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和挑战
2015-07-01宋林飞
宋林飞
当前,国际市场及其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建立新的国际经贸区域共同体,制定新的贸易规则与制度安排。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大力倡导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迎接挑战、抢抓机遇的重大举措,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周边政治环境的改善。现在的关键是,具体落实这些国家战略,着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区。通过先行先试,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旅游、文化和海上交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遇与挑战
2013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东盟继欧盟、美国之后,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是:马来西亚1060.8亿美元、新加坡759.1亿美元、泰国712.6亿美元、印度尼西亚683.5亿美元、越南654.8亿美元、菲律宾380.7亿美元、缅甸101.5亿美元、柬埔寨37.7亿美元、老挝27.4亿美元、文莱17.9亿美元。
同时,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现状也令人鼓舞。2013年,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分别是:澳大利亚1364.4亿美元、印度659.5亿美元、巴基斯坦124亿美元、孟加拉国103.1亿美元、斯里兰卡30.8亿美元、南非273亿美元、埃塞俄比亚21.9亿美元、肯尼亚32.7亿美元。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北京APEC力推亚太一体化,21个成员国领导人决定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这个决定将把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大洋洲是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中国与澳大利亚双方决定把中澳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方正着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相继访问东南亚各国,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带进了新阶段。走过“黄金十年”的中国和东盟,正在迈入“钻石十年”,努力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中国主张,东盟各国应以“双轨思路”来处理南海的各种纷争,有关具体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加以维护。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海上丝绸之路基金,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在亚洲及以外地区“打通制约互联互通建设的瓶颈”,并且共建“大电网”。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有关的思想和观念,如“亚洲新安全观”、“新型大国关系”及“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在2014年的北京“习奥会”上,奥巴马表示,美国“转向亚洲”的政策不是要围堵大陆,双方就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等议题达成共识,显示双方试图“不冲突、不对抗”。中美信息技术谈判获重大突破,就扩大信息技术协议(ITA)内容达成一致。同时,中美第一次就全球问题单独达成协议。奥巴马宣布中美将合作打击“东突”等恐怖组织。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具有合作基础。当前和未来,海洋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巨大的海洋经济利益,为改善和加深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契机。中国与东盟、印度、大洋洲、非洲等国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科技水平等多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从而,具有产业合作、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合作等广阔前景。中国造船能力的增强、港口建设的推进,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保障。
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面临挑战。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压力。近年来,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向亚太转移。伴随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逐步清晰,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由奥巴马上任之初的“共享领袖地位”、“G2共治”,转变为“强化美国战略主导地位”、“压缩中国的战略与政治影响”。
美国主导的TPP、TTIP协议。美国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主导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美国希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和环境标准等自由贸易协定样板,对于有关排斥性,中国应有所准备。
南海争端是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短板。自古以来,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由于南海海底资源蕴藏丰富,一些南海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近期对此强化“不承认”的态度。不仅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挑起事端,而且连美国也直接卷入南海争端,从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同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自由贸易园(港)区建设、市场准入、重点领域的开放上,还存在较多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壁垒。
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定位
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选择。推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已成为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推动区域繁荣、全球经济发展,拓展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扩大区域自由贸易的重要途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谋划,有利于提高互联互通的水平,有利于提升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有利于加快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国同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以及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
维护海上航运自由安全的重大举措。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合作,不仅有利于各国更加平等地参与地区安全事务,切实提高中小国家的话语权,进一步完善对地区大国的多边约束,避免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被边缘化,而且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对话,不断增强对突发危机的管控能力,切实提高各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治理能力。
加强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进一步加强各国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是推进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的基础,有利于推动建设一批经济效益高、社会影响大的人文合作项目,有利于深化与沿线国家各国的旅游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基础,以大洋洲为自然延伸,道路联通、贸易自由、海上合作、和平发展、共建共享的跨印度洋命运共同体。
