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2015-07-02张杰邓昕白莉莉

科教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素质教育

张杰+邓昕+白莉莉

摘 要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构建、教学控制与情景创设于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教学提供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减负”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 高效教学 课堂反思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6.060

How to Build Effective Classroom

ZHANG Jie, DENG Xin, BAI Lili

(Fuyuan No.1 Middle School, Jiamusi, Heilongjiang 156500)

Abstract Efficient classroom as a teaching form, specifically for teachers to easily teach and students learn to be enjoyable. It is a melting students build awareness, control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creation in one form of teaching.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kind of ideal, its meaning is to provide an impetus for teaching, traction, guide. In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oday, "burde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public concern, which requires us as teachers, we should strive to build high clas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to talk about how to build an efficient class.

Key words effective teaching; classroom reflec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高效课堂”。教育专家认为“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如何能打造高效的课堂呢?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浅谈几点心得体会:

1 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保证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

1.1 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解,而学生很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生很少就某一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叙述、灌输,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很少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引导者”,采用启发式教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当地的特色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导到设计好的路线以获取知识。但是,这种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但在此过程中,学生仅仅只是参与者,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以学案的形式上课,教师在学案中标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点框架,在知识点框架中通常以填空的形式点明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下又设计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根据教师给的预设提纲预习新课内容,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完成一部分内容,并派小组发言人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又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课堂小组教学中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既要提供学生一个独立的发展空间,还要在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重点内容的讲解,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软件基础。即使教师做足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但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同样不会被学生认可。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漂亮的板书,幽默风趣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分析,即“语言”“板书”“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修养。如果教师具备了这三点,学生才会欣赏你,才会对你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软件基础。

1.3 有反思才能有提升

课后积极反思,积累经验,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及时思考这节课中,哪些地方讲解得比较有特色,哪些地方讲解得不够到位,哪些地方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哪些地方又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去深入讲解和探讨,学生在什么时候表现得比较活跃,学生在什么时候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课后多多反思,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自己不断进步。

其实,如果想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是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学反思不只是进行课后反思,它应该涉及教学的每一个层面,如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讲解以及在教学中的闪光点,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再反复实践,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工作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要经常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多去听一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看看他们是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环节,如何与学生探讨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2 构建高效课堂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2.1 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备课的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战术的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大部分教师都做到了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时教态沉稳,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没有获得学生的积极反馈。原因何在?我们大多数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立足于自己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而是照本宣科或只是参考现成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没有二次加工。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造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低效性。

教师想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是关键。备课不只是简单的备教材,还要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我们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来讲,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初步预测哪些知识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就能学会,哪些知识比较难理解,哪些知识在课堂讲解中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在有难度的知识点中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可以配备一些简短有趣的动画、视频,在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能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现如今我们提倡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只是追求好成绩,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3 适当的训练可以给予学生成就感

课堂训练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学习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在设置习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课堂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设置练习题时,应重“质”而不重“量”。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构建出以能力训练为目标和以教师指导为手段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通常以学年为一组,在集体备课时,精选题目,设置基础知识、能力提升和直击高考三个习题栏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而习题的设置又分成两大模块“当堂训练”和“课下巩固”。“当堂训练”的设置对于新课改的课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习题的设置全都放在了课后,以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这样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但是对于成绩偏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不做作业或者是只完成一部分的习题,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抄袭作业,这样一来,教师就不能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堂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习题的设置可以分成简单、中等、偏难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习题。容易的习题可以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到自信,偏难的习题可以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当堂讲,当堂练,能够让教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加以指导。“课下巩固”是对课堂学习的更深入的学习。“导学”和“精讲”是基础,而课后训练是在课堂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进一步的升华,课下练习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置不同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

2.4 学习习惯决定了学习高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课前的导学案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做到有目的地听课。其次是课堂学习习惯,课堂上要主动学习,该听课时要认真听,认真记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听课把握不住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再次,课后的复习习惯,有的学生觉得当堂课听懂了就不用复习,可是时间一长,就将知识点遗忘了。所以,教师有必要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如此长期坚持,教学效果必定是良好的。

3 小结

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