥屠杀,让他看清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背信弃义,倒行逆施。他在给大理家乡幼年时的同学赵荣光的一封信描述了他当时的思想:“我于十五年(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春,在西北国民军失败后,重返回广东,此时已得知了解中国的环境是需要革命的。外受帝国主义种种压迫,内受军阀官僚贪官土劣的摧残,不惟中国民族丧失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连垂死的生命也难得了,这时不急起直追努力革命,尚待何时?在我个人有了这种认识要向革命的道路走去。这并非我个人有什么天才,更非喜欢好乱以流血为快,实乃物质环境所驱使,历史革命所昭示,更加上现制度的催迫着,于是乎毫不犹豫地站到革命战线上,勇往直前地对着目标走。”

1927年7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难关头,他毅然决然地在武汉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留在第六军从事秘密工作。不幸的是1928年2月,周保中按党组织指示秘密策动18师起义的事情不慎败露,被蒋介石通缉。他被迫离开第六军转移至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秘密在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开展兵运活动。

在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的《周保中和他的战友们》一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是周保中在上海与家乡妻儿唯一的一张合影。最左边的是他在家乡的妻子金阿喜,最右边的是周保中的五弟奚名兆,周保中牵着的小男孩就是他那长这么大才第一次见到爸爸的儿子。这短暂的相聚应该是周保中投身军旅之后最温馨的时光。1928年底,周保中被党中央派往苏联学习军事,一家人再次离别。不幸的是,1928年12月2日,周保中妻儿和五弟乘坐的新华号轮船在香港海域遭遇风暴不幸罹难,在上海的相聚竞成诀别,令人扼腕叹息!

二、东北抗日的民族英雄

1928年底,年仅26岁的周保中告别了祖国大地,也告别了奚李元这个名字,以护照上周保中的这个新名字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他先后在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国际劳动大学、国际列宁学院学习了三年。期间他因为给王明提意见,被王明借苏联开展的“反托派”运动诬陷为“托派嫌疑分子”而开除党籍,遣送到莫斯科五金机械制造厂当工人。蒙受不白之冤的他平静地面对这一挫折,也没有改变他对党的信任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1931年,他向斯大林和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申诉,要求平反,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32年2月恢复了党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犯东北。眼看东北军全线撤退,任由祖国饱受日寇欺凌,义愤填膺、心急如焚的周保中身在苏联,心系东北,他向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坚决要求回国抗日。随后从西伯利亚回国,几经辗转经天津、北京到上海。周恩来亲自迎接他,并交给他在东北敌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重任,由此开启了他在东北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斗历程。

这一时期的东北,由于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和“不抵抗主义”,彻底沦陷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东北地区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民面对残暴的日军纷纷奋起反抗。不愿撤离的东北军旧部、民众义勇军、绿林武装山林队纷纷举旗抗日,成为当时抗日队伍的主力,而由中共党组织领导的抗日队伍还非常弱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周保中着眼大局,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主张将各方力量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日。

1932年4月,怀着“何时尽除倭寇去,佩剑铿锵渡瀛洲”的豪情壮志,周保中来到吉东地区开展工作。然而,在一次抗日宣传动员工作中,南方口音的他很快引起了吉林自卫军的注意,被当做朝鲜奸细抓起来,五花大绑,随时都可能被抗日情绪激昂的士兵误杀。周保中临危不惧,神情自若,在审问中,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他无所畏惧的气势震慑住自卫军官兵,最后被绑着由排、连、营、团逐级押送到自卫军军部,一番抗日救国的肺腑之言使他化险为夷,被当做上宾款待,并留在自卫军军部负责抗日宣传工作。

不久,周保中又为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赏识,聘请其为救国军前方总指挥部总参议兼参谋处长。开始率领救国军在宁安、敦化、安图、桦甸、抚松等地英勇打击日军。1932年10月,周保中奋勇当先,亲率救国军“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攻打宁安县城,炸毁敌人军火库,击毙敌酋,腿部受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回到营地,在没有医疗器械和麻药的情况下,他忍着剧痛,让医生用钳子拔出了打进小腿卡在骨头中间的弹头,用刀刮去被子弹打烂的皮肉,留下“忍痛刮骨,胜过关公”的佳话。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鼓舞了士兵,也赢得了救国军官兵与民众武装的信赖和爱戴。

