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必要性探讨
2015-06-29赵艳金浩
赵艳 金浩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大学新生入校后需要学习的一门普修课程。该文针对甘肃省内大学在计算计基础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在甘肃省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计算计知识的掌握是非常不平衡的。在大学计算计基础课程中如何针对这种不平衡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98-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增高,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要求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而是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都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对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只知道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不会利用计算机这个基本工具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探索,将无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甚至被社会淘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在制定教育计划的长远发展纲要时就提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要分级分类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在大学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打好信息化基础。
对甘肃省内的大学而言,由于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应用要求都在加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不能适应满足地域性要求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应用要求。
一、分层次教学必要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普修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主要讲述的是计算机通用性和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应用上主要以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为主,同时也会加入简单的网络和多媒体方面的知识。由于这门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但所安排授课课时量有限,而计算机基础又是工具类学科,如何在教学时体现它的共性和差异性,让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技能和知识,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应该说这样一门与现实应用密切相关的课程,学生应该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显著。同时,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对学校的一切都会感觉新鲜。这种新鲜感同样会带入课堂,学习主动性应该较高,学习效率应该较好。事实上,在笔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学习热情也会較高。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会逐渐懈怠,甚至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这门课程已逐渐成为学生的“鸡肋”——最初学习兴趣较浓,但是到后期却变为应付。
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通过对不同院校的学生抽样调查发现,这门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二、学生因素
1、甘肃由于地缘广阔,环境和条件不同,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校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进行选择性教学。总体而言,城市中学一般会按照大纲要求的课时讲述这门课程,而农村中学因为条件所限,同时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像信息技术这类无需高考的课程一般都会给主课让路,课时一般都没有保证。
2、对城市学生而言由于课程中所学内容在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大部分都有涉及,因此在学习中难免会有吃剩饭的感觉。而农村学生因为基础设施的限制和课时量不足,因而在大学才真正开始对计算机进行了解和深入接触。
3、由于家庭条件不同,有些学生家庭已有电脑,使用电脑上网,聊天和游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对电脑的一般操作已经非常熟练。而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般不会购置电脑,所以对电脑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对计算机的操作不熟练,甚至很生疏。
三、教学内容分析
1、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内容是计算机最基础和常用的操作,默认教学对象是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所以在讲述中有基础的学生会感觉到很无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没有基础的同学在学习时会感觉到吃力。导致学生中出现一部分吃不饱,一部分不消化的问题。
2、基础理论知识是计算机后期应用中必须要了解的概念。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的实践应用在不同的方面,因而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都差强人意。
3、实践应用环节主要是和学生使用计算机息息相关的内容,例如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等。浅显一般的操作应用,对于熟练使用电脑的同学来说,基本上已经掌握。但深入应用的地方学生在平时又不会涉及,因而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课程设置分析
1、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会侧重于不同的方面,例如文科的学生,以后多面向于文字的编辑排版;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像编辑,多媒体技术;理工类学生多应用于网络应用和编程设计;经管类学生多倾向于电子表格处理和数据库的使用。而在现在甘肃省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没有体现出以后的专业诉求,在课程设置上一样,在教材的选择上相同,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是一致。这对不同专业学生来说没有为他们以后的专业应用和就业准备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由于计算机需要大量的实践因而课程设置为2+2模式,两节理论课,两节实践上机课。大多数学生在听完理论课时都跃跃欲试,想在计算机上验证理论课上的内容,但实践课一般没有紧跟理论课进行,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课下吸收内化知识时有所延迟。而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内容,如果不能进行上机操作,那么知识的迁移和吸收也就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听理论课时不专心,上实践课时不会做。
五、教师的因素分析
1、对于大多数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而言,他们对即将教学的对象——一年级的新生知之甚少,只知道是带的哪个专业的学生,而学生有哪些特点,计算机程度如何一概不知。这样在教学时侧重点放在哪里?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也会不清楚,只能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
2、由于课程设置的因素,学生在上机课时理论讲述的操作要点已经模糊;对教师而言,理论课上所有知识点、难点和重点都已讲授过一遍,所以在学生上机练习时会想当然认为学生已经对理论知识完全掌握,缺少的仅仅是验证和练习。基于这样的认识误差,所以学生在实践操作节会比较吃力,甚至有些同学会放弃。
综上所述,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是有需求的,也是有兴趣的,但后期的各种综合因素的干扰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降低,甚至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在进校后对能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并针对不同基础和层次的学生分门别类进行教学,那么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就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也不会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找不到自己的兴奋点。这样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发挥积极主动性去接受知识并构建成自我的知识体系。
因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对甘肃省内大学而言已迫在眉睫。因此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既能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需,还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夯实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础,也为他们毕业后快速融入信息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1.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2.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许泽明等.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2
[2]赵勇超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方法探究.[J]东方教育,2014,10
[3]肖斯敏.《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之我见.[J]硅谷,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