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爱情关系
2015-07-02蒋彦妮
蒋彦妮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甘肃 定西 743000)
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爱情关系
蒋彦妮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甘肃 定西 743000)
爱情表现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个体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关于爱情的认知结构,即爱情图式对爱情的影响以期望的形式起作用.在爱情关系的开始阶段,爱情图式能够为个体节省心理资源,并引发和推动个体与恋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进一步发展.但在后期爱情发展阶段中,个体原有的爱情图式会发生改变,最终形成新的爱情图式.
爱情;图式;爱情图式
0 引言
爱情是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的一个基本的、核心的倾向是奉献,是发自内心地愿意帮助所爱的人做他所期望的任何事情[1]568.因为其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以时至今日人们仍无法对爱情给予一个清晰的定义[2]3376-3383.在人们的生活中,爱情表现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人类的爱情具有进化基础,男性比女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身体吸引力和年轻因素,而女性则比男性更重视未来配偶的经济能力、雄心和勤奋等特征[3]52-54.除了外貌等生理因素外,爱情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影响,包括空间距离、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准、宗教信仰、相似性与互补性等.此外,个体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关于爱情的观念也会对爱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1 图式
图式一词由英文schema 翻译而来,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巴特莱特,他认为图式是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4]16-22.荣格认为图式是预示知觉的普遍模式和共同倾向,是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指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当个体遇到外界刺激时,就会使用图式去核对、了解和认识刺激;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图式是从某类事物基本成分中抽取出来的共有形式,它表现出这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性特征[5]510-593.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4]16-22.除使用图式这一概念外,不同的心理学家还用其它的概念来表示主体特定的图式,如“框架”“原型”“定型”,这些术语字面不同,但本质上是指同一个事物[4]16-22.图式决定着个体大脑内部对外界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6]1-25.总之,图式代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情绪的反应模式,为人类心理的相似性提供了基础,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与情感的参照点.图式具有情景依赖性,其作用表现为同一范畴内的人们具有相同的心理,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节省心理资源[7]265-266.
2 社会图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的研究不再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信息加工器,逐渐开始重视社会背景以及人的情感的作用[8]23-24.社会图式是用来选择和加工输入信息的知识结构[4]16-22,社会图式包括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事件图式和情境图式.人的图式是对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用于形成认知主体对于他人人格的概念及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一类人[8]23-24;自我图式包括有关自己个性、外表以及行为的信息;角色图式集中于对更广的社会范畴的认识,诸如年龄、种族、性别或职业;角色图式包括个体在社会上所处地位的信息;事件图式包括了人们对于在某些场合常常发生事件的理解[9]91-96;场景图式主要反映对事件发生的地点或场合的认知结构[10]208-209.激活图式指导知觉理论认为,当人进行知觉活动时,有关知识单元或心理结构的图式被激活,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寻和接受外部环境输入的特殊信息[5]510-593.因此,社会图式以一般期望的形式存在,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选择、编码和提取,并且通过引导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社会世界.
3 爱情图式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它是一种仪式化的“剧本”,如约会、订婚、参加婚礼等,都有一个按序列形成的小事件,就此构成了一个简单的、连贯的知觉单位[11]207-208.爱情图式是关于爱情关系的社会图式,是人们用来选择和加工来自社会环境中有关爱情信息的知识结构,是个体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关于爱情的观念.爱情图式影响人们对爱情信息的感知和注意、记忆和编码、推理和提取,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爱情行为.爱情图式以期望的形式存在,人们一见钟情的对象往往符合个体大脑中关于恋人的期待.爱情图式存在多种类型.与未婚嫁的成年男女的正常爱情关系相对比,有关于早恋和黄昏恋、暗恋、三角恋、师生恋的爱情图式;当今社会主张个性与自我,还有小三爱情图式等.由此可见,人们的爱情图式受到社会文化与生活环境的制约.每个人的爱情图式由于其成长的环境与经历不同而具有个体差异.
