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2015-06-29黄珍

亚太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性菊花红楼梦

黄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78-01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语文”这门学科最普通的理解是,“语文”包含着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以及语言与文化。这里,我以为语言文字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而文学与文化则更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所以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兼顾这两面——他自然会注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更重要的,他还应该是一个理解文学之美的人,他能够引导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他能指导学生充分领略母语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多么美妙。如果语文教育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世界,无论如何都是不完满的。

事实上,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往往力求两者兼顾,却也往往顾此失彼,吃力不讨好。例如,对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都会先从字词句篇等方面解释、分析、训练,然后,探讨、鉴赏、感悟其思想内涵。然而可惜的是,字词句篇的训练过于枯燥,学生对之兴趣不大;探讨、鉴赏、感悟作品思想内涵、文学之美,学生较有兴趣,我们却又因时间关系,浅尝辄止。又或者,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偏向于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而到复习备考时,又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训练,因为这往往更容易出成绩。而实施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又是教育部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故绝大多数教师在观念上都会认同,也都不同程度上付诸实践,然而,受制于教学对象的差异和教学手段的欠缺,其效果并不明显。这是让许多教师困惑的地方。

下面把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困惑略作陈述,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品读经典探讨人物形象刻画的现实基础。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节选自经典著作的比较多,对于《红楼梦》,笔者可说有一些心得,也经常研读一些“红学”作品,像王蒙先生的《红楼启示录》,是反复研读的枕边书。故要搞一个《红楼梦》专题讲座,应该也能滥竽充数,但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有效果。而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说,让学生研读《红楼梦》绝对有必要。而以目前的教育体制,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应试压力,社会上又到处充斥着各种快餐文化,能否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我确实没有信心。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用《红楼梦》的人物与事例加以点评,并多次引用名人对《红楼梦》的赞美,并有选择地让学生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片段,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果然有了些效果。

对薛宝钗和林黛玉,其观点和传统的较多相反,褒薛贬林的多,薛宝钗的豁达宽容、与人为善得到较多肯定,而林黛玉的尖酸刻薄、难以相处遭到较多反感。我于是引导学生从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去考虑。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属于“弱势群体”,她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处境,她唯一能够信赖的、也真正关心她的就只有贾宝玉,她对贾宝玉的爱是全身心的投入,她知道这种爱不符合封建制度的要求,再加上贾宝玉又是一个泛爱主义者,所以,她敏感、焦虑、“睚眦必报”、反应强烈。这是一个美的形象、爱的形象、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形象,却又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使她意识到她的追求的不可能得到,所以,她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与煎熬。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我们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的社会存在(身份地位)去考虑,从而理解生活即艺术的基础这一艺术规律。

二、研读先秦诸子的散文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先秦诸子的散文,所蕴涵的思想博大精深,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思想与文化的源头。如果我们只是见子打子,每上到一篇课文,就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介绍,学生所得,势必是零碎的、浮光掠影的。所以,我上到相关内容时,我就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来系统地进行了介绍。比如我曾认真地研究过李泽厚的《李泽厚十年集》,其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都是我很喜欢的作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鲍鹏山先生发表在《美文》上的“再读圣贤”系列文章,其中的《黑暗王国的一枚残烛(孔子)》、《孟子:王者师和大丈夫》、《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老子:颠倒的与扭曲的》、《庄子:永恒的乡愁》、《屈原:无路可走》、《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仲尼弟子:昨夜星辰》等文章,是我所喜欢的。这些文章角度新颖,分析透辟,文笔优美。所以,当学到先秦诸子的散文时,我都会拿来相关的文章,让学生朗读,并让学生思考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及现实基础,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学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以《儒道互补: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源与流》为题进行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化的特点、由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如此一来,学生对本来比较枯燥的文言文发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专题性研究,写出研究性学习论文,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三、从意象与意境切入感受古诗词的诗意美。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意象的寓意,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词诗意之美。

我罗列了古诗词常见的一些意象(比如月亮、菊花、梅花、梧桐、杜鹃、寒蝉、鸿雁等等),让学生去阅读古诗词,找出包含这些意象的诗篇,然后概括归纳这些意象的特点与含义,写一些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以下摘自学生的文章:

例: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虽然,学生也可能上网得到,但只要做了,就应该给予肯定。

当然,能够按老师要求去做的,还是很少很少。我们的很多做法,也是形式大于内容,特别是我们检査督促很不到位过于迁就学生的惰性。所以,要实施探究性学习,感受文学与文化的魅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菊花红楼梦
菊花赞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雏菊花
赏菊花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