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事件引发的思考等
2015-06-30
替考事件引发的思考
近年来,每逢高考季,涉及考试作弊和违规操作的话题便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公然违反考场纪律还是考前违规操作,种种乱象刺痛着人们的神经,拷问着社会公平的底线。高考作弊事件屡禁不止,暴露出惩处措施的乏力,客观上纵容了犯罪分子更加有恃无恐。遏制高考作弊乱象需依靠法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让替考者、替考组织者以及被替考者付出沉重代价,还高考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守住社会公平的底线。(柴 萌)
大学校训要靠育人行动去诠释
大学的发展历史警示我们,校训不能仅限于表层意义上的文字,而是一旦确立就要进行深层次的诠释和践行,这样才能升华为师生的主动追求,进而融入学校的历史与文化,成为师生恪守的价值准则和人生信条。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评价一所大学校训时,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听其言”,而是要“看其行”,这才是校训的真正意义所在。(王海莹)
胡乱吐槽高考作文是在瞎起哄
高考结束后,网上便蜂拥了许多对高考作文的吐槽,这种吐槽带有很强的炒作以及不理性情绪,这种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可能误导高考作文命题改革,让命题者无所适从,也暴露出当前对待教育问题的理性思维缺失。对高考作文乱吐槽,制造阶层对立,总能吸引眼球,但这并不是理性推动教育问题的解决。分析教育问题,必须讲逻辑和常识,如果胡搅蛮缠的吐槽和气急败坏的人肉都能得到喝彩,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教育培养了怎样的人,他们有无独立思考能力,是否有说理的意识。(熊丙奇)
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许多做父母的事业很成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束手无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因此,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却不知孩子更需要父母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倾听孩子的心声,正是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应该说,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王 玲)
面对历史伤口,教育如何承担
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之中敞开自我,沟通日常生活与历史。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性历史记忆。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需要不断地感受它、谈论它,以活化我们的历史记忆。在每一个平日里,虽然“街市依旧太平”,但在太平之中,时刻需要反思我们自身,而不是生活在私己性的惯性之中。在纪念日里,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惯性中,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去思考生活的意义,思考人性,努力过善好的生活。这就是教育面对灾难性历史的要义。(刘艳侠)
没必要强调替考“枪手”的身份阶层
刚刚结束的高考又爆发代考的丑闻,与代考报道相伴的是关于“枪手”身份的统计。报道说,“枪手”多为高校生,其中困难学生、农村学生居多。此类身份统计数据一旦广为人知,势必产生某种类似“贴标签”的效应。贫困大学生当“枪手”,为了有限的收入,不惜冒着身败名裂的巨大风险而为人代考,本身没什么不可理解的。其次,舆论加大对高考作弊的监督,那也应该是主动方即雇佣“枪手”的一方受到曝光和监督。过度关注“枪手”和贫困大学生而对雇佣“枪手”的人“视而不见”,不仅是不公平的,更是有害的。这是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顾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