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穆斯林掠影
2015-07-01马歆安
马歆安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3.48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阿盟地处亚洲大陆腹地,为内陆高原,远离海洋,周围群山环抱。行政区划下辖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民族主要由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组成。阿拉善的蒙古族穆斯林主要分布在阿拉善左旗一带。
我第一次去内蒙古阿拉善盟科泊尔滩采访蒙古族穆斯林,是2009年1月的冬天,因出版《内蒙古回族文化掠影》一书。阿拉善盟伊协秘书长马振山驱车横穿封冻的黄河冰面,把我送到黄河北岸的老崖清真大寺;再由等候在那里的壕勒宝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朝格吉勒·丁彦德乡老(图1),开着他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老牌越野皮卡,把我带进那神奇陌生的科泊尔滩,结识了生活在那里的蒙古族穆斯林。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接到蒙古族穆斯林教亲们发来的邀请,不是参加他们每年一度的“圣纪”, 就是参加他们举办的那达慕庆典。几年下来,我的镜头积攒了一些影像碎片,记录下了他们生活的点滴。
壕勒宝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朝格吉勒·丁彦德乡老第一次带我走进科泊尔滩时,他的老皮卡因没油而抛锚在荒滩中,我们只能弃车徒步到十多公里以外的牧民家里借油。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朝格吉勒·丁彦德说他们当地的蒙古族穆斯林虽然讲蒙古语,使用蒙文,与蒙古族一样过农牧生活,但在信仰及生活上和回族一样。他们喜爱吃炒米、喝奶茶、撕手把羊肉。与客人见面时的问候语先是道声“赛俩目”,而后再问候一次“赛百淖”(蒙古语,你好)。穿着高筒马靴的朝格吉勒·丁彦德勤劳健壮,骑马、骑骆驼样样擅长,过去是骑马放牧,现在生活好了,养着七十多峰骆驼,平常都是开着越野车巡视着他散养的骆驼(图2)。
像朝格吉勒·丁彦德这样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图3),当地居民称他们为“蒙古回回”、“科泊尔蒙古”或“缠头回回”。他们居住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建有两座清真寺,相距约六十公里,分别是壕勒宝清真寺和别格太清真寺。追根溯源,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历史自元朝起, 据罗·道尔格在《阿拉善和硕特》一书中说:“在蒙古通史中,蒙古人信仰伊斯兰教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胡比来车臣侄子阿南达就信仰伊斯兰教。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伊斯兰教的家庭,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阿南达继位四平王后,他的部下十五万兵绝大部分信仰了伊斯兰教。”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宁夏、甘肃、新疆一带的部分回族、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商人陆续迁徙到内蒙古阿拉善。在同当地蒙古族长年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他们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他们与当地民族通婚,在主体民族、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接受了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但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逐步形成了今天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穆斯林。蒙古族穆斯林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科泊尔滩,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阿拉善左旗乌斯太查干宝力格嘎查、巴音木仁苏木壕勒宝嘎查、吉兰泰镇查干温都尔嘎查、敖伦布格镇,还有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那仁布拉格嘎查等地,人口有两千八百人左右。
