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原则
2015-06-30梁瑞芳
梁瑞芳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以人为本;理论;
实践;结合;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65—01
笔者多次走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大谈理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面对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纯理论化的学习不仅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导致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缺乏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脱节,教学质量无从提高!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教师本身的“教”,而落脚点在于关注学生的“学”。
一、教师应该从自身的“教”上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1.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一味地把知识输灌给学生,以成绩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这些都忽视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实际上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坚持“以生为本”。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不应责罚,而应帮助他们找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2. 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每节课抽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师生点评,讲课题目与形式由学生自己定。这样通过备课与讲课,学生会获得巨大的进步与成长。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写演讲稿,或编排与教材相关的小品、话剧等,让学生在查阅资料、思考分析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解决问题。
3. 帮助学生收集、利用时政材料,联系课本理论进行分析。收集时政材料是进行时政教学的基础步骤,教师必须紧扣社会的时政热点,将最新、影响最为广泛的新闻结合书本知识呈现给学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收集时政资料的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也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资料收集好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讨论这个时政热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时政的解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当中较为新颖的看法和观点,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当然也应当注意纠正其中一些消极负面的看法和观点,使课堂内容健康化。
二、努力关注学生的“学”
1.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动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许多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会走入一条“不理解——产生厌烦——死记硬背——更不愿意去理解”的死胡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避免教学的程序化与课堂教学的“照本宣科”,要使学生从封闭、抽象、枯燥、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走出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其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引领学生在积极探究和生活体验中感悟到思想品德课程对他们学习与生活的用处。
2. 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误区。目前,有不少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的分值相比其他科目而言无足轻重,因此在平时对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讲练结合,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对一些中考原题的接触,意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中考必考科目,要想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功夫必须下在平时,要注重平时的基础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
3. 结合时政教学,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仅靠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不够的。学习范围必须扩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才会使思想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课堂教学与时政相结合,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好方法。教师可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注重从报刊、杂志摘录和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的习惯;还可组织学生天天看电视新闻节目,浏览报纸并抓住时机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心时政的好习惯,让学生列举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讨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