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与麻家将
2015-07-01陈忍清
陈忍清
山西省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历史上多归大同市管辖。清代曾设朔平府,府县同治。1993年划归朔州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和凉城两县毗邻。走进右玉,到处是山,到处是古城堡、烽火台,到处是蜿蜒起伏的古长城,不由得让你想到杨家将、雁门关,但右玉最出名的,要数杀虎口和麻家将。
杀虎口,东西与长城相连,南北处晋蒙省界,历史上久负盛名。自春秋战国起,杀虎口称作参合口。唐朝名为白狼关,宋朝称哑狼关,明朝叫杀胡口;及至清代,康熙帝御驾西征,歼灭噶尔丹主力后,经杀胡口凯旋,为了安抚西北少数民族,才将“胡”改为“虎”。一字之改,虽然象征着从战争到和平,但作为胜者、王者,康熙帝依然不忘为这座历史名关和他的大清王朝,平添了一股子咄咄逼人的杀气和威严。此后,就一直叫作杀虎口了——其实,这里从来没有虎。
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入侵,或攻入山西中部,或东出太行、南下中原,杀虎口都是必经之路。而历代王朝征战,出兵杀虎口,最是一条捷径。所以,自古以来,杀虎口乃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都派重兵防守。
明代中晚期之后,中原与蒙古的冲突逐渐缓和,边关贸易复兴。杀虎口从一个军事重镇开始转型为商贸中心,杀虎口的经济地位逐渐凸显。在杀虎口及周边各堡,出现了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繁荣景象,晋商的很多商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走西口”。清代声名显赫的“大盛魁”就发迹于杀虎口,其员工高达六七千人,骆驼也有两万多峰。可见当时的晋商,既有经济实力,也有精明头脑。
你想不到,杀虎口这样一个史上十分重要的关城边防要地,当年却是由很多回族官兵镇守的。你还想不到,离杀虎口十公里的右卫城内,有一座与戍边回民官兵息息相关的五百岁的清真古寺。在杀虎口至大同不足一百公里的边塞上,回民官兵曾同时守护着大同、右卫、麻回阁三座清真寺。你更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些号称“麻家军”的戍边官兵们,四百年前,跟随回族大将军、南北御倭总兵官麻贵,奉旨进入朝鲜,与日寇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这段历史和功绩,分别记载于中日朝韩四国的史册之中。
麻氏家族与麻贵
据《右玉文化图志》记载,右玉现在居住着汉、满、蒙、回、藏、苗、彝、畲八个民族,其中回族有麻、甄、马、杨、于等姓氏,总共不足百人。其中有的在右玉已有二十余代,特别是以明代著名将领麻贵为代表的麻氏家族,现在人口也不多。麻氏家族在明代是回族中的望族和大家族,其代表人物麻贵官至右都督,与辽宁铁岭李成梁并为明朝名将,号称“东李西麻”。
麻贵(1538-1616),字崇秩,别号西泉,山西大同右玉人,回族,出身军人世家。麻贵的父亲麻禄,明嘉靖年间担任大同参将。麻贵长兄麻锦,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升任大同参将,明万历初年升任总兵官,先在山西,不久即改镇宣府。麻贵二哥麻富,别号东泉,延州总兵,二十六岁时在战场上阵亡,其妻王氏封一品诰命夫人。加上麻贵的子侄辈麻承诏、麻承训、麻承宣、麻承宗、麻承勋、麻承光,孙辈麻旹、麻岌、麻岩、麻巍、麻岿、麻嵵、麻嵂、麻崑、麻岢、麻岚、麻嵛,曾孙辈麻振扬、麻胤麟、麻胤俊、麻胤杰,以及更晚的麻忠、麻国柱等三十多人,历有九代,时间跨越明清两朝二百余年,皆为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等职,军功显赫。
在其祖籍右卫城内,有“兄弟名帅坊”、“都督坊”、“四代一品坊”、“父子元戎坊”、“五代一品坊”、“忠节双全坊”、“镇海五戎坊”、“忠孝节勇坊”八个牌楼(坊),都是明朝廷敕建。其中的“镇海五戎坊”为清朝廷改制。
麻家将的作战范围主要在外长城一线,山西雁北、陕西、辽阳、宁夏、朝鲜等地。明朝的雁北长城一线,并非宋朝杨家将镇守的雁门关长城一线,而是指杀虎口至大同及往东一段,北距雁门关约一百三十公里,明朝疆域已经北扩。麻家将的作战对象主要是蒙古瓦剌、鞑靼、哱拜、李自成闯军、后金(清)以及日本军等。