社会图式的作用常用分类效应来概括,即:主体要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但却不能对所有的刺激及其细节予以注意,于是为了方便,就会把所有的刺激信息进行分类[4]16-22.在爱情领域内,人们经常用种族、国籍、宗教、职业等将对象进行分类,一旦某人归为某个类别的线索被抓住时,就将此人归入某类,接下来便是推论此人具有该类其他人所具有的特征.例如,喜欢大龄男性的女青年,通常认为所有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都同父亲一样懂得照顾自己.因此,在特定时间内,当认知负荷较高,人们所做出的心理努力教大时,爱情图式的作用就更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足或缺失的情况,此时人们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既有图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8]23-24.在爱情图式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起作用的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负面影响.当面对一些缺失的信息时,人们会过度地接受那些与已有爱情图式相一致的信息,并且补充一些与爱情图式一致的信息,忽略那些与爱情图式不一致的信息.例如,当某男性第一次与一名女性约会,该女性衣着朴素,要求去一般餐厅吃饭,便会认为该女子是俭朴持家的好对象,而没有注意到该女性手腕上精致名贵的手表.由于爱情图式的负面影响,人们通常会将爱情关系和爱情对象理想化,在爱情关系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能认识到恋人的真实存在.例如,在爱情角色图式的作用下,女性认为男性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或者最起码是潜力股,能为女性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如果不是这样女性就会觉得自己很吃亏;在爱情场景图式的作用下,女性认为男性求婚时应该准备戒指和玫瑰花,单膝跪地;在爱情事件图式“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作用下,遭遇父母反对的个体会更加坚决地想要跟恋人在一起;在爱情自我图式的作用下,个体会更加坚持自己固有的个性特征.如一个脾气不好的人会认为“爱我的人懂我,会包容我的坏脾气,我不需要改掉坏脾气,我就是这个样子的,爱我的人也会爱我的坏脾气”;在爱情人格图式的作用下,个体会爱上一类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的人.例如,某女子心目中理想的对象是孙少平式的人物,她就会对所有物质贫穷、精神丰富、乐观积极、勤奋上进的农家子弟产生好感.
来自生理学的证据表明,爱情主要激活奖赏环路,尤其是腹侧被盖区和尾状核;抑制与社会判断、负性情绪有关的脑区活动,如外侧前额叶皮层、后扣带皮层、杏仁核等.这提示爱情并不是一种单一情绪,而是一种类似于金钱奖赏的激励动机,同时爱情会降低人们对所爱对象的社会判断力[2]3376-3383.因此,在爱情关系的初始阶段,受到爱情图式与爱情生理机制的双重影响,个体在体验到积极情绪的同时,不能认识到恋人的真实存在,不能对恋人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觉得恋人是完全符合自己期待的,爱情关系完全符合个体已有的爱情图式.
但是,爱情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变量,进入爱情关系的中间阶段后,对于恋人信息的全面掌握,使得个体逐渐意识到恋人的真实存在时,已有的爱情图式与真实爱情关系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可是人们并不愿丢弃和修改他们已有的爱情图式,即使当这些图式已经不适用于人或事件的时候,人们仍倾向于运用原有的爱情图式[8]23-24.当个体已有的爱情图式不再适用于恋人和爱情关系,个体又不愿意改变原有爱情图式时,就会体验到与恋人相互磨合的痛苦.
4 爱情发展阶段
爱情图式作为一种已经存于个体大脑中的期望模式,在爱情关系的开始阶段能够为个体节省心理资源,引发和推动个体与恋人之间的爱情关系进一步发展.但在后期爱情发展阶段中,个体原有的爱情图式会发生改变,最终形成新的爱情图式.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母子关系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亲密阶段.母亲是孩子所有的物质依赖与情感依赖;第二,冲突阶段.孩子日益增长的自主性开始对抗母亲的控制,幼儿期和青春期尤其强烈;第三,和谐阶段.孩子获得完全的独立性,建立自己的家庭, 与母亲的关系既没有幼儿阶段的亲密,又不像青春期一样疏离[12]115-230.
