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来领袖更早相遇
2015-06-30芦垚山旭
芦垚+山旭
2015年6月3日,美国青年代表团访问复旦大学,跟复旦学生学写毛笔字
美国官员突然提问:“Facebook为什么在中国不能用?”作为中美青年思想者论坛的组织者,全国青联国际部项目官员周际丝毫没有惊讶和紧张。
“做这个项目时间长了,有经验。而且这不是官方会见,有观点就要坦诚地亮出来,这样双方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论坛是美国青理会来华的活动之一。6月第一周,周际送走了他陪同过的第三个美国青理会代表团。这也是青理会访华38年历史上的第34个代表团。
美国青理会全称美国青年政治领袖理事会,这个推动国际青年政治交流的半官方组织成立于1966年,现由美国国务院教育和文化事务局负责联系、资助。1977年,美国青理会首次派团访华,以半官方身份开启破冰之旅,为中美两年后正式建交投石问路、铺垫气氛。
与官方外交不同,这个项目侧重于中美双方潜在领袖的相互交流和人脉培养。
“美国和我们的出发点,都是把它当作教育项目来做,参加者是处于职业中期的有发展潜力的青年。这些人未来可能要处理中美关系,要承担更多责任。”全国青联副秘书长董霞告诉本刊记者。
怎样找到未来领袖
美剧《纸牌屋》中的弗兰克·安德伍德,让不少中国人熟知了“党鞭”这一美国政党党内角色。2010年,46岁的凯文·麦卡锡成为共和党的“弗兰克·安德伍德”。4年后,他升任众院多数党领袖,是仅次于议长博纳的二号人物。
而20年前,凯文·麦卡锡随美国青理会访问团来华时,身份是加州共和党青年联盟主席,还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美国青理会访华团员中,可能还会有更多像凯文·麦卡锡这样的未来美国政治领袖。
根据2014年11月美大选后的最新情况统计,美国青理会历年所有访华团员中,现有联邦级别官员25人,包括内阁部长1人、国会领袖1人、国会议员17人、大使6人。州一级官员就更多了,共有110人,占访华团员总数358人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州议员有100人。
这个人群,无疑是中美青年人脉工程的重中之重,他们对美国的政治影响不难想见,因此培养其对中国的了解与好感,关系重大。
这从青理会访华团前团员们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例如,1977届的萨拉·韦丁顿曾任卡特政府时期的白宫总统助理,是卡特政府中唯一访问过中国的白宫官员,她为推动中美建交发挥了积极作用;1979届的乔瑟弗·格兰德迈森曾任克林顿政府贸易发展署负责人,推动克林顿在总统任期结束前签署了对华有关贸易信贷协议;2006届的杰夫·布里洛夫不仅收养了一名中国儿童,还积极游说亚特兰大地方议会,推动中国在亚特兰大设立领事馆。
不过,这一项目并不只锁定美国政界,美方团员也来自经济、金融、律所、大学、智库、军队、非政府组织等多个领域。如时任杜克大学校长兼美青理会主席特里·桑弗德,曾任美和平队队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的卡罗尔·贝拉米,友邦保险副总裁凯文·穆尔维等。
多元化,是当前中美人脉建设中的一个特点。
目前在中美民间文化教育的人员交流中,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项目是最高端之一。这个由美国推出、旨在推动世界各地未来领袖了解美国的项目,1997年正式在中国启动,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合作,并共同设立选拔委员会。
“访美学者要深度接触美国,而在美国,最有竞争力、最活跃的人未必都在政府部门,所以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在为中国访问者选择交流对象时,也会非常多元,包括企业高管、银行高管,还有社会组织、公共部门的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非部主任余有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针对疑虑和误解作安排
青理会代表团每次来访,除了北京,还要去两个省。
“前些年大多是去东部发达地区,近几年我们开始安排他们去一些西部落后地区。”董霞说,“要针对他们的疑虑点、误解点作安排。现在中国威胁论盛行,要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没那么发达,国情很复杂。我们还会向他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平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不具有侵略性。”
今年,访华团在北京之外到访上海和青海,本文开头所述的场景就是在青海发生的。
在全国青联组织的中美青年思想者论坛上,中方人员有当地青联委员、当地政府官员及经济界人士,以对应美方团员的身份,确保他们提出的问题都有回应。
论坛不设主题,双方在互相介绍之后,直接进入问答环节,话题无禁区。
当美方团员提出有关中国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法律管理问题时,中方代表毫不回避。
“他们说,首先我们言论自由,公众的不满意见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表达。其次,依法管理互联网也是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而且你们所称的阿拉伯之春给我们警示,社会需要稳定。”周际说。
美方团员也亲身体会到了中国网络的发展。刚到中国,组织方就指导他们安装了微信,建立了微信群。“他们觉得很方便,说微信就是Facebook、twitter和whatsapp的结合体。”周际说。
在此次论坛中,教育话题占据了一多半时间。让参与者意外的是,中美双方同时展现出对本国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对对方教育体制的赞许甚至羡慕。
中方代表认为本国的应试教育太僵化,过于看重考试对命运的改变。而这恰恰成为美国人的羡慕之处——他们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很扎实。
“美国波音公司政府关系部主任说,美国出了一个虎妈,但还需要更多。”周际说,“交流反映出,中美往往忽视了各自教育体制的比较优势,同时也说明双方需要互相借鉴。”
中方代表团成员渐趋多元
“我们的项目都是双向的,人文交流一定要互有往来。”董霞说。
在美国青理会首次派出访华团两年后,1979年,中方也开始派出访美代表团。中国多位领导人在青年时代都曾是访美团成员。
近年来,和美方一样,中方代表团成员也在多元化,企业界、媒体界人士比例增加。不过,官员仍是多数,他们大都是40岁以下的处级干部。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信息分析处处长赵军利是2010年的访美代表团团员。“交流内容特别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体育,还有家庭生活。”她说。
团员们在美国也感受到了不同地区的差异。“在东部华盛顿地区,企业家和学者对中国非常了解,很多人会讲流利的汉语。但在中部阿肯色州和科罗拉多州,人们对中国不是很了解,甚至对美国之外的事不感兴趣。”赵军利说。
不过,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让她非常吃惊。在美国三大军事院校之一的美国海军学院,介绍学院历史、现状的学生,一开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尊敬的各位首长,上午好!”