麻氏家族祖上究竟来自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甘肃,一说是浙江绍兴。绍兴的依据是明朝从洪武年间就遭受倭寇侵犯,1369年起,明朝政府就派军抵抗,并在山东至福建沿海修建军事据点,防御倭寇。那时起,麻氏家族就已是一支抗倭军队。为了防止和打击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麻家军奉旨驻守边疆重镇大同,而麻氏家族也就随军迁徙到山西大同右卫,但这并无确切的考证。
有人认为,麻家祖籍祁山上谷,即甘肃省祁连山地区,家族善养战马。明正德年间,边关吃紧,朝廷命礼部主事麻璋回乡专门牧养战马,并官封太仆卿。麻璋即招本家兄弟麻全为恩军。麻全熟悉马性,牧养调教之技独一无二,日后得以升迁,开启麻家数代辉煌。麻全即麻贵之曾祖父。
只有一点是一致的,麻家是回族,其祖上就信奉伊斯兰教。所以,麻氏家族对于其驻防辖区内清真寺的建立、扩建和修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捐助。从大同清真寺和右卫清真寺的碑文石刻中均可以看出。另有麻回阁清真寺,一说是女寺,一说是麻氏家族礼拜寺,位于麻氏家族居住区。大同清真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礼拜寺碑记有铭》中记载,共有二十二姓、二百二十八人捐助,其中麻姓三十三人。明崇祯元年(1628年)《重修大同右卫城礼拜寺碑记》记载,捐助者有十一姓,共一百二十一人,其中麻姓五十八人(与大同清真寺碑记中麻姓人名并不重复)。
麻氏家族的组成还有另一成分,一些依附麻氏将领的家丁、亲兵中有一部分人随从姓麻,还有一些麻氏家族认领的义子、养子、从子等,如大同总兵官麻承恩,就是麻贵从子。古代战争时期,军事家族“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需要依赖亲情关系共担风险,化解危机,危急时刻要舍身相救。这样做可以保护麻家将有生力量,降低战场风险,同时也扩大了麻氏家族军事实力,壮大了麻家军队伍。四百年后的今天,在呼和浩特的麻姓回民中,就有人认可祖上是随姓了麻姓,而并非纯正的麻氏后裔。
由于麻氏家族的历史定位,由于明清两朝的日后更替,麻氏家族也就同样难免兴衰存亡这一历史规律。如今在右玉,麻姓人已不多,反倒是外地有历史上流亡过去的麻姓人家,大同、呼和浩特市都有,甚至韩国也有一支。
麻氏家族在右玉的坟地有三处,麻贵的墓就在右玉。麻氏家族的墓碑和碑记,有不少如今存放在右玉博物馆。正是这些碑记,揭开了一些被尘封的历史,同时也使很多猜测得以证实。
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了严厉的边禁政策,即禁止与蒙古族通贡互市,实行物资禁运和经济封锁,严厉打击鞑靼对抗明王朝的挑衅行为,以使其陷入困苦不堪、极度贫乏的艰难境地。从1541年至1570年的三十年里,女不染织、男不耕种的蒙古族只好为茶布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进行大肆抢掠,致使长城沿线战事不断,蒙汉人民尽皆遭殃。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俺达汗为首的鞑靼突然出兵,攻破了杀虎口,包围了右卫城,右卫守将王德不幸战死。麻贵的父亲麻禄与正在家中休养的尚将军挺身而出,率领麻氏家族及全城兵民,一起死守右卫城,誓与右卫城池共存亡。从军不久的麻贵和任千总的哥哥麻锦也参加了战斗,麻贵父子不仅骁勇善战,还把家中存粮分给官兵和百姓,鼓舞士气,共渡难关。
右卫守卫战,内缺粮草,外无救兵。城内百姓“拆房当柴,煮革充饥,捕捉麻雀、老鼠为食”,十多次出现险情,差点破城。这还不说,自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事变”以来,明军数十万大军被蒙古瓦剌歼灭。明英宗朱祁镇被掳,这给明王朝和戍边官兵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遇敌畏战,士气低落,常常一触即败,不战而逃,堂堂大明,近一百年难以重振雄风。而右卫守卫战,麻家父子与尚将军齐心合力,奋勇杀敌,以少战多,誓死不降。坚持长达六个月以后,才等到京师、大同两路大军救援解围,逼迫俺达汗沮丧退兵,使右卫免遭了一场杀戮和抢掠。
右卫一战,给年轻的麻贵留下深刻印象。麻贵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责任大于天。他的身后,有一城百姓,有自家老小,有守城的官兵,还有一座清真寺。一旦城破,必然是生灵涂炭。所以,这守卫战,既要勇猛杀敌,又要减少伤亡,保存实力;既要守得稳固,又不能死磕硬拼。正如尚将军一样,虽然被敌人围了一个里三层外三层,却还要伺机冲出城去,去抢敌人一把,把哱拜的女婿和孙子俘虏回来,成为迫敌退兵的一个砝码。这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以攻为守、以逸待劳的作战方法,影响了麻贵的一生。
