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龟虽寿》的人生哲理

2015-06-29王丽丽

科技资讯 2015年11期
关键词:曹操

王丽丽

摘 要:汉朝末年,刘氏衰微,政治风云突变,农民起义,军阀混战。于是乎,各色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其间,良莠不齐,真所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曹操像是老雕橫槊,盘桓天宇,傲视群雄,睥睨一切,展现出超群的政治军事才能。而曹操的诗歌创作,在那个时代,乃至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更是大放异彩,成为一只独秀于林的奇葩。可是,长久以来,曹操的诗名被他的政治声名,军事声名,甚至是“枭雄”、“奸雄”的骂名所掩。尽管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足20首,但研读这些诗歌,我们发现,曹操的诗歌中常常充溢着浓烈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龟虽寿》就是一首充满着人生哲理的咏怀诗。

关键词:曹操 《龟虽寿》 人生哲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253-01

我一直认为,处于那个时代的曹操,可以说,政治和军事乃至生产建设才是他的“专业”,诗文创作是他的“业余爱好”。曹操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不足20首,按其创作的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抒发革新理想之作;(2)仕途秉笔之作;(3)征战四方中的风力之作;(4)晚年的游仙神思之作。《龟虽寿》就属于曹操在征战四方时忙里偷闲的“风力之作”。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残余势力,曹操亲率大军,征伐乌桓。于凯旋之时,写下了这组著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而千古名篇《龟虽寿》,正是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最后一章。

《龟虽寿》这首诗,思绪纵横,大开大合,语言沉质素朴,意境阔大雄浑,诗意虽浅,但情感浓烈炽热而又高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满意浅”。这种情感的力量,既强烈地震撼了人心,又能催人奋进。尤其是整首诗中所蕴含的质朴而深刻的哲理,无不深深地启迪着热衷于功名的后人和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1 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

《龟虽寿》这首诗歌,以托物起兴起笔。“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起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说明“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是很长寿的了。可曹操却说,神龟的寿命哪怕再久长,也会“终期于尽”。《韩非子·难势篇》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同矣!”这说明腾蛇也是能够乘雾而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腾蛇的本领不可谓不大啦。然而,一旦云消雾散,任它本领再大,也会“终为土灰”。

诗人以神龟和腾蛇作为两个意象,反向设喻,深刻地叙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也阐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日起日落,昼夜变化;生老病殁,新陈代谢——世间万事万物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没有那种事物会是永恒存在的。这既是自然现象,又是自然界的“天道”。既然是“天道”,那它就是事物在运行发展过程中固有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没有哪种事物会违背“天道”,即自然的法则。有的人贫穷卑贱,有的人富可敌国,有的人炙手可热,有的人长命百岁,还有的人甚至贵为“九五之尊”,但无论他是谁,最终都是要化为土灰的。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辈凡夫俗子也知道,死亡是世间最伟大的平等,可是正视死亡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它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雄才如秦皇汉武者服食求仙,亦乐此不疲于神仙长生之术。可见,若非大智大勇者,绝难正视天道,直面死亡。唯独曹操,以53岁的暮年之龄,清醒冷峻地看到了宇宙星空的运行发展和自然界铁的定律: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终期于尽。

2 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在认识到“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之后,诗人接着吟唱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那匹日行千里的老马,虽然伏在马厩里,可它依然昂首嘶鸣,想着要驰骋千里。有宏远抱负,有远大志向的人,虽然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可他还想着要奋发作为,建功立业的壮心永不止息。

诗人以老马自比,更何况这是一匹惯于驰骋疆场的千里马。或许它的名字就叫“绝影”,其实叫曹操未尝不可。这匹马,虽然已渐渐衰老,但他的梦想依然是纵横千里;曹孟德虽然已濒“夕阳岁月”,但他对理想的追求依然是那么劲健炽热。

在曹操身上,我们找不到他对人生苦短的慨叹,找不到他要及时行乐的浮华。他深深地认识到,既然天道不可违,人固有一死,那么,首先要正视尊重这个“道”。然后呢,在有限的生命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不是碌碌无为,消极等待,荒老终生。

可以这么说,这种认识既尊重了“天道”,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人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主宰者的最大能动性,诗人是这么说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遵循“天道”,直面死生,既然上天赐予了我生命,那我就要发挥我作为自己命运主宰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好好“保养”自己,让自己延年益寿。在这里,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关于宇宙自然和历史人生的终极思考——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思想。

总之,从整首诗来看,曹操认识到了天地自然是变化发展着的,并且这种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天道”的。这种“天道”客观存在,非人力所能改变。人作为其中的一类,是无法超越这个“天道”而独存的。万物的生和死,是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遵循“天道”,不是被动等待,无能为力,而是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从中也可看出,曹操对“有神论”的否定,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思想的批判。

参考文献

[1] 吴功正.古今名作鉴赏集粹[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2] 王生平.“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中西美学的宏观比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3] 崇静.关于图书馆员职业阅读问题的新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1):112-113.

猜你喜欢

曹操
心动杀人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1800年后读懂曹操
山鸡舞镜
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比较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
曹操:中国古代的大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