1933年,随着日军大举进攻,自卫军、救国军主力先后被击溃相继撤至苏联境内,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大受削弱,周保中坚定信念,不屈不挠,重整旗鼓,将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愿意坚持抗日的救国军将领和部队合并,和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组建成绥宁抗日同盟军继续坚持抗日斗争。先后粉碎了敌人秋冬两季大讨伐。1934年10月在一次与敌人的遭遇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腹部,肠子流出体外。他忍痛用手把肠子塞进肚内,继续坚持战斗。他这种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抗日的战士,加上他坚持原则,团结战友,抗日坚决,又有军事才干,作战有方,在吉东抗日武装中树立起很高的威望。

1935年,随着抗日形势的深化发展,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扩大抗日武装统一战线,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由周保中任军长和军委书记。1935年2月20日,巴黎《救国时报》发表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的宣言,号召全中国全东北的同胞联合起来,努力救国和自救!在周保中的不懈努力下,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使宁安成为当时绥宁地区抗日斗争的中心。

周保中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对于这支组成成分复杂,来历不一却怀有共同爱国之心坚决抗日的队伍,周保中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统一思想的重要性,不断用共产主义革命思想教育队伍,在部队内积极发展党团员,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保证党在部队的领导地位。为了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他还编写了《政治学常识》、《社会学常识》等材料,供部队政治教育使用。同时,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对抗联战士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找同志谈心,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坚定的抗敌信心和政治思想工作,对抗联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决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教育和培养下,一大批中层将领(有的是绿林好汉,有的是爱国军人)先后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

1936年,周保中率领第五军向日伪统治较薄弱的穆棱、勃利、刁翎、依兰、方正、桦川等地开辟抗日游击区,接触到这一区域的其他抗联部队,了解到由于对活动地域、征收给养、筹措军费等方面没有统一协调,各部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为了维护抗联部队的团结,齐心协力开创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37年2月,在周保中的大力推动下,各路联军在方正县洼洪召开了会议。会议上,周保中同志从抗日救国大局出发,坦诚相对、开诚布公、摒弃偏见、达成共识,协调解决了联军之间的各项问题。同时,为了显示联军各部团结一致,联合作战的威力,鼓舞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打击敌人嚣张气焰,会议决定由周保中任总指挥,指挥抗联第三、四、五、八、九军等部,发起攻打日伪军事重要据点和军事物资集结地依兰县城的战斗。

1937年3月20日,周保中指挥攻打依兰县城的战斗正式打响。由于敌众我寡和实力悬殊,此战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占领县城的预期目的,但予敌重创,破坏了敌人的城防设施,打乱敌人下一步春季讨伐的部署,取得了重要战果,在军事和政治上产生很大的影响。1937年4月25日,《救国时报》以《东北抗日联军攻入三姓详情》为题对此次重大战役进行了报道,《北平日报》、《纽约时报》也都曾载这次战斗消息。此次战斗是抗联史上集合各军部队最多的一次联合战斗,显示了东北抗日联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东北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团结一致联合作战的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党中央无暇关注东北抗战,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的联系完全中断,只有通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获得进一步斗争的指示。1937年秋,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四、七、八、十军及东北义勇军、救世军各一部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形成了以南满杨靖宇为总指挥的第一路军,以北满李兆麟为总指挥的第三路军,和主要活动在乌苏里江、牡丹江、松花江流域的以周保中为总指挥的第二路军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共同抗击敌人的局面。