右卫守卫战的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卫城战例,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明朝士气,影响极大,所以皇帝特敕在右卫建立牌坊,以示纪念。对于麻贵来说,这是一场拒敌于城门之下的保家之战。他没有想到,四十年后,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卫国战争在等着他。麻家父子的表现受到朝廷关注,从此麻家父子开始走向明代中晚期的战争前台;而麻贵,则成为这个时代守卫大明江山社稷的中流砥柱。
明万历初年,麻贵升至大同镇副总兵,明万历十年(1582年)麻贵任宁夏总兵官,不久又调任大同总兵官,负责京师西北方向的防务重任。麻贵所带的麻家军,是明朝的边防军,也是明朝的精锐部队,部下多宣府、大同家丁,以蒙古族、回族为主,是一支彪悍的、能征善战的军队,因此被称作“达兵”。麻氏兄弟治军严整,爱护蒙汉百姓不被扰害,维持正常通贡互市,因此所辖防区局面安定。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蒙古族副总兵哱拜纠合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和土文勇等人挑起叛乱。他们烧公署,夺符印,发放钱帑,释放囚犯,自封总兵、副总兵,盘踞宁夏,还宰牲结盟,接连攻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洲等城,势力越发强大,震动京城,朝廷派去的军队久攻不下,就连“东李西麻”的李成梁长子辽东总兵李如松也是“师无成功”。
危急时刻,皇上想到了麻贵,因麻贵的名声很大,素以骁勇著称,可以说在当时已是名震朝野。明廷让麻贵以副将名义星夜奔赴宁夏,协作李如松一同平叛。麻贵率兵赶到宁夏,立即投入战斗,与敌激战。李如松又与麻贵合力,断绝蒙古各部对宁夏变军的支援。经过半年奋战,宁夏之乱平息,哱拜全家自尽。由于麻贵平叛功高,又被任命为延绥总兵官。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7月,蒙古卜失兔准备进攻麻贵镇守的三边,麻贵趁敌不备,奇袭敌军老巢,连连大捷。此时恰逢塞外敌人辗转掠夺,到达下马关。当时的宁夏总兵萧如薰抵挡不住,十万火急情况下,总督叶梦熊令麻贵火速增援,麻贵领兵连战丽马台、薛家洼等地,与敌奋力搏杀,除战胜敌人外,还缴获了一万多头牲畜及大量物产。万历皇帝闻报后大喜,专门为此祭告祖庙、宣扬大捷,提升麻贵,世代荫封。
第二年,卜失兔又来进犯明朝边塞,大肆掠夺,危急之下,麻贵带一万五千人,分三路,马不出声,急行军六十里,赶到作战地点。由于出兵神速,敌人未及提防,明军大胜。麻贵再次被提升官阶。
明朝史上,麻贵作战无数,被誉为百战百胜之将,实属少见,麻贵所镇边防,敌人闻风丧胆。及至麻贵入朝抗倭回国以后,虽年老,仍奉命镇守辽东。从辽东到山西,从陕西到宁夏,麻贵威震敌胆,边防稳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削平”群雄,统一了全国,自以为兵多将广,实力雄厚,随即野心大发,妄图占领朝鲜,继而侵略大明。于是派小西行长、加藤清正带兵十五万、战船数百艘,经对马海峡攻陷釜山、王京,进据平壤。朝鲜十多万兵马,不战自败,溃不成军。国王带领大臣们望风而逃,一直到鸭绿江边才停下来,忙不迭地向明朝连连求救。
此时的明王朝,尚不清楚朝鲜战事原委,派游击将军史儒带千余人过江侦察,却兵败平壤,史儒战死。后又派副总兵祖承训率三千精兵救援,也全军覆没,这才知道日军来者不善。神宗决定增派兵力,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经略,明晚期著名将领“东李西麻”中的李如松任总兵官出战,史称“壬辰之战”。
李如松发兵围攻平壤,日军用大炮、弓箭顽强抵抗,十分惨烈。战斗中,明将吴惟忠中弹,仍大呼砍杀。李如松胯下战马被炮弹打死,换马再战;掉入沟里边,还是指挥杀敌不止。明军勇猛顽强,日军难以抵挡,乘夜逃跑,平壤会战取得胜利。李如松与朝鲜军又并肩收复开城等地,向王京进攻。
此时的李如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有些轻敌,军情误判,在未查清敌情的情况下,只带三千兵马,唐突向前突击,陷入三万敌人的层层包围之中。幸亏部下拼死抵抗,才保护李如松突出重围,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