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道德主体性培养浅议
2015-06-29朱兴艳
朱兴艳
摘要:德育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对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德育生活化的大趋势下,只有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才能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主体性;德育实效;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07-02
德育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德育生活化的大背景下,中职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道德的内在规律,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践行能力,才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道德的主体性是“人在一定道德情境中对待所面临的道德客体即以社会或他人的活动为载体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①主体意识是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也是学生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构建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德育新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自愿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能力,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诚如马克思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个人的自我约束和精神上的自律。德育教育的着力点应放置于個体的自我改造、自我肯定、自我发展上。当前中职生自律意识相对比较差,主要表现为:基础文明礼仪缺乏、个性意识偏强、个人修养差、合作意识不强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中职生自身的因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不同族群之间相互接触和交流趋于频繁,使得道德领域也出现的多元化特征。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学生经常会面对各种道德困惑或冲突,如何让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与评价呢?这就需要改变以往德育教育他律为主的模式,加快德育教育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通过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式使学生主动运用内化了的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自主地运用正确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并依据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各种道德境遇中创造性地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二、培养学生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指的是主体驾驭、控制、推动自己不断发展的能力。它主要包括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以及道德自律能力。“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这种传与授,能够把已有的一切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与现存的社会以及现存的自我。”②德育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以科学的内容和方式去丰富、完善和促进人的发展。这既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要求,也是学生本身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引导和鼓励学生有效参与德育教育过程,并将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需要和自觉行动,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在获得生存技能的同时,树立终身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主体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生活缺乏理想与信念,自卑、敏感、冲动、叛逆,讨厌说教,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信任、自由和宽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责任心,启发和鼓励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和上进愿望,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自主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校园和社会资源,进行主体能力实践。当然,主体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道德发展的现实性、个体性和差异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学生主动认识个体的存在价值和自我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性。
此外,要建立健全中职生德育发展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兼顾科学性与综合性,评价者则尽可能多样化,既有教师、同学,也有家长,还有企业及学生自身。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同时,通过与教师、同学,企业等外部评价横向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提升自我道德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逐渐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调节,并使之形成良好的习惯,自然而然地培养自己的主体能力。
三、提高学生主体践行能力
道德本身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仅仅靠抽象的理论说教难以达到使学生既获得道德知识,又充分发展其道德判断和践行能力的目的。主体性德育认为,道德是内在于个体自身的一种情感需求。在德国的胡塞尔看来,主体之间不能是一种因果关系,同时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形式逻辑推理关系,而是一种“同情”关系。在中职德育教育中,需要把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世界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且主动运用所体验到的道德价值观念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中去,做到情感、态度与认知的协同发展。因此,中职德育教育需要把课堂内的德育理论和课堂外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创设各种道德情景,给予学生自主权,并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和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和知识,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初步的道德判断,逐步自觉地培养和完善其道德人格。
首先,要充分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一种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它突破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的局限,对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构建起到了积极作用。社团的成员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及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与社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对而言,社团约束机制不够强硬,其凝聚力、向心力主要依赖成员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社团成员对自身地位、职责、使命和任务及实现途径等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够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共同信念的鼓舞下,同心同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将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思想、认识、体会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以及自律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影响。
其次,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我校经常开展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举办的“明德修身”征文活动,组织的“文明礼仪监督岗”、“小红帽”、“青年志愿者”等服务队,以及参与社区义务劳动、扶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这些活动的开展避免了抽象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思考、感悟中,学会自省和追问,既获得理性认知也获得情感认知,从而在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的同时,在已有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培养和造就其理想人格。
综上所述,在德育教育中,只有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与追求,培养其主体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其主体践行能力;才能推动学生自我提升、自我构建、自我发展的能力,并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作者单位: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注解:
①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9-60
②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16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2]董婧.《对德育主体性价值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第1期
[3]杜环环,陈金华.《浅析德育的主体与主导之辩证关系》[J].新课程研究.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