一段完整的爱情关系同样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幻想与依恋阶段(1+1=1);第二,分离与磨合阶段(1+1=0);第三,独立与和谐阶段(1+1=2)[13]1-3.爱情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3]52-54.爱情关系的发展阶段是对母子关系发展阶段的重复.母子关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程度会影响到个体成年后的爱情关系,尤其是早期母子关系的亲密阶段,母亲对于孩子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个体将来在爱情关系中依赖自我与独立自我抗衡的力量强弱,决定了个体对于恋人真实存在的发现程度.如果母亲没有满足孩子爱的需求,会导致其没有安全感,害怕被遗弃,容易形成依赖自我,同时更容易形成幻想恋人而不容易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如果母亲适当满足了孩子爱的需求,会帮助孩子形成独立自我,容易看到他人的真实存在;如果母亲过于娇惯孩子,会导致其自我中心而不愿意接受恋人的真实存在;如果在母子关系的分离阶段母亲过多依赖孩子,会导致其成年后具有吞没感而抗拒和恋人保持过于亲密的关系.
按照个体在爱情关系中自我的独立性程度及其对于恋人认识的真实性程度两个维度,可以将个体的爱情关系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见图1.
图1 个体的爱情关系的三个阶段
开始阶段:爱情关系基本符合个体已有的爱情图式,更多表现为个体利用已有爱情图式同化外界信息的过程.
中间阶段:个体已有爱情图式并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爱情关系,但是个体不愿意改变原有爱情图式.
最后阶段:个体的已有爱情图式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爱情图式,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改变原有爱情图式,以顺应真实环境的过程.由此可见,在爱情关系的不同阶段里爱情图式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爱情图式在个体大脑中的建构程度也是不同的.
5 结语
从图式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爱情关系,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爱情关系和恋人,对于个体克服“七年之痒”经营好婚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每一段爱情的开始都是浪漫有激情的,因为个体能够按照已有的爱情图式来控制爱情关系;当已有爱情图式不再适用于爱情关系时,个体会经历与恋人的磨合阶段,只有接受和改变已有爱情图式,认识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找到自己的独立自我,建立适合彼此的新爱情图式,才能最终与恋人形成稳定的爱情关系.
[1] 章志光.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 付 阳, 周 媛, 梁竹苑, 等. 爱情的神经生理机制[J].科学通报, 2012, 57(35).
[3] 杨 洋. 心理学视野中的爱情内涵及结构述要[J]. 社会心理科学, 2011, 26(7).
[4] 郑淑杰. 社会图式理论述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2).
[5] 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史[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6] 顾寅杰. 个体的社会图式对认知的影响[D]. 成都:西南大学, 2011.
[7] 蒋彦妮. 不同心理学视野下的原型观[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3).
[8] 乐安国. 图式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7(1).
[9] 肖 虹, 郑全全. 社会图式的范畴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02,10(1).
[10] 张 凯, 张美红. 认知图式: 社会认知的偏差与重构[J]. 新西部(理论版), 2007(4).
[11] 王 萍. 图式与社会认知偏差[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6).
[12] 雷 雳.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3] 武志红. 为何爱会伤人[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责任编辑 迎客松]
The Love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ema Theory
JIANG Yanni
(DepartmentofPreschoolEducation,DingxiTeachersCollege,Dingxi743000,China)
Love is a kind of special social relationship. The effect of love schema existed in individual’s brain is in the form of expe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ove relationship, love schema can help people to save the psychological resources, motivate and promote the love development. But at the end of love relationship, the original love schema will be changed into a new one.
love; schema; love schema
2015-05-17
蒋彦妮(1983- ),女,甘肃陇西人,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学、学前教育研究。
1671-8127(2015)05-0111-04
B8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