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比较研究
2015-06-29王漫
王漫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五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的学分设置比例,探讨了两国在实践课程学分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从数据方面看,中美两国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所占学分差异不大,但是美国大学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操作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又重视理论水平。而我国大多采用的仍是基础理论的灌输,对技能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表面。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学分;理论和实践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81-01
一、实践课程的设置差异
实践课程是对理论课内容的应用和加强,既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也是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加强对于高校学生的就业率的提升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比较各学校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比较了五所学校理论和专业课的设置所占学分比例(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两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实践和理论课程学分比例从数据方面来看相差并不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国大学更加注重实践课程的操作学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又重视理论水平。虽然我国历来也都强调对实践课程重视,但是受制于实验条件和学生对实践性课程参与意识不强、社会实践平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大多采用的仍是基础理论的灌输,对技能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些院校实验仪器设备落后,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及时的更新硬件设施,导致学生的实验、实践课程停留在理论层次方面。即使有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大多采取的是原理性验证实验和感性认识两种教学形式。依照这种培养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原理验证性能力较强,但真正走向社会面对众多的自然课题如何选题、如何进行设计开发却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在独立研究、开发、应用知识方面能力较差。在走入实践生产的工作岗位中,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启示及建议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具实践课可操作性不强,学科交叉性弱,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建议。
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可操作性弱的现状,应该加强实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监控及实施,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水平等系列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举办各种科研活动、科技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等级考试,举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课程的设置应该推陈出新,开设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相适宜的课程。虽然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比较扎实了,但理论联系实践不够充分。每个学校的现有资源不同,因此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应因地制宜。例如很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特有或具有合作关系的公司为学生准备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为盈利公司制作软件或程序,抽取优秀成果给公司使用,这样学生既也可获得一定报酬,也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成功实现了学以致用。
“三·三”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许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即:(1)加强“三基”,即“注重基本概念、讲清基本理论、加强基本技能”;(2)创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培训”的三元教学新结构;(3)建立“课堂练习—课外学术活动—综合实习”三段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可为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思考[9]。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上强化学生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不是只掌握理论知识,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尤新华,李跃新.智能化教学系统中教学模块的设计与应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2-245.
[2]曹青.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J].高等建筑教育,2003,(2):68-70.
[3]王澄海.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88-89.
[4]王澄海,杨毅.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三·三”式课堂与实践教学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12,(6):148-151.
[5]李乃祥.农林院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之浅见[J].高等农业教育,2003(10):43-45.
[6]王欣.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224-226.
[7]温莉芳,刘江.美国名校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现状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4(8):40-43.
[8]郑君里,于歆杰.美國MIT EECS系本科生课程设置简介[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