尽管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周保中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对沟通和党中央的关系矢志不渝。1938年1月,周保中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冒着生命危险渡过乌苏里江到苏联寻找与党中央联系的方式,渡江西返时被敌人获取情报,设下埋伏,一路围追堵截都被他机智地摆脱了。3月15日,周保中一行冒着狂风暴雪赶路,行走在深可没颈的雪地里。行至荒山老李甸时,误入敌人包围圈,与近在咫尺的敌人展开肉搏。那一瞬间,周保中死都不愿意被敌人俘虏,甚至做好了自杀殉国的准备。幸而,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突围的战友折返掩护,周保中成功脱险。此后,他仍不放弃,多方设法恢复与党中央的组织联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全力搜集党中央文件和毛泽东等的著作,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自觉遵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以党中央精神为指导分析东北实际,在东北工作中灵活机动地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东北抗联持续不断地发展,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极度恐惧,他们一方面加紧实行归屯并户的政策,妄图割断抗联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断绝抗联的补给:一方面从1938年春开始,调集关东军和伪军共六万多人,向抗联活动的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疯狂围剿,东北抗日斗争进入到异常艰苦的阶段。

为打破日寇“聚而歼之”的战略阴谋,开辟新的游击区,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的联系,周保中决定率领主力部队西征,摆脱困境。这次西征,因为敌人的强大,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也消灭和牵制了日伪军的大量兵力,涌现了“八女投江”等许多英雄壮举,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年十月,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的水上涨得格外汹涌。周保中麾下参加西征的一支部队在河边宿营时被敌人包围。其中,已撤离的八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毅然决然地返回包围圈,从另一个方向向敌人发动偷袭,扰乱和牵制了敌人的火力,最终掩护大部队成功突围。然而,八位女战士却深陷重围,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她们宁死不屈,砸碎枪支,背扶着负伤的战友,毫不理会敌人劝降的嚎叫,从容步入激流滚滚冰冷刺骨的乌斯浑河,集体投江殉国。她们当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才13岁,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歌!周保中含着热泪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这个悲壮的事件,八位女战士的英雄壮举激励着他抗日到底的决心,使他坚信“乌斯浑河岸牡丹江畔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西征后,周保中作为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成为日寇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列为重点讨伐对象,不惜以“一两黄金一两肉”的代价悬赏周保中。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他志坚如钢,有着“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日烈,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的坚定豪迈。在1938年入冬以后长达7个月的漫长寒冷季节里,他率部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吃树皮、睡雪地,在已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同日军在茫茫雪海里进行一次次恶战。

1939年,东北抗联对日斗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身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的周保中在省委扩大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是中国共产党员,今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明天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但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要靠我们的鲜血和生命去换取。目前是中国人上历史考场的时候,我们不要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暂时猖狂而屈服,我们应该在考卷上堂堂正正地写上‘中国人三个字而不是‘亡国奴三个字。对于我们来说,现在不仅是考中国人,看谁有中国人的人格,而且是在考中国共产党党员,看谁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我们必须时刻准备上刺刀和敌人短兵相接,作最后的冲锋肉搏。临到我们革命者牺牲的关头,就该慷慨就义。我们要决心用白己的鲜血来浇灌被压迫民族解放之花。”

在林口县莲花镇牡丹江西岸柴河林业局临江林场大夹皮沟13号林班的山上,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将军洞”的神秘洞穴。2009年,周保中当年的警卫员,现已80高龄的刘义权老人不顾辛劳两次寻访到此,确认此洞即是1946年8月3日周保中带他寻访过的山洞。这个山洞,庇护了英勇抗日的战士,记载了一段传奇的历史,是周保中率领的抗联部队顽强抗日的见证。

1939年11月至12月,周保中率领的第二路军指挥部80多人被日军重重围困在莲花山附近方网30公里的范围内,经过深思熟虑,周保中坚决否定了突围的建议,沉着冷静地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他们藏身于这个不到30平方米的山洞中,头上是飞机盘旋的轰鸣,远处是敌人招降的叫嚣;他们以无比沉着的勇气坚持着,屏气凝神,静听敌人踩着雪越走越近最终远去的声音。粮食吃光后,饿了只有扒树皮,渴了就喝雪水,冷了就互相撞击身体取暖,在被饥饿和寒冷折磨得死去活来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以超常的革命意志坚持了二十多个日夜,直到敌人撤走,化险为夷。

