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理论背景下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

2015-06-29陈建红

亚太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周朴园矛盾文本

陈建红

中图分类号:UDC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063-01

对话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石击破水中天,好的问题能带领学生達到一种思维的高度。课堂提问始终贯串教学的全过程,提问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提问的方式,对话背景下的课堂下的课堂提问,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核心问

所谓的核心问,指就课堂教学的主问题而进行的提问。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都会有一个主问题,而这个主问题就是对话教学的重心,整个课堂对话围绕它而展开。核心问,起到的是提纲契领的作用,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渐入文本的内核,理解作品内涵。核心问的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孙立权老师讲解《荷塘月色》时,提问:朱自清在本文写到了哪三个世界?你如何理解?与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自然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围绕这三个世界进行进步赏析。程翔老师于《在别康桥》一课中,问到:《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通过抛出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到本课教学目标,对意象的赏析。我在《雨霖铃》的教学中,问到:《雨霖铃》被称为千古情文,那么作者情感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

(二)启发问

课堂教学中针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启发,所谓的启发必须在学生经过努力的思考之后予以进行。启发式提问是为了提示学生在根据自己的思考来求得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文本,准确把握学情,围绕教学目标,围绕课堂主问题,精心引导,使学生处于思考探究的亢奋状态,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让“独唱”变为“合唱”,让教学始终处于对话的状态中。

如在《雷雨》教学中,围绕周朴园的人物形象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周朴园在赶走鲁侍萍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你认为周仆园对鲁侍萍是有真感情吗?”由于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对话也就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三次启发性提问来降低难度:⑴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⑵周朴园婚后生活如何?(3)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如何?这样学生很容易受到启发,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进而得出结论。

(三)矛盾问

众所周知,矛盾冲突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需要教师利用矛盾进行提问,促使学生在认真思考,勇敢表达,积极对话。矛盾问要就教材中可能引起岐义的地方提出问题,或是利用课文知识系统自身的矛盾设问。在课文中,会存在许多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的现象。矛盾问,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得对话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如在《窦娥冤》中,文本本身就存在矛盾的地方,教师可利用矛盾处作如下提问: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合理的,你如何理解?与第一部分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四)探究问

探究问是指就事物、事理的原因等本质问题进行的提问。在语文学科中,探究性问题一般理解为拓展、延伸,或是关系到文本的重难点,或是对文本主题的挖掘,或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亦或是对文本的评价。这一部分内容是文本的一大难点,其中有些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但一深究就会发现还有很深的含义,却又不易被学生发现,教师应在这样的地方设置探究问,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对话与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后,可以围绕诗人的情感,提出探究性问题:有人认为这首诗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有人认为是一种有为的积极思想,你如何评价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会根据原有的知识水平和阅读体验,各抒己见,最终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升:(1)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和逃避现实的感伤情绪,在我国封建社会,文人在政治上受挫,往往会有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予以理解和同情,我们必须允许他们难过、感伤,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也很多。(2)李白思想的基本方面:和人生无常相伴变幻莫测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妥协,不是向命运的屈服,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保持自己做人的尊严,追求自由与平等,满是傲骨。因此,探究问,既有利于课堂对话,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五)质疑问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的关键,疑问是激发创新的火种。教学过程中单单有教师提问还是不够的,毕竟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优秀的教师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的质疑,可以是老师的讲解,也可以是学生的回答,亦或是对整个文本的驾驭和把握。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解决问题,这是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正如魏书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

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问到: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对于这样一种文体,你对文章内容作何思考?学生问:这偏散文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学生答:写了故都的秋景。我又引导,关于故都的秋景,我们又该如何思考什么问题呢?学生问: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什么特点?经过讨论分析,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我通过引用来过渡: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每一片自然后面都有一个人的心灵”。接下来,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学生:郁达夫眷恋着清、静、悲凉的秋,缘于他悲凉的心境,他为什么内心如此悲凉?

以上提问类型,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割裂开的,在具体教学中需要综合运用。问的好,即教的好,学的好。巧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作者单位:大连育明高中语文组)

猜你喜欢

周朴园矛盾文本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雷雨》(节选)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