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欣赏
2015-06-30郭欣茹
郭欣茹
[摘要]关于设计的功能和形式,已经是艺术理论界常见的话题。文章通过日用陶瓷对此命题进行再次探讨。结合日用陶瓷这一设计形式系统地阐述设计的功能和形式的概念、外延、两者辩证关系以及理论史上重要的理念。
[关键词]日用陶瓷;功能性;形式;审美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201
1引言
关于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争论由来已久。尤其是多元化的今天,产品设计的需求不可能适应某一规律,当某类产品的特性引发功能和形式的冲突时,有关的理论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在此通过日常使用陶瓷的设计来重新探索这一理论研究。之所以采用日用陶瓷是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根源的。中国作为用陶瓷代名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和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同时,日用陶瓷也是兼具有实用性和审美装饰性为一体的产品类别。这里所讲的日用陶瓷通常指日常时候中具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用具,如茶具、餐具等。陶瓷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共同决定了其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消费者在现代生活环境中对日用产品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二者的取舍地位和辯论关系也成为实用陶瓷设计的理论争论点。
2产品的功能性
人们从简单的改造物质使其成为生活用品到高级的社会化产品设计,都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代表产品属性的功能。二是作为产品存在所具有的形式。功能即其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成为有用产物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
拿日用陶瓷具来说,它本身有被使用的特点,所以设计时必须考虑实用性。如碗是盛饭用的,所以造型上要考虑容量大小和外形特点是否适合握拿。勺子的造型首先要考虑柄的弧度是否符合人体工程,盛汤或者饭的功能需求决定了勺子容量和底部的造型。而盘子通常是用来盛菜的,所以需要扁平而又开阔。在造型上就对盘子的边沿有了一定的要求。现代市场上根据不同的需求产生出了多样的盘具,比如放鱼用的外形似一条鱼,这不仅是一种呼应含义,更多的是从功能性出发的,因为这种造型占据空间合理,利于存放鱼的独特形状。而盛汤的则需要深得多,并且口大利于散热。
所谓设计要满足基本功能要求、要合理人性化,是每一个产品产生时都背负着的最原始的使命。比如一个花瓶,首先是用来保存鲜花,材质透明是否的选择决定了使用时内部鲜花的品种。造型的高矮胖瘦决定其鲜花品种不同的造型。其次才能追求多元化的功能,漂亮、时尚优美、外观设计风格纹样等。没有功效的产品是废品,有用性即功能是第一位。“由于实用价值(即物的功能价值)能满足人生命存在的需求,合乎人的目的性,因而使人感觉到满足的愉悦,进而体验到一种美,即功效之美”。可见产品的功能性本身也是一种审美形式。
3产品的形式和审美性
现代社会很多产品在沿袭了基本功能追求之后,演变到现代已经立足于多功能化的要求来 设计目标了。正如上面的花瓶,在满足了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外,单独存在时仍是独立的工艺品,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产品的形式是一定的物理机构和材料支撑,所表现出的颜色、曲线、结构、质感都是感官可触的属性。就单纯的形式美而言,它是独立的。但产品设计的形式美却要依附在一定的产品结构上。产品的形式设计同时脱离产品结构产生独立的审美含义。
首先,材料是构成产品设计形式美的基础。产品的外形不但传达内在功能,还是外部构造的承担者。不同的材料具备不同的材质美感。色彩、形态、肌理的美构成产品设计的外观自然形式美。同时产品设计的形式美受到材质的制约。产品的质感和不同材质所表现出来的肌理和质感,通过产品设计对此不同的理解和运用,形成不同设计理念与风格,给欣赏者产生复杂而多远的审美体验。我国古代《考工记》有文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古人已经认识到依靠材料的性能和工艺的优良来创造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产品。其中,人类对产品外观的色彩的感觉最直接最强烈。其次,是肌理和造型。人类感官审美的最直观感受来自实践活动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使人类对不同形态产品造型产生不同的审美联想,进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由于个体的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形式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产品在使用功能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形式表达自由空间。当这个空间占比重较大时候就会挤占基本实用功能的比例。
作为产品的最终检验者,消费者所见到的只是产品的结构形态、色彩、质感等外观形式。产品在具备良好功能的基础上,外在形态成为打动消费者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原则要求以最少的成本消耗创造最大的价值,任何实际都是以合目的性的应用价值为标本,产品的实用性也会为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工以致用为本”。如一套质量上乘的咖啡饮具,工艺先进,胎质细腻,温润光滑,色彩均匀,耐用而做工精量。但是造型简陋,色彩粗陋,风格低俗。尽管体现了产品的功能性需求,但是无法产生更多的感性功能需求,也就是形式审美不足。同样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产品。
4产品的功能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历史进程
41“国际风格”功能主义至上
包豪斯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高潮的到来。他们提出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为现代设计风格打下基本的奠基,是现代设计功能与形式理念的起点。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际风格”全盘否定形式装饰。把功能合理性推崇至上。勒克不西埃提出了经典的机械化和功能化的设计思想。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对装饰和形式的个性需求和习惯性思维,与机械化和批量化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很多设计师和其产品都单方面的追求社会生产效益,忽略产品形式的装饰审美。造成的产品造型粗陋,品位格调低俗。19世纪的功能主义主张形式追随功能,提倡理性极简设计,通过机器流水线技术与设计表达的统一,达到生产的标准化和批量化。但这种设计思潮在现代设计理念的冲击下很快就付诸历史长河中。