在这段艰难惊险历程中,唯一甜蜜的日子是1939年10月6日,周保中与优秀的革命女战士王一知结为终身伴侣。周保中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余与王禹智(王一知)同志当场握手,以代婚礼。余与王禹智(王一知)从命,全场鼓掌示欢庆。并唱悠扬壮伟之国际歌,散会后作翌日工作准备。”就这样,周保中和王一知在营地完成了简单的婚礼。尽管婚礼的仪式简单得略显草率,然而,对于在抗日战斗中结下深厚情谊的他们来说,能够赶走日本鬼子,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相伴终生,比一个隆重的婚礼要重要得多。

1940年前后,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围剿,动员大量精锐兵力联合围剿,加之归屯并户的政策逐步断绝了东北各地人民对抗日联军的支援,东北抗联斗争形势进入空前绝后的困难。抗联部队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战斗与非战斗伤亡越来越大。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队伍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那就是人员的损失。抗联的许多重要指挥员和领导人,如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第二路军四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等先后英勇牺牲。周保中眼看着共同出生入死的战友和同志一个个倒下,心如刀割,他只有默默发誓:“不惜捐躯为革命,但愿失土早归回。他年民族全解放,指点沙场吊忠魂!”

而与此同时,抗日极端艰苦的斗争和环境严重地摧残着抗联战士的意志,一些经不住考验的人信念濒临崩溃。1938年以来,一批抗联高级将领如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第九军军长李华堂、第八军军长谢文东等变节投敌,而最让周保中痛心的是自己寄予很大希望的爱将关书范的叛变。

关书范,吉林宁安人,1912年出生.17岁参加共青团,是宁安青年学生中最活跃的革命分子。“九·一八”后全力投身救亡运动,出任共青团吉东省委委员。1934年不幸被捕,在狱中经受住了敌人酷刑的考验,脱身后参加抗联五军,随周保中转战各地,表现英勇,深得周保中赏识,年仅25岁就被任命为五军一师师长。1938年,西征归来,在乌斯浑河岸边,借助八位女战士以生命为代价的掩护,关书范带领部队得以突围。然而,这次惨烈的牺牲没有让他坚定抗日的信心,却被敌人的穷凶极恶吓破了胆。此后,他开始在部队中散布悲观失望的情绪和假投降理论,四处动摇军心。他认为抗联的事业已经走到了尽头,只有假投降才能换取东山再起的机会,甚至付诸实践,偷偷与日本人进行谈判。周保中得知情况后,怒不可遏,痛心之余毅然决然将其逮捕,公布罪状,执行枪决!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周保中,他更为深切地感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面对敌人高压围剿,军心的浮动,那些敌机投撒在密林中的劝降传单和食物,时时蛊惑着人心,顽强的意志在人类求生的本能之前,总有溃败的瞬间。如此严酷的斗争环境,不仅是对人性和意志的巨大考验,也是对自己指挥能力的严峻挑战!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经过反复考虑和思量,几经权衡,周保中为保存抗日的有生力量,决定暂时退往苏联。1940年,在第一次苏联伯力召开的会议上,以周保中为代表的东北抗联与苏军达成相互支援和合作的协议。人秋以后,抗联部队便开始陆续过境进入苏联。1941年1月至3月,中共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部队领导人举行第二次伯力会议。会前,苏联远东军代表提出由苏联将领担任中国抗联总司令,抗联部队全部撤人苏境,编为苏军的侦查部队,东北抗日联军及党组织同归苏联远东红旗军及党组织领导的观点。对这一取消中共党组织和抗联独立性的主张,周保中旗帜鲜明,坚决反对。他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东北抗日游击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整个革命斗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领导的游击运动,东北抗联虽然面临严峻困难,其任务仍然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解决民族矛盾。他说“每个共产党员首先是爱国主义者,在坚决抗战的前提下履行国际主义义务,决不能反过来脚朝上头朝下走路……”随即,周保中直接写信给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阐述白己的主张,要求苏联尊重各国共产党的独立性。苏方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撤换了苏方代表,在周保中的努力下,保持了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东北抗联的独立性。捍卫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联军的绝对领导权。

