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15-07-01郑继兵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大学

郑继兵,方 园

(1.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郑继兵1,2,方 园1

(1.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4)

大学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趋势。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以交流活动为课堂载体,遵循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确立教师主导、共同参与、交流共享的课堂原则,尝试构建了一种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丰富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或参考。

交流活动;共享型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持续扩招迅速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系列工程:从2000年推出“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到2007年推出一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再到2011年推出二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随着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时至今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其很大程度在于众多改革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未能直接有效地深入我们的大学课堂。直到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浪潮的兴起,传统大学课堂受到冲击,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大学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师的课堂”这种认识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即便是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条件显著改善,广大教师也开始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却依然未有较大改观。学生逃课、迟到早退、上课玩手机等现象几近成为大学课堂的顽疾。教学低效、质量不佳,已经成为大学课堂的突出问题。大学课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必须主动回应这一问题。MOOC时代的到来,在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挑战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学生对于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热衷和向往[1]。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无疑将成为新时期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流趋势。本文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一种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期为丰富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或参考。

一、理论研究

(一)活动理论概述

活动理论是指以“活动”为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来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理论[2]。活动理论最早起源于康德与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后受到前苏联心理学文化历史学派热崇,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3]。从发展历程来看,活动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4],第一代活动理论(20世纪20—30年代),其核心观点为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斯基(Vygotsky)提出的活动重要思想——中介,认为在人类行为的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中介;第二代活动理论(20世纪30—70年代),其核心观点为维果斯基的学生列昂捷夫(Leont’ev)提出的活动层级结构,即活动包括三个水平模式:活动、行为和操作;第三代活动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今),即当代活动理论,其核心观点为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öm)提出的活动模型(见图1)。

图1 人类活动的三角模型

当代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是由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劳动分工等六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其中六个要素相互联系并相互组合又构成了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四个子系统[4]。2001年,恩格斯托姆又将活动与活动相互联系,提出了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活动系统,即包含共享客体的活动关联模型[4](见图2)。活动与活动的关联,使得活动理论更趋完善,它在强调单个个体活动价值的同时,也令人们注意到了群体活动的必然意义。学校教育工作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育人活动,活动理论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活动理论在开辟分析传统教学模式问题新视角的同时,也为我们探讨学习创新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5]。学习活动通常是发生于某一活动系统中的,若我们把学习视为有目的有意图的、积极建构的、认知性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个体的学习与共同体的学习活动相互贡献,就形成了一块完整的“合金”[6]。

图2 包含共享客体的活动关联模型

(二)概念界定

1.交流活动

交流是指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学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其实质是师生双方在一定时空内进行的双边交流活动。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课堂交流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学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交流)、教师之间的交流(师师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交流)。在活动理论视角下,我们不仅看到了当下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不足,也看到了各种新兴媒体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新的交流工具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人们之间交流的形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活动理论取向的个人学习生活世界,主要强调四种关系:个体消费活动、个体生产活动、群体消费活动、群体生产活动,关键是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作学习活动及其实践共同体[7]。本文提到的交流活动,即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肢体动作以及其他传媒手段,直接或间接实现信息沟通、情感传递和视野拓展的过程。大学课堂教学交流活动,既包括上述传统意义上的各种交流活动,也包括学生与各种媒体工具之间的交流活动。

2.共享型课堂

共享,即共同分享,它是指将一件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他人分享或共同拥有。就课堂而言,人们一般认为: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实践表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全方位的,教材、网络、交流、实习、社会实践等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8]。本文尝试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环境共建、教学信息共享的新型课堂,简称“共享型课堂”。这种新型课堂在打破传统大学课堂教师教学权威的同时,更凸显了从信息分享到知识共享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特性,也将成为大学应对经济社会变革的一种教学运行架构新策略。

二、模式建构

(一)课堂理念

课堂理念对于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支撑作用。缺乏理念的教学模式,就没有理论根基,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不能稳定地发挥其实践价值。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必须弄清楚这种模式背后的课堂理念是什么。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落实到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和服务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可参与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并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作为课堂参与者在活动中的角色关系属于平等关系,师生应共同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实施原则

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应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教师主导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从本质上而言,个体无法独立开展活动,即便是独舞的舞蹈家,他/她的生活也离不开父母支持,舞蹈技能也有赖于教师的传授[9]。从大学生群体特点来看,学生思维的训练、方法的掌握、专业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养成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并非是“主宰”,而是指教师在交流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主动性、指导性和调控性,以避免在交流活动中出现组织失调、主题偏离、目标游离等问题。

2.共同参与

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凸显了交流活动的重要性,但前提是要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即强调形成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的集体。正如列昂捷夫所言,人类个体活动是一个社会关系系统,没有社会关系的个别活动是不存在的[10]。师生共同体的建构,将更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促进大学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与发展。在这种共同体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都将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将更加频繁并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

3.交流共享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单一的教学信息传播源,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将成为教学信息传播源,教师独占知识的状况被改变,师生通过交流互动,彼此分享话语,也彼此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11]。课堂上的各种交流活动,既是师生学习的共同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师生知识共享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交流共享”还有助于增进大学师生之间的友谊,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扭转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不足的现状。

(三)实施步骤

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包括教学分析、主题设计、任务分工、交流活动、评价反馈等五个主要环节(见图3)。

图3 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1.教学分析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对教学对象群体、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资源等状况事先充分了解和把握,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做好精心准备。

