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实践探析

2015-07-02王永志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

王永志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其过程就是价值主体进行价值实践的过程。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传统育人方式,充分发挥价值引导作用,通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将其基本要求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价值实践,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着力推进价值实践育人。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实践;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65-0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将其基本要求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价值实践,以实现育人使命。

一、价值实践的内涵及其类型

价值实践是价值自觉的外化,反映着价值自觉的程度和水平。价值自觉构成价值实践的思想基础,从根本上规定和指导着价值实践。价值实践和价值自觉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般而言,人们的价值自觉程度越高,其价值实践的水平就越高,范围就越广,效果就越好。那么,什么是价值实践呢?具体来说,价值实践就是价值主体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以一定的价值认知为依据,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为达到一定的价值目标,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观念形态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

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价值实践反映着人的价值主体性,体现着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一方面,人作为自我精神的载体,基于主体的需要,通过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以形成新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掌握一定先进思想观念的价值主体,为实现某种价值目标,借助于传播、宣传和教育等手段,对他人进行影响,督促其增强价值自觉,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上两种价值实践,其基本指向有所不同,前者指向价值主体,即自我;后者指向价值客体,即他人。在价值实践过程中,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价值主体作为价值实践的主动者,掌握着价值实践的主动权,并依据某种价值尺度,对价值客体进行着有目的的改造活动。价值客体作为价值实践的被动者,能动地接受来自价值主体的改造,以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实践的过程是价值主体发挥价值自觉性,使价值客体接受价值观教育,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进行价值生活的过程。

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形态,具有鲜明的价值目标,其旨在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升其精神境界,培养其高尚情操,塑造其健全人格。这不仅规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而且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还指明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使命。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从价值层面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其过程就是价值主体进行价值实践的过程。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传统育人方式,充分认识价值育人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价值引导作用,积极实现价值自觉向价值实践转化,着力推进价值实践育人。

二、思政课教师深化课内价值实践的着力点

总的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着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课程、章节、内容、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教材和教学体系,积极实现“理论体系”向“信念体系”转变,深化课内价值实践;第二,摒弃传统的以应试为导向的育人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实现“说教育人”向“价值育人”转变,扩展课外价值实践。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理论的彻底是理论能够说服人,进而掌握群众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不断进行社会实践,抓住事物的根本,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是理论实现彻底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集中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因此,作为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彻底性,能够说服人,为群众所信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规划,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各个环节,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服大学生,掌握大学生的必由之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也是实施课内价值实践的主阵地。作为课内价值实践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依托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任务,而且是其实现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对此,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一条“主线”。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纲”和“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根本导向,以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以探讨式和启发式教学为主要形式,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找准培育的着力点。要注意把握教学规律,挖掘课堂教育教学的潜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明确培育的内容、原则、方法、途径和意义。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要求、新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野,增强教学实效。

第二,构建一个“体系”。按照“三个倡导”的基本要求,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优化各种教材和课程资源,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章节、内容、知识点,对每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挖掘,实现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统一,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进行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大胆突破教材编排体系,合理安排和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教材重点,把握教材难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积极探索编修更具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的教材,实现教材的“与时俱进”。要充分发挥价值导向作用,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注重浅显易懂的教育叙事方式的运用,使枯燥乏味的理论术语回归生活,赋予生活气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以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有效的方法、活泼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实效性。

第三,实现一个“转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大学生思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为切入点,直面重大关切,激发情感共鸣,澄清是非曲直,纠正错误思想,消除误解谬论,增强价值共识,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向“信念”转变。要走下“神坛”,既做能够为学生解疑释惑的良师,又做能够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益友,提高亲和力,倾听学生心声,实现“知、情、意”的统一。要以循循善诱取代简单说教,以潜移默化取代直接灌输,以因势利导取代强制塑造,通过清晰的讲解,有效的沟通,深入的探讨,思想的碰撞,实现情感交融,心灵共通,精神净化,思想升华,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4]。要摒弃教育功利思维,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把握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规律,引导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认知升华为价值认同,最终使其成为大学生砥砺成长,立志成才的信念。

三、思政课教师引导大学生进行课外价值实践的策略

知和行是统一的,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归宿。如果说课内价值实践是从“知”的角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课外价值实践则是从“行”的角度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课外价值实践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是课内价值实践的必要延伸。通过课外价值实践,大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更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其内化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课外价值实践的主体,又是课外价值实践的主导。因此,要推进课外价值实践,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充分发挥课外价值实践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课外价值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言传者,又是身教者。“言传”以讲授知识为重,“身教”以树立榜样为要。“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5]。作为课外价值实践的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身教的重要性,注重发挥自身的表率和榜样作用,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6]。首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一种信念,树立崇高的价值追求,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规范自身行为,立足本职岗位,恪尽职守,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不求虚名,洁身自好,一心为教。其次,要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率先躬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用耐心感化学生, 用爱心护佑学生,用信心成就学生,像灯塔一样,照亮学生的心灵;像旗帜一样,引领着前进的方向,言必信,行必果,以高尚的人格力量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最后,要发扬慎独精神,净化心灵,修身养德,提高精神境界,重师德,树形象,讲奉献,恪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觉悟、自我剖析、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警戒,磨砺坚强意志,涵养浩然正气。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却是常青的[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只有回归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注重实践养成教育,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接地气,重落地,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活即教育”[8]。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回归现实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直面现实问题,重视生活育人的作用。要了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把握其思想变化规律和趋势,注重培育其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其日常行为,纠正错误价值取向,以小见大,以事育人,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学会用事实说话,增强其价值判断力,自觉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发和利用实践课程资源,建立健全实践教育平台,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创新实践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环境,丰富实践育人内容,探索实践育人方式。“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9]。要加强和完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制订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践行的责任意识,从我做起,带头示范,形成崇德向善、明礼知耻、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其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支撑。最后,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彰显人性的创新性方法,探索符合实际的可行性途径,构建自律笃行的长效性机制,以情感人,理顺学生的思想情绪;以理服人,解决学生的价值困惑;以事育人,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以章治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以行带人,引领学生的实践活动。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启发教育,加强沟通交流,开展互动评议,理直气壮地宣传和弘扬真善美,旗帜鲜明地评判和贬斥假恶丑,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实、做细、做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匡正价值失范,树立价值标杆。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5:174.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胡平生,陈美兰译注.礼记·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7:118.

[5][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944.

[6][美]爱因斯坦;许良英等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7.

[7][德]歌德;绿原等译.歌德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9:57.

[8]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354.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