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朱子读书法及其指导意义
2015-06-29宋梦婕朱芳慧
宋梦婕 朱芳慧
摘要:“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古往今来的学者对读书都有着丰富的体悟。本文将详细介绍朱子读书法,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个方面浅议对我们当代读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朱熹;读书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G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92-02
朱熹(1130-1200年),南宋著名理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书院讲学,编撰教材,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他的一生又非常热爱读书,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①。朱熹对于如何读书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他的学生将其概况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条。
一、循序渐进
读书要循序渐进,主要包含三个意思:
(1)读书要遵循辩证法。首先,读书要遵循书籍的辩证法。读书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不可颠倒。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又一书。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②读一本书要一口气把它读完,在读完的基础上理解之后,再读另一本书。书籍的编撰,通常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难,一环扣一环的顺序编排,后面的内容建立在之前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读书也不要跳跃阅读。其次,读书要遵循读书人的辩证法。读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若读比较重要的,费脑力思考的书籍,应该提前安排充足的时间,并在脑力最清晰、活力最佳的时间阅读;如若阅读一些易懂的、常识性的书籍,则可放在茶余饭后空闲时间,既可以消遣又能扩大知识面。
(2)读书要遵循量力原则。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③朱熹把读书形象比作人吃饭,“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数十日饭都一齐吃了,一日只看得几段,做得多少工夫,亦有限,不可羁去都要了。”④就一个人的精力而言,人不可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就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言,也应量力而读。“其进锐者其退速”⑤。正确的读书应该如同源源不断的流水,在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注入下一个洼坎,在未注满时决不下流,由此而渐次流入大海。
(3)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朱熹认为,“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⑥读一本书要做到通读之后能够理解。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暫时搁置一下,等到全篇阅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细细思索,把不懂的地方弄懂吃透。
二、熟读精思
遗忘是学习中常见的现象。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也经常因为读过的东西总是忘记而烦恼。“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⑦怎样才能将读过的内容长久熟记于心呢?朱熹认为,要多读,读够充足的遍数以达到能够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仍要再读,以达到完全理解,“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这是朱熹对熟读的要求。不仅要熟读,而且要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
读书不仅要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还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是朱熹对于精思的要求。朱熹认为,读书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始读书时,不一定有疑问,随着反复阅读的深入,会慢慢地发现书中的疑惑,之后带着疑惑去读书,直到疑问的解开,是一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三、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是指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虚怀若谷,不能带着以往的认知和固有的观点理解书中的意思,即不能先入为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在接触一本书之初,难免会对书中的观点产生抵触,如果不虚心并固执己见,就很难接受别人的观点。其次,虚心也意味着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多与别人交流,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独学,因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不懂的问题,要不耻下问,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再次,虚心不仅要求能不耻下问地请教别人,更是要求读书者自身要不断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⑧朱熹非常赞赏曾子这种“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并将这认为是“得为学之本。”
所谓“涵泳”是指对于书中的内容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不断揣摩。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治学不仅要广开思路,更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才能博采众长。所以阅读首先要广泛,重视量的积累,其次要重视质的飞跃。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将阅读的内容同过去的知识经验有意义联系,从而在实质上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革命先导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经大量阅读并仔细钻研过1500种书,打下了扎实的写作基础,正因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篇宏伟巨著才得以最终完成。
四、切己体察
朱熹认为,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口头上,必须见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当时有众多的读书人为科举考试而读书,不求“体之于身”,而是只求单纯的记忆,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譬如读《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⑨,能将这些经典的语录倒背如流,但是对待父母不尽孝,对待朋友不诚信,则书读再多也无用。又比如当今在中学阶段,很多学校在一边强调学生不能为考试而学的同时,一边又带着学生将考试不涉及的学习内容悉数删去。在大学学习英语四级和六级,本来学习英语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沟通,但是很多同学在背了数以万计的单词和大量的作文,考试也得到了不错的成绩后,却依然开不了口,学成了哑巴英语。这便是朱熹所说的不能切己体察,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没有用行动去实践。
五、着紧用力
朱熹对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有两层含义。第一点是说,读书不能悠悠然,不能松松垮垮,而应该抓紧时间,发愤忘食。第二点是说读书要抖擞精神,勇猛奋发。朱熹也把读书形象地比喻成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他认为,读书应该向救火那样,像治病那样充满紧迫感,同时还要有撑上水船那样的不进则退的顽强的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读书方法点明了读书中所需要的精神状态。松松垮垮读书,容易读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容易读不完一本书又去读另一本书,读读这本读读那本结果就什么书都没读好。读书过程中也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去想方设法解决,而是要有迎难而上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所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是朱熹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⑩所谓“居敬”是指在读书时要注意力集中,要专注。对于专注,古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说如果请围棋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唯奕秋之言是听;另一个学生耳朵虽然听着,但心中却老是想着有大雁飞来,随时准备着拉弓射箭。同样是学习,后者的学习结果肯定不如前者,这难道是由于他们智力上的差异吗?所以说学习必须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所谓“持志”,是说读书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到底。“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先樹立明确的志向,才能推动自己不断前进。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向呢?读书是为着什么目的呢?朱熹曾严厉地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是“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B11。“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B12所以读书要从读书的本身意义出发,以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为目的,并以积极远大的理想做为志向,才能做出一番成功的事业。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曾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充分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熹的读书法是他本人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循序渐进”说明了量力和打好基础的要求,“熟读精思”点明了思考的重要性,“虚心涵泳”诠释了虚心和揣摩的必要,“切己体察”包含了身体力行的思想,“着紧用力”要求读书要积极奋发,“居敬持志”包含了精神专注,持志以恒的思想。这些丰富的经验都为当代读书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作者单位:1.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西安思源学院文学院)
注解:
①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②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⑥朱子语类》卷8
⑦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⑧《论语·学而》
⑨《论语·学而》
⑩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页。
B1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B12林语堂《论读书》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郭兆云.《朱熹阅读教育理论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2
[3]张琴.《林语堂的读书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