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2015-06-29殷兰
殷兰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朗读能力”的训练。其实,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该研究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凸显出很多问题。该文从问题暴露、问题根源、解决问题的办法入手,提出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的可行性对策,期冀可以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 低年级 语文朗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99-01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各个阶段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有助于促进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想象、鉴赏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该研究者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进行研究与反思。
1 低年级小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随访、实地访谈、会议交流、实际教学等形式,该研究者总结在现实课堂上,低年级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的朗读形式。
1.1 一字一顿“点读式”
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或接触新的阅读材料时,由于生字认读不是很纯熟,会存在一字一顿的朗读效果。字不成词、词不成句,句不成文的现象时而发生,缺乏语言的流畅性,缺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概念和理解。
1.2 声嘶力竭“叫卖式”
低年级小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好胜心强的心理,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为了凸显个人,引起教师的注意,常常喊破嗓子式地读课文,毫无感情色彩可言。不但失去朗读的意义,而且容易引起课堂哄乱,分散学生朗读的注意力。
1.3 拉长声调“拖延式”
在齐读或个别的读的时候,低年级小学生有时还会把教师简单的“有感情朗读”的要求,理解为拖腔拉调;或者为了能够顺畅连续下文,拖延时间而拉长声调地朗读。这种形式缺乏顿连、重音和语调的欺负,好似呆板的古代书生在念诗经。
2 低年级小学生朗读问题的根源
2.1 教师方面
2.1.1 不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大量课堂时间用于讲、问、写上,而忽视有效朗读,即使是朗读,也是走过场;或者为了课堂效果,把关注点放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者不能长期坚持朗读训练。
2.1.2 不得法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仅仅依靠“请同学有感情朗读”这种不痛不痒的引导式毫无意义的,或者即使有指导也只重视声音形式,不重视内心体验,只重视表层技巧,不重视情感教学。
2.1.3 不评价
教师对低年级小学生朗读的评价多局限于有无念错字,是否丢字、添字,是否流畅,再高一点的要求就是重音、停顿、语速的把握,对情感的表达不作太多评价,认为这是高年级进行指导和培养的。其中评价方式是不对的,朗读的基本功要从低年级就要全面把握。
2.2 学生方面
2.2.1 缺乏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身控制力比较差,上课的时候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朗读的兴趣是有限的。
2.2.2 缺乏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低年级小学生不理解课文,不掌握朗读技巧,课后朗读意识不强,不会自我主动地进行朗读训练,加之教师对学生朗读训练指导较少,导致朗读水平较低。
3 低年级小学生朗读训练的思考
3.1 增加朗读时间
教师要根据年级、学情和教材的特点,逐级增加朗读的时间。课上,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还要利用早读等时间,加强训练;提倡课后进行适当的朗读训练;不定期组织朗读比赛,以赛促进。
3.2 扩充朗读材料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不因仅局限在课本,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扩充一些儿歌、诗歌、朗朗上口的歌词、美文、动画片台词等学生喜爱的朗读材料,既能调动学生朗读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
3.3 丰富朗读形式
3.3.1 示范朗读(模仿朗读)
如果单纯讲解朗读技巧,低年级小学生很难掌握。但可以结合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的特点,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进行示范朗读或逐句领读,这样学生能够跟读来体会自身语气和发音的不足,提高朗读技能。在示范性朗读之前,教师一定要先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3.3.2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多配以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平面图片、多媒体展示)进行朗读训练。一年级有篇课文《秋天》,朗读前,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在田野里耕地的黄牛,活泼可爱的小鹿,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模拟这三种小动物的声音,想象一下它们此时的心情,再指导学生朗读,效果很好。学生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读小鸟的话时用又尖又细的声音,而小牛说话时声音粗中带沙,读小鹿说的话时,把小鹿那种蹦蹦跳跳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
3.3.3 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小学语文课文类型不一,倘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春到梅花山》课文朗读时,配上悠扬的古筝乐曲《梅花三弄》,让学生在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中进行朗读,学生们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3.4 训练朗读技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传授朗读技巧,而不要脱离课文单纯讲朗读技巧。
首先强调一个“准”字。要求学生朗读时发音要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发音要响亮,不念错,不随意添字减字,不唱读,不重复,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其次强调抑扬顿挫。要让学生边读边看标点符号,掌握标点符号代表的停顿时间和语气特点;通过找关键词指导学生读出重音。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小青蛙同乌龟的对话——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在这句话中,“你们”、“大”、“绿”等词语都应读重音,以显示乌龟同青蛙的不同。再次要指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体验、读出意境、读出个性。这就需要引导小学生多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要就“朗读”而读,而要顺“生活”而读。
3.5 完善朗读评价
课堂教学中,对低年级小学生朗读的评价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妙语生花。群体齐读时,不能仅以“整齐”为评价目标,要多角度进行评价指导。个体朗读时,由于低年级小学生要强、自信心不足,所以评价语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多以肯定、鼓励的积极引导为主,让学生有动力继续练习;同时也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学生朗读需要努力的“关键点”。
朗朗的读书声中,有低年级小学生的快乐,有低年级小学生的情感,有低年级小学生的成长。因此,要让“多读”成为习惯,让“精读”成为方法,让“会读”能为能力,从低年级入手,抓好朗读的基本功,从而增强低年級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投入。
参考文献
[1] 王风兰.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14(18).
[2] 李丽,仲巧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