轻松交流更容易听到实话
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项目的选拔对象也多为各界年轻领导者。“特别强调德才兼备。”曾任这一项目中方负责人的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现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项目的访问时间一般是两个月,也更有针对性,学者们必须提前制定考察计划。
江波说:“申请中要写明去美国考察的目的、方法,中美双方联合面试委员会据此提问,然后投票决定申请者是否合格。”
1999年,在教育部工作的江波成为基金会项目第二批访美团团员,他准备的考察主题是中美教育交流。那时中美教育交流状况与今天大相径庭,中国去美国留学的主要是研究生,江波要考察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而像哈佛这样的美国名校那时还很“高傲”,江波想知道如何促进与他们的交流。
他需要广泛接触美国各界人士,这些全部由艾森豪威尔基金会来安排。
“基金会的人脉网络非常强大。我提出要见一些名校的负责人,他们一般都会安排正校长。我还见到了当时美国行政、国会、企业、民间社团的领导人。那时已经出名的赵小兰女士陪同她丈夫麦卡诺参议员,专门从外地来华盛顿请我一起进晚餐。”江波说。
和正式会谈不同,这些访问氛围更轻松,经常会在家里进行,或者在晚宴上边吃边聊。“他们会讲一些书上看不到的实话,比如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们幕后的谈判、协商等等。”
人脉重在维护
人文交流注重对人的培养,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人脉维护至关重要。
“对于已身居要职的重点人物,应持续跟踪其职务变迁,关注其在涉华事务上的立场和态度。通过挖掘他们当年访华时的老故事,与其重温友谊、保持联系,促其成为知华友华派。”董霞说。
麦卡锡2014年6月升任多数党领袖后,全国青联就通过美青理会邀请其参加当年9月在美举办的纪念中美建交和两组织建立交往35周年的活动。
不断增加的团员,慢慢成为中美人脉交流中的新枝干。赵军利回国后,2011年美国青理会代表团访华,曾到访国家统计局了解中国的统计制度和经济形势,就是由全国青联通过她协调促成的。
“来华访问者并非都是亲华人士。不少人带着疑虑,甚至包括喝水是否安全这样的问题。虽然他们都是美国社会的精英,但对我们的了解还比较少。”余有根说。
2006年“ 东北亚:可持续发展之路”研讨会,东北亚地区的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项目学者合影
短暂的访问,未必能扭转保守派人士对中国的观感,但直观的交流必然增进了解和认同。
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议长乔纳森·奥斯汀是2015年青理会代表团中唯一的黑人成员。
“阿拉巴马州是美国民权运动发源地,伯明翰市90%是黑人,奥斯汀本人去年还曾见过达赖喇嘛。但在青海,他看到藏族和汉族学生在学校里融洽相处,藏族学生还享受优惠政策。”周际说,“他告诉我,中国人和美国人不一样,中国采取的体制他未必赞同,但能够接受。”
这些人文交流,不仅为中美之间的人脉建设提供了契机,还有意外收获。
“艾森豪威尔基金会是个全球性的网络。我访问其他国家或地区,有时会先找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了解情况,比如像中东阿拉伯国家,其他渠道很难介入,但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都愿意见面交流,因为这个项目选拔很严格,全世界都认可。”江波说。
艾森豪威尔基金会学者中,台湾地区有约50人,包括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子连胜文、原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人。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依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成立了中国大陆艾森豪威尔学者联谊会。有了这个平台,也可以积极推动两岸青年和教育界人员的深入交流。”江波说。
艾森豪威尔基金会的模式,也被中方借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正在筹备“知行中国”项目。
这个将于2015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年邀请15?20名美国青年来华研修,要求申请人在其工作领域已具备一定领导能力及经验,有志于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余有根说:“我们有个理念,除了和一些高端人士接触,中美交流还得接地气,美国人得去看看中国老百姓是什么样,与各行各业的人士搭上关系。中美交流,关键是人和人要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