会后,抗联主力部队陆续转移至中苏边境,在伯力附近和海参威(符拉迪沃斯托克)与双城子(沃罗什诺夫)之间的区域分别建立南、北两个野营作为抗联部队休整区。经过周密的筹备,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正式成立,对外使用苏军远东红旗军独立步兵第88旅番号,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委,成员共1500余人,还有一部分朝鲜籍的抗联战士。在苏联远东党政军的帮助下,隐避整训。

虽然处于暂时和平的环境中,周保中与李兆麟、冯仲云等抗联领导不忘初心,抓紧机会对抗联部队进行正规化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多次在野营举行跳伞、滑雪等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抗联战士的政治军事素质。与此同时,周保中还经常派遣小部队回东北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和搜集日伪军情报T作,坚持开展抗日活动直到抗战胜利。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远东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周保中迅速指挥抗联教导旅配合苏联红军参加对日本关东军的作战。日本法西斯穷途末路,一触即溃.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周保中和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等人一起,带领抗联战士转战白山黑水,坚持十四年,度过了东北抗日斗争最艰难的岁月,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抗日战争伟大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夺取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日本投降后,周保中指挥军队,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护社会秩序,并以东北抗联领导人和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的身份和名义,利用报纸、电台、会议充分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抢占东北胜利果实的企图,坚决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在全东北掌握了领导权,彻底粉碎蒋介石独霸东北的阴谋。

1945年9月上旬,周保中到达长春后,立即向驻东北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申请飞机飞赴延安汇报工作。

1945年10月20日,中央东北局成立后,周保中第一时间赶赴沈阳与彭真、陈云见面。他见到彭真的第一句话:“我们可找到党中央了!”彭真听了他的汇报,感动得掉泪,评价道:“中国共产党人闹革命有三大苦事。一苦,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二苦,长征后留在南方同志的三年游击战争;三苦,东北同志坚持达十四年的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11月4日,毛泽东亲白起草电文通报各解放区负责人,任命周保中为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参与统帅东北全军,部署作战。1946年4月14日,周保中担任总指挥攻打长春,用了48小时就歼灭了国民党铁石军万余人,保住了长春满影(后长春电影制片厂),也为新中国保住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第一家大型综合性电影制片厂保存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1948年6月,为解放被国民党接管占领的长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采取了“久困长围”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手段,而国民党军队坚持“杀民养兵”政策,坚守不出,抢夺城内人民的物资和粮食,造成饿殍遍地的人间惨剧。周保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林彪反映并据理力争,他认为长春人民在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和两年多的解放战争里已经作出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围困不应该针对老百姓,应该收容和安置从城内逃出的难民。经过争论,林彪接受了周保中的意见,修正了“内不准出”的规定,大大地减少了平民的伤亡。与此同时,为尽快促成城内守军投降,周保中联合云南同乡时任松江省副省长的张松一同出面策反长春城内的国民党六十军(滇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1948年10月,六十军军长曾泽生宣布反蒋,逼迫长春守敌郑洞国投降,随后攻占沈阳,取得解放全东北的伟大胜利!

在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三年多的时间里,周保中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800多次战斗,缴获各种枪支28000余支,歼敌4万多人,为东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春,周保中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进行了四个小时的会谈。毛主席称周保中为民族英雄,充分了解并肯定了东北抗联的历史功绩:“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组成部队,你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抗战长达十四年之久,你率领将士们抢占东北五十七个据点,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你们在苏联坚持独立白主的决策是正确的,其过程也是艰辛的,你们做了许多工作,党中央是了解你们的。”并称赞道:“保中同志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1949年10月1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周保中作为东北抗联的唯一代表,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在这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幸福的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东北十四年浴血奋战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那些为了祖国解放而牺牲的战友们的面容一一浮现在他眼前,这是中国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胜利,在闪烁的泪光中,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他再次立下“无名英雄功绩伟,子孙后代永难忘,跃进建设新社会,继往开来放光芒”的宏愿。