2.主题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主题设计,通常可以将1个学时设计为1个主题。如果主题内容丰富,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进度计划的情况下,将连排的2到3个学时打通设计为1个主题;如果主题内容较少,可考虑将相关学习内容整合压缩成1个主题,或者对主题内容通过深度挖掘来实现单个学时的完美呈现。由于当前大学课堂授课安排往往是2到3个学时连排,所以在设计主题时需要考虑不同主题的呈现、过渡与衔接问题。

3.任务分工

当主题确定后,教师围绕主题制订和划分学习任务。同时,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便于充分交流,每组学生人数一般为6~8人。每组根据人数情况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通常每组应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在主题任务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让不同的组分别承担相同的任务。

4.交流活动

各组成员根据本组分配的任务,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即组员独立活动。随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小组交流活动。组员独立活动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小组交流活动可根据情况安排在课前或课上来完成。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任务分工,组织开展课堂交流活动。各组汇报本组主题学习活动成果。交流期间,教师(或组织学生)做好小组汇报记录,以便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即时点评和展开深入交流。

5.评价反馈

交流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本次学习主题(包括主题设计、任务分工、交流互动等环节安排)作以总结和评价,尤其要指出学生汇报的学习成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提出相关意见或建议。

三、实践反思

自2012年3月以来,课题组根据研究计划安排,在所在学校部分院系结合有关课程开展了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通过研究,发现该模式在实践操作上需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的适用性问题

教学对象的适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科类、班级规模等方面。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缺少开动脑筋的经常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能力长期得不到良好的训练和发展,以至于在交流活动中问题讨论不够深入,或是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相比,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由于语言组织能力好、词汇丰富、情感细腻等特点,交流活动的实施往往较为顺利。从班级规模角度来看,实践表明小班规模(如30~50人)由于人数少、分组少,更便于交流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而对于较大规模(如100人以上)的班级,实施交流活动的难度则显著增加,也很难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知识交流与共享。因此,训练思维、选择科类、调控规模等举措,将是新模式下提高教学对象适用性的主要应对策略。

(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从语句之间的关系来看,其实质就是语句与语句的非线性跳转和链接的关系。然而这种非线性的语句关系,却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在人们之间经常性地发生。活动理论给我们揭示了交流活动的重要性。但如果课堂交流活动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设计,那这样的交流活动可能就与日常生活常见的交流活动别无两样了,甚至会导致教学任务模糊不清、教学内容衔接不当、学生知能建构不力等问题。由此可见,系统的教学内容才是系列交流活动的灵魂所在,新模式下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系统地设计各种教学交流活动。

(三)交流活动的有效性问题

交流活动是否有效,不仅要看它能否发挥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信息的重要作用,还要看它能否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信息方面,关键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主题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与生活实际又紧密联系的问题。在学生参与度方面,从实施步骤来看,组员应在独立活动阶段作为个体已参与到活动中来,但事实上,也有个别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诚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让所有学生直接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交流几乎不大可能,尤其是规模较大的班级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环节,能否让更多的学生直接参与课堂交流活动则显得更为重要。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则为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条快捷通道,进而也将有助于提高课堂交流活动的有效性。

综上而言,基于交流活动的共享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积极的意义在于,在活动理论指导下确立了“教师主导、共同参与、交流共享”的课堂建设原则,实现了以交流活动为载体的共享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为促进当下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新的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集体课堂;教学交流不再是单一的师生间的对话,而是多种交流活动的融合使用,从而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共享;交流活动也不再是为了点缀课堂的“绿叶”,而真正变成了大学课堂教学实施的核心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该模式存在的局限,它的适应面目前主要是人文社科类且班级规模较小的课堂,对于其他科类班级规模较大的课堂,还需要在实践中持续研究,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模式的适应性,拓宽模式的适用面。

[1] 谭左军,肖湘平.MOOC时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J].江苏高教,2015,(1):74-78.

[2] 杨莉娟.活动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0,(4):59-65.

[3] 钟启泉.教学活动理论的考察[J].教育研究,2005,(5):36-49.

[4] 吕巾娇,刘美凤,史力范.活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7,(1):8-14.

[5] 郑太年.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5,(1):64-68.

[6] 郑葳,王大为.超越学习的个体性和社会性之争——活动理论之于现代学习论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5-29.

[7] 胡海明,祝智庭.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框架:活动理论取向[J].开放教育研究,2014,(4):84-91.

[8] 王悦,赵文君,赵德利,等.大学生的知识获取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8):181-195.

[9] 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育杂志,2014,(1):48-55.

[10] Leont’ev A.N.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d [M].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1981.

[11] 孙茂华,董晓波.从霸权到共享:知识经济时代课堂话语的对话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4,(2):75-78.

【责任编辑 曹 静】

A Study Based 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SharingType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ZHENG Ji-bing1,2, FANG Yuan1

(1.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China;2.School of Educ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University classroom as a main link of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status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as the opening and sh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which becomes the main trend of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ity theory, takes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class as carrier, follow the people-oriented classroom ideas, establish teachers’ leading, participation, sharing class principle,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shar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 the reference for enriching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shared classroom;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G642

A

1009-5128(2015)20-0040-05

2015-04-25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交流活动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2013jyxm135);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标准》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13149)

郑继兵(1980—),男,河南温县人,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如此交流,太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大学求学的遗憾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