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合写论文”的疑点在哪里
2015-06-30吴江
吴江
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撇开基因上的传承不论,家庭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出生于艺术世家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容易发展出其他孩子所没有的艺术天分;而成长于书香名门的孩子,假如父母是学界翘楚,点点滴滴中所受到的熏陶沐浴,孩子从中受益,在特定学术领域展现出过人的才华,要说也完全水到渠成。
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孩子创造成长的机会,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予提携和助力,也实在是人之常情,甚至是为人父母的重要责任。另外,既然在学术领域,从来没有任何近亲之间不能合作论文的限制,高三女生与博导母亲合写学术论文,也并未违规。女儿在母亲所专长的学术领域早早展现出一定的才华和兴趣,也是合情合理,博导母亲在女儿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帮助修改,更无可非议。
事实上,学术界的父母子女搭档,其实也并不少见。由于良好的家学传承,几代人均在同一领域颇有建树,更是不乏先例。既然如此,对于母女搭档合写论文,的确不必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博导母亲代为捉刀,“学二代”坐享其成。
当然,高三女生与博导母亲的合写论文,之所以引发公众的质疑,也并非全然空穴来风。既然论文的成绩,让这位高三女生通过了自主招生的初审,而且其中一所学校正是其母亲所供职的高校。这一过程中,究竟有没有过分的“母爱”,又有无内部人对高校自主招生名额的侵占,显然要经得起挑剔。即便博导母亲自称论文的真实性经得起检验,但既然论文作为自主招生初审的重要凭据,其真实性理应经过验证,而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困难。只需高校对存疑的论文组织专家答辩,“是否经得起检验”便不难水落石出。
不仅如此,子承父业当然可以有,博导的子女也绝非不能就读父母所在的高校和专业,但是,既然涉及近亲的招录,最基本的回避机制显然不应缺席,而对于本校教职员工子女的入学,“近水楼台先得月”恰恰是一种普遍的潜规则,对于子弟入学在保送和分数上的种种眷顾,更是让公众对于出类拔萃的“学二代”缺乏起码的信任。
?笙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