三、建设边疆的人民公仆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接受党中央的安排回云南工作,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调任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这意味着他将离开战斗和生活了18年的东北黑土地,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工作,也意味着他将脱下军装从祖国的保卫者转变为新中国的建设者。

这欣然的服从中也包含着依依的不舍和难言的无奈。1948年冬,经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因周保中在18年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的显赫功勋,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各方面原因,周保中离开战斗了十多年的东北黑土地回云南工作也许是更好的选择。1950年10月,在赴云南上任途中,周保中接到中央通知,为了协调各方关系,临时改任周保中为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动,周保中坚决服从安排,毫无怨言,到任后与云南省政府主席陈赓将军紧密团结,精诚合作,剿除匪患,肃清特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云南的局面很快得到控制和好转。

1950年至1952年,周保中任云南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云南省民委主任,肩负着统战T作和民族工作的重担。云南作为边疆多民族省份,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内外关系十分复杂。周保中充分发挥他云南少数民族的身份和在东北抗日战争时期积累的民族团结经验,将精力倾注在搞好民族工作,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上。为此,他建立民族事务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组成工作队伍,深入实地,对全省的民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大力争取和团结民族上层人士,疏通民族关系,争取少数民族的信任,孤立内外敌人。他倡导对民族工作采取小心谨慎和缓进的方针,在1951年8月云南省民委第一次全体委员会上特别强调: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多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他还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政权建设工作,强调要把党的领导和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正确统一起来,实行民族区域白治与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此外,他还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筹建云南民族学院,并出任云南民族学院第一任院长。为云南的民族团结、政权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1年12月21日,云南丽江、鹤庆、剑川三县发生强烈地震,周保中于次日亲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途中经过阔别20多年的家乡大理湾桥,过家门而不入,到丽江后不顾心脏病发的危险,连夜亲赴一线指挥工作。1952年1月,周保中结束丽江等地的救灾工作,经大理回昆明,路过家乡大理湾桥时,终于有机会可以看望家乡的干部和乡亲们。当时湾桥村遭受火灾,好些农户的房子和包括周保中家原来的茅草房都毁之一炬,农民的生活极为困难。村干部和群众寄望于周保中能够给予救济,然而周保中却坚持原则,耐心地给予解释:丽江地区的抗震救灾款和物资,只能专款专用,村里的困难,请向大理县和大理专署逐级反映,由民政部门帮助解决,以理服人,说服了湾桥的干部和群众。

1952年11月周保中依依不舍地离开云南,赴重庆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部长.1953年成为西南政法学院历史上首任院长,继续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然而,多年的戎马生涯让周保中多次严重负伤,尤其是东北抗日其间艰苦险恶的斗争环境,严重损坏了他的身体健康,周保中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在云南工作期间,他不顾病痛,不辞辛劳,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超负荷工作,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又复发胆结石等疾病,常因体力不支而昏迷。1954年,周保中由于心力衰竭严重,身体极度虚弱,无法再继续担负繁重工作。8月,周恩来总理亲派专机将周保中接到北京治病休养。

四、鞠躬尽瘁的共产党人

1954年12月22日,颐和园介寿堂内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周保中在这里见到了与他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协同作战,在苏联抗联教导旅共同训练、生活的亲密战友金日成。此时,金日成已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是朝鲜的第一领导。然而,因为那段战斗岁月结下的深情厚谊让金日成不忘来探望病休中的老战友周保中。此前,1946年,时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的周保中前往朝鲜会晤金日成,请求朝鲜方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支援。尽管朝鲜刚刚光复,百废待兴,但金日成仍然尽其所能,鼎力相助,使朝鲜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方通道,撤转了大批起义部队、伤病员、家属和战略物资。1948年11月,周保中携妻女访问朝鲜,金日成全家出迎,亲白安排周保中一家下榻金刚山温泉疗养所,一张张的照片成为他们珍贵的战友情谊和中朝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见证。