道路联通。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海运通道,构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网络,搭建面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及物流信息平台。
贸易自由。促进贸易自由,加大贸易和金融的政策支撑。进一步推进自贸区建设,实现通关便利化,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
海上合作。发展和完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网络,逐步形成区域海洋合作大格局。构建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促进海上交通互联互通。支持相关国家港口、码头及信息网络等骨干通道建设,加强海洋合作政策交流沟通,促进海上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进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全面合作。
和平发展。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当今世界的潮流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这条道路,共同应对威胁和破坏和平的各种因素,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共建共享。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中国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主动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定位应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互联互通的枢纽之路。以综合交通干线为架构,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经济,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形成陆海相连的国际大通道。
自由贸易的便捷之路。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坚持双边、多边、区域开放合作。
区域合作的示范之路。产业合作主要是顺应沿线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金融合作主要是搭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投融资平台,政治合作主要是坚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
人文交流的和谐之路。注重以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为重点的友好往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城市互动和结对。
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机制和目标
1.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贸易合作机制。中国可以逐步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使区域内各成员国间打破贸易壁垒,消除成员国间差别待遇,扩大该区域成员国相互贸易和投资。
建立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开放天空”政策、互免旅游签证、建立旅游文化中心等。打造海上丝绸之路特色旅游线路,共同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建立交流平台,维护旅游秩序。
建立金融合作机制。以银行合作为纽带,成立海上丝绸之路银行,推动本区域同国际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金融证券市场的发展,支持在该地区优先发行基金和债券,还可以设立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和高技术产业风险担保基金。
建立基础设施和交通合作机制。加大财政与私营部门的投入,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经济合作中重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助。建立本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的协作机制,完善开放、高效、统一的运输服务市场。在主通道建设的同时,加强综合运输网络建设。
建立能源合作机制。维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能源安全,首先要保证稳定的能源供给和需求。协同应对国际石油市场波动风险,加强在勘探和开发石油天然气、建设天然气管道和交通设施方面的互利合作和投资。鼓励私营企业更多参与和投资能源联合勘探和开发。
建立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实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港口资源的整合突破,建立海上运输合作磋商机制,加强港区和物流园区一体化建设。
建立社会文化合作机制。扩大文化产品贸易与投资,鼓励促进民间往来和彼此了解,增进友谊。
2.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路线图主要框架。第一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发展基础。第二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圈。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发展基础。第三步:建立“跨印度洋伙伴关系协议”(The Trans-Indian Ocean Partnership)。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核心,加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并在这些领域拟定新的促进合作协议。加快促进次区域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建立“跨印度洋伙伴关系协议”(TIP)的路线图。制定“跨印度洋伙伴关系协议”(TIP)的路线图,为当前和未来实施合作倡议提供战略指导和高级别合作框架,指引跨印度洋伙伴关系协议内各机制工作并形成合力,使环印度洋地区联系更加紧密。构筑实现硬件、软件和人员交往互联互通的三大支柱,实现环印度洋地区无缝、全方位互联互通和一体化的目标。
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先行区域应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先行城市应是南京、苏州、南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泉州、广州、海口、三亚—三沙、北海、香港、澳门等。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要从以下举措入手。
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四大先行区域港口群协调发展,推动完善中外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机制。
推动产业合作发展。加强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转移与合作,联手进行资源开发,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和邮轮业。
加强金融合作。加快构建金融合作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国家合作,积极筹建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用好海上丝绸之路基金。
推进海外投资力度。加强与海上丝路各国投资促进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联系合作,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建立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企业发布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的风险提示,切实保护企业的投资利益。
推进人文交流和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政府与民间的文化交流,以及青年、智库、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与媒体等的友好交流。加快构建友好城市和人文交流圈,推动人文合作项目,推动文化产品对外销售。
推进先行区建设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议中央给予先行区有关先行先试的政策。先行区所在的省市委、政府要为先行区进行顶层设计,实行负面清单制,切实改善投资的软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