42形式服从功能的理念
19世纪80至90年代,沙利文明确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观点,这是功能论者的标志性口号,最初从建筑设计逐渐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这一口号的初衷并不是盲目排斥形式审美和装饰性,而是认为装饰应更合理的成为物品不可分割的部分。否定机械化的模仿和重复装饰,量身定做出适合主体风格的装饰设计。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积极意义,对于反对当时工艺生产和建筑中的繁杂虚饰之风,提醒设计师回归重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也不例外的具有时代局限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局限性就丧失了其初衷,被视为偏激和过时的设计理念。
43现代设计理念对两者的整合要求
由于社会产品的多样化和各类产品的独特质,功能和形式之争就繁乱而持久。尤其是在功能和审美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其取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引发了设计理论史上一系列的观点。
设计作为造物艺术,两者完美的结合才能提升产品的价值。在对待两者的关系上,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较合理的设计标准,如范仲淹的“象以载器,器以象制”。因此,在设计中重功能的思想早在人类主观造物时,已经成为主流思想了。不注重功能的设计是形式主义的装饰品,但没有形式的功能性设计是没有美感的粗陋产品。两者需要更完美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产品的价值。现代设计理念对产品的功能与审美的认识应该站在更广义的人与产品与自然的关系立场上来理解,超脱任何产品自身的功能意义来认识,把握产品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效用价值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拓宽对功能的认识领域,将功能与审美更好地统一。
(上接P200)作用,提升教学的质量,就需要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全面动员,积极改变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的进程。
21中职学校从自身改变
中职学校要努力营造教学环境,首先,可以对现有制度进行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加强校企合作机制还能有效改变学生美术学习的环境,改变学校设备短缺的现有情况,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提升个人成绩,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率。中职学校还可以对学生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以此来实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方的共赢局面;其次,完善教师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应该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制定各项激励措施支持教师参加再教育,经常性的开展教改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兼职或者是挂职锻炼,从而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特色。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激励措施,吸引教师参与教学模式改革工作,积极主动地改变教学的目标、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手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在班级设置上尽量避免大班式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科学的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找到自身发展的方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合作精神与独立精神,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价值。
22教师为教学模式改革作出的贡献
教师对现有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自身提出严格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深刻领会到中职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以及意义;其次,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教导学生,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最后,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所有教学工作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23政府对中职教学改革提供宏观上的指导
政府在宏观上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学校积极对各项改革工作的开展,引导企業参与到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合作中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中职院校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以此来不断提升中职教学质量。
总之,中职美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需要与市场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把升学作为美术教学的唯一出路,也要努力开拓就业的途径,学校、教师以及社会要为中职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力量,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戴智敏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