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
2015-06-29李毅
李毅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厚,专业技能掌握较为扎实,但受社会环境影响,加上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培养就是以升学为目标,因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人文修养较薄弱,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发展的使命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从开设选修课、举办人文素质讲座、加强实践教学、设立示范班等方面进行改革思考,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随着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进步,追求完善,从而帮助学生积极成长,最终获得成功。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课程 教学现状 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74-01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修养较薄弱,表现为学生人文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欣赏品位较低。同时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过分注重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过分注重智力教育,轻视非智力教育;这些问题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的塑造。
1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总体有边缘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在整体教学规划中对人文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将人文课程设置作为与技能培养相对应的“软任务”看待,除了文件规定“两课”必须开设之外,其余基本上采取可有可无态度,使人文教育课程逐步被弱化。一方面行业专家多次强调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一方面专业负责人为保證专业课时不得不削减人文课时。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将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等职业教育理念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场所,在此过程中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应该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建立一整套真正有效的主题鲜明的人文素养培养计划。
1.2 现有的人文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高职院校人文主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般,课程内容有待整合、改革,教学方法上也应更贴近高职院校学生,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学生情况的转变。但囿于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等限制,导致在人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只能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教学模式比较单调、缺乏新意,教学效果距离预设教学目标有一定差距。
1.3 没有与学院人文教育形成整体合力
高职院校许多系部、职能处室在人文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组建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技能竞赛、开设讲座等。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对社团缺乏指导,有些活动流于形式,有些讲座因为分配名额,硬性摊派参加学生人数,学生较为反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而难以形成合力,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效果不明显。
2 高职院校人文课程教学改革对策思考
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全院教职工重视、关心、支持、配合,人文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营造育人环境。
2.1 开设真正意义的选修课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为一年半,专业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而在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教学结构框架下,内容难以更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人文素质提高的个性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选修课模块中设置相关课程,要求每位专任教师至少开出1门选修课,要求每位学生选修至少3~6学分的系列课程,课程性质也由限选课改为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修。这样既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变化和学生个性需求,使学生在时间、课程和教师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权,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强化素质教育,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特长,提高教学质量。
2.2 举办系统的人文素质讲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学生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举办系列讲座,内容涵盖“规划、感恩、诚信、礼仪、社交、爱情、创业、就业”等。一方面邀请院外专家开展讲座,同时更要充分挖掘学院教师的潜能,由学院领导、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兴趣有研究的优秀教师、思政部教师等组成讲座团队,打造学院“名师讲坛”。从而在全院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氛围。
2.3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学院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实施小班制人文实践课教学,充分利用院外实践教学基地,调动辅导员参与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如德育大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可以把所学专业运用到社会服务的活动中来,尝试人文课程走出课堂,走向社区,走向社会。
2.4 设立人文素养示范班
尝试设立为人文素养示范班,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改变人文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各人文课程将以项目制教学为驱动,积极探索“合作式”、“讨论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人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小组实践课教学。
2.5 改革考核方式
讲座、选修课原则上由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但要求全体高招生在读期间,需修满人文选修课学分。同时,需完成1个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必修学分(听8场人文素质教育讲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8次,每次4小时以上,提交相关课程论文)方可毕业。
3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边教边改,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现状的人文素养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 徐书宜.校企合作下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1):26-27.
[2] 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2(8):26-28.
[3] 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