我在采访拍摄当中,特别留意了一下他们的服饰。蒙古族穆斯林的服饰同当地蒙古族的服饰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为满蒙结合式。蒙古族穆斯林的男士在节日通常会穿蒙古袍、长马甲、马靴,喜欢扎鲜艳的绸缎腰带,并将蒙古刀、象牙或银筷子、鼻烟壶、火镰等饰物佩带在腰间。(图4)只有在礼拜时必戴礼拜帽或头缠“戴斯他勒”。(图5)
而蒙古族穆斯林已婚妇女的头饰与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妇女的头饰完全不同。其主要饰物有银制寿形脑盘,上有蓝绿瓷或纯黄色镀金,坐三颗翡翠珠,顺脸颊两侧各吊三条,每条串有八至九颗珊瑚珠,从上面第三颗珊瑚珠中间串一颗翡翠或绿松石,共六条四十八至五十四颗珊瑚珠、六颗翡翠或绿松石的韩特尔嘎串脑盘戴在头上。(图6)过节或参加婚礼时,韩特尔嘎银环上套戴银制镶有珊瑚或绿松石的大耳环;把头发梳成两条辫,装在用黑缎缝制的五块银制扣连在一起的发套中,用两颗大珊瑚珠固定在脑后发根上(图7),头戴貂皮帽。姑娘出嫁前梳一条辫子,用红绿彩线缠发根,发尖上吊五彩穗子,戴耳环、戒指、手镯等。蒙古族穆斯林的姑娘们不戴头饰,而是搭盖头。(图8)
蒙古族穆斯林大部分居住在荒野的沙漠中,人畜共饮井里的水(图9),干旱季节饮水极度困难,一眼水井,那是全家人的生命线。我在采访中特意拍下了(图10)这张照片,照片中一户牧民家圈养的几只小羊羔躲着暴晒的太阳,“咩咩”叫着找妈妈,牧民的女儿将自己喝的水喂给了小羊羔。
蒙古族穆斯林大都是牧民,他们散居在科泊尔滩的沙漠之中,但围着清真寺方圆十里或上百里而聚居。这是他们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生活方式。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前后的主麻日(星期五),蒙古族穆斯林都要聚在一个叫“阿勒苏”的地方一起过“圣纪”。同时,蒙古族穆斯林把这天也定为“求雨节”。在这节日的头一天,周边的蒙古族穆斯林、回族穆斯林,不论是骑骆驼、摩托车,还是驱车,他们都会携着妻儿老小提前赶到阿勒苏,夜宿在自己搭建的帐篷中或沙丘上(图11)。在2010年的一个夏天夜晚,我和乌海市的吴廷杰阿訇就睡在荒沙野林中,当第二天早晨天一亮,整个阿勒苏的大小沙丘上,布满了帐篷和车辆。
蒙古族穆斯林虔诚信仰伊斯兰教,谨守功课,以伊斯兰教戒律要求自己。尽管缺水,蒙古族穆斯林在沙滩里过尔麦里,一样先行净礼。(图12)在过尔麦里的头一天,蒙古族穆斯林会宰牲(图13)、做油香(图14);那达慕大会是在尔麦里的当天上午举行,他们换上节日的盛装,举办赛马、赛骆驼、摔跤等传统活动;晌礼后,他们互道赛俩目,合影留念,然后大家一起相互分享着自己带来的丰盛的食物或清真寺备好的食物。在我参加尔麦里活动的那天,教亲们把炖好的整羊端到桌子上,额尔敦巴特尔·马国义阿訇将最好的羊脊背肉,一刀刀分给远道而来的每一位尊贵的客人。(图15)额尔敦巴特尔·马国义阿訇(图16)是我在采访中认识的。他现任别格太清真寺教长,东乡族,其父就是科泊尔地区的老伊玛目。马国义阿訇自1950年任教长后,已经培养学生达八十余人。他多年来不但在整理着蒙古族穆斯林的地方史料,还参与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无意中发现,蒙古族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有着伊斯兰文化、汉文化、蒙古族文化相融的表现,例如他们用阿语诵读《古兰经》,用汉语相互交流,用蒙文书写乜帖账单,并贴在墙上公示(图17)。
阿拉善被誉为“骆驼之乡”。近年来,阿拉善的牧民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天养畜的传统放养观念逐渐改善。驼毛年产量占畜种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以上,美称“王府驼毛”。(图18) 阿拉善白绒山羊(图19) 以绒质优良著称于世,被列为国家珍稀畜种,所产羊绒被外商誉为“纤维宝石”,是毛纺工业的高档原料,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因此,阿拉善的驼绒和羊绒的净绒率、梳绒性、成纱性、着色性都比一般绒毛高很多,是当地牧民家庭的重要收入。
阿拉善肉苁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珍稀野生草本植物,并能生长在素有“死亡之海”干旱少雨的沙漠腹地,且数十年不出地面能够存活,为多年生寄生草本,主要寄生在梭梭根部,高十至四十五厘米,全株无中绿素。拥有“超旱生植物” 、“沙漠人参”之美称。我在一个蒙古族穆斯林牧民家中做客时,他的女儿抱着收获的野苁蓉,生怕让客人买走。(图20)
神奇的阿拉善沙漠给蒙古族穆斯林提供了生存环境,一个湖泊、一个沙窝、一群骆驼,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安如初的大漠生态文化,也给蒙古族穆斯林带来了奇迹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