即使抱病在床,周保中依然心系党和国家的事业,他先后担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常委、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等领导职务。1955年,全军授衔时,以他的资历和功绩,完全可以获得上将以上军衔,然而他却因为白己已到地方工作没有在部队中服役而谢绝了,只接受了三个一级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白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如此淡泊名利的周保中毫不计较得失,一心只想着在白己的有生之年还能为党做些什么。

自幼勤奋好学的周保中不但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还颇有文采,一些公文告示、指令报告、宣传材料都由他亲白拟定,还写下了大量日记、诗歌等,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全才。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东北抗日那么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坚持写日记,记录战斗情况抒发心情。尽管随着部队不断辗转,很多日记都散失了,保存下来的只有20几本,但却是东北抗日斗争情况最真实的记录,涉及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是那段历史最直接真实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在1938年11月4日的日记里,周保中就记录了八女投江的壮举,成为这个历史悲歌最原始的文字记载。

为了真实地向后人反映了抗联部队的斗争历程,1954年下半年起,周保中支撑着病体,根据日记和在东北抗日的斗争经历,搜集、翻阅、整理那些保存下来的资料,先后回忆、撰写了《东北的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概况》、《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等重要史料,共计20余万字。这些文字资料成为研究东北抗日斗争和抗日联军历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为日后东北抗联的宣传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1963年开始,周保中又将白己在东北的日记进行了统一整理,连同1940年至1945年日记一起,收人中央档案馆和东北三省档案馆编辑的《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周保中简短日记》,共计4卷。199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以《东北抗日游击日记》为书名正式出版发行。

其间,除了撰写回忆录和整理历史资料外,周保中还抱病写出很多反映抗日联军斗争历史和英烈事迹的文章,如《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松江长虹——袁珍杀敌记》、《松柏长青——纪念杨靖宇同志逝世20周年》、《永不褪色的红旗——人民英雄车老四殉难纪实》、《抗日小英雄姜墨林》等共计10余篇,发表于报刊上,记录和宣传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光辉业绩和英雄事迹,教育后人,永为楷模。在这些文字中,周保中满怀激情,热情讴歌赞颂为抗日战争英勇牺牲的革命先辈,而对白己的功绩却格外的谦虚低调,避而不提。他计划撰写以《一个普通人的回忆》为题的回忆录,拟好的写作提纲共有347个题目,也因病痛和各项事务而未能写成,实为憾事。他继续发挥战争年代那种永不妥协,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病痛进行斗争,尽可能地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因为他深切地明白:“东北抗日战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一部分。现在活着的人不多了,我有责任和义务抓紧白已有限的时间把它整理出来,这样才对得起牺牲的先烈。”除了带病整理资料,出席会议,应邀到学校宣讲抗联事迹,周保中还热情接待东北抗联的老战友,老同事,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尽心尽力到了最后一刻。1964年2月20日,周保中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62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周保中将军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争取白由解放而战斗的一生,是为社会主义新中国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人生,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无愧于时代,他是红土高原养育的优秀儿子,他是在白山黑水间书写辉煌篇章的民族英雄,他的历史功绩难以磨灭,他的精神天地长存,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手记:

抗战中的英雄们,他们果敢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鼓舞了士气、树立了榜样。历史的车轮永远是人民大众推动的,但英雄品质的作用也无比巨大,即使是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今天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们继承革命先辈们的勇气、毅力和决心,一心为国、开拓创新,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本文向读者述说一位大理籍的革命英雄——周保中将军,他被称为“铁狮将军”,以“哪管饥饿疲乏,断指裂肤,不顾暴风烈日,雷电雪雨,捐躯轻鸿毛,荡寇志不渝”的精神毅然投入到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行列,他是大理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东北
抗日小英雄杨杨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大东北的春节
重走抗联路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