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支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对策研究
2015-06-29闻竹
作者简介:闻竹(1982-),女,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03-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解读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价值观,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四维视角,浓缩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实现道路,同时又是对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及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最好概述。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与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相一致。文明社会就是自由的社会、平等的社会、公正的社会、法治的社会。有了自由才会有人格尊严;有了平等才能打破阶层固化;有了公正才会有社会和谐;有了法治,才会有权利的保障。
(三)个人层面:古人曰,人以德立、国以德兴。重德、尚德、倡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于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它贯穿了我国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强调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所应当具有的道德价值。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高校党支部是对高素质的学生党员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最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为着力点,意识到紧迫性,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入校园,走入基层党组织,使得大学能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伴随着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怎么样让学生党员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党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一)高校党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肩负培养学生党员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党的领导人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方针。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江泽民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上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他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重视德育。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同时规范了其基本内容的阐述。以上都为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供了帮助。党的十八大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三个倡导。这不仅为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阵地指明了方向,也为其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高校党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的争夺在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其重要地位更加凸显。目前,放眼世界科技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才能在世界科技竞争浪潮中率先发展高科技,才能取得优势。因此,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中需要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才。他们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思想德育水平,有了这些,各国才能培养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驶向胜利的彼岸。为此,我国要最大限度的發挥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是要重视人才培养这一基础工程,就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科技竞争中的作用。
(三)高校党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当前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呈现多样化趋势,如果能够很好的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灵魂和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使我国文化建设更好的服务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急需突破与创新。只有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丰富其内容来培养人才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四)高校党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在现场,习总书记首次论述了“中国梦”的概念,即“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时再一次系统阐释“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对于大学生党员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争取早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教导他们时刻谨记“中国梦”,对“中国梦”进行宣传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把握其科学内涵,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结合起来,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三、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高校党支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我们发现,作为普遍具有较高素质的党员群体,大部分的党员还是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能够以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活动的举办以及广泛的号召和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学习和实践都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各支部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实践存在着认知水平不均衡性、知行存在矛盾的问题。
(一)脱离实际,理解片面,知识更新速度缓慢
从实际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支部对三个倡导中较为基础的问题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说明大多数党员能掌握基本政治知识,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政治关注度较高,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国情判断较准确。但同时也存在着少数支部对政治的基本认知缺失,认知模糊甚至错误。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内容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的增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使得这一部分的内容无法通过课堂的教育来加深大学生对其认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首要问题。其次、高校的党务工作者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学习的最新理论,不能及时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党员做出表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大打折扣。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最新的理论成果,高校党务工作者作为对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群体,理应第一时间肩负起学习并践行相关理论研究的责任,理应在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作用。最后,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影响顺利毕业的必修课,而没有从心底真正的重视它,把它看成一门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实际、内容空泛以及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了解不深、缺少针对性、无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等问题不无关系,“仅入耳而不入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成效不大。在这样的课程培养之下,大学生自然无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就出现了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践行就更加无从谈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
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的落脚点是在践行上。目前绝大多数党员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高的热情和强烈的愿望。但是在涉及到实际行动时,往往存在着认知和行为不统一的情况,这种矛盾性在部分党员身上表现的比较突出。很多党员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去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他们愿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和导向,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们同时也表示,很多情况下,他们深感自己能力的不足。归根到底,在学校教育这一块,缺少了对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具体来说,一方面,在课程方面,缺少了教学实践的环节,忽视了大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社会调査,还是志愿者活动,无论是参观访问,还是参加劳动,都是有效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这一方面的内容,仅仅通过平面的、枯燥的课本内容,很难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即使是有一些实践活动,也只是走马观花,走走形式,难以产生实际的效果。另一方面,课外实践活动品位不高,形式主义严重。目前的课外活动,大多数停留在打球、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上,虽然打着“寓教于乐”的旗号,但是通常只产生了“乐”的效果,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教育效果,更不要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娱乐活动中了。同时,很多时候大学生为了赚取实践的学分而不得不举办和参加活动,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走走过场,流于形式。
(三)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通过调査,我们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党员表现出了与其他人相反的态度,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意愿。他们不愿意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来,他们认为这是国家的事情,政府的事情,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究其原因,除了这部分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外(例如性格的缺陷、家庭的原因等),我们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单纯依靠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使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无法激发起大学生党员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另外,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有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接受能力比较强,参与到实践中的热情也比较高,而有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比较保守封闭,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参与到实践中的热情不高,如果不能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思想状况的学生釆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尤其是缺少践行意愿的那一部分学生党员,如果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釆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我们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四、高校党支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夯实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拓展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完善理论课教学考评制度。
(二)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作用,彰显党员教育的本质
高校党务工作者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培育未来中国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武装大学生党员,使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其在西方腐朽文化思潮的冲击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拓展“第二课堂”,增强实效性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着手,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社团活动、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四)利用新媒体,突显时代性
现代传媒的信息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现代传媒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有效运用各种新媒体,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五)利用榜样示范,传递正能量
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要充分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发挥其价值引导和目标激励等作用,传递正能量。这需要我们既要坚持理论研究,又要注重加强实践研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拓展途径宣传榜样;树立道德模范榜样,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能量的感染,从而自觉成为学习的榜样。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