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品质的渗透与提升

2015-06-29李程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李程

【摘要】教师在课堂中快乐自然地深入学生内心,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其成为生活中的坚韧顽强者!在授课“刘禹锡《陋室铭》”一课时,笔者主要从引导学生认识刘禹锡的良好品性,让学生真正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强生命的韧性,去其生命的脆弱浮华,提高其生命的质和量!绽放生命的色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命品质 为政清廉 生命的韧性 生命的宽度 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0-01

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素质修为的表现,让我觉得品德教育这一块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操作来说仍有很大的缺失,他们不包容、不热情、不珍惜、不细致,不坚韧,平时做事走极端、好享受、任性、自私、狭隘、脆弱。笔者敢大胆地说,我们的教学出现了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失位,老师表面上下了很多功夫,但学生的接受滞留于书面知识点的浅层掌握,并没有融会贯通,只有“学得”而没有真正“习得”。这些问题的形成,笔者认为,是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而语文教材的每一篇目几乎对人的品德修为都有涉及,语文教师大可利用自己的人生积累、人格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从优化问题设计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习得”,成为生活中的高尚之人。

语文教学中要靠一个“积”字成就人才。而作为语文教师,定要把握好语文课堂的作用,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 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足够供我们驰骋的素材,做教师的要懂得教学技巧,好好把握,利用课堂在快乐中自然地不留痕迹地深入学生内心、启发学生、教导学生,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其成为生活中的坚韧顽强者!

授课“刘禹锡《陋室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外,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精神品质层面进行渗透,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认识刘禹锡的良好品性,感悟、吸收其人性的光辉,让笔者亲爱的学生真正拓展生命的宽度,增强生命的韧性,去其生命的脆弱浮华,提高其生命的质和量!绽放生命的色彩!

一、不向权贵低头,为政清廉

作者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刘禹锡《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半年三迁居的故事”可见,名作《陋室铭》并非是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白丁”一词也并非指不识字之人,而是指像和州的策知县这样趋炎附势、粗俗鄙陋之小人。作者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半年三迁居的故事”,我们可见识到刘禹锡不为居室,不为钱财而向权贵低头的高贵品质!为官却从不计较居室的大小,悠闲自在,乐观大度,安贫乐道,“陋室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写照(这一点重在教导学生做人清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要有自己的风骨在!)!

二、卑微中的达观,困境中的泰然

刘禹锡原本为朝廷重臣,身居要职,胸怀抱负,意气风发,后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沦为和州刺史,身份地位一落千丈,希望转而成为失望,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还得凭空受些和州策知县这样趋炎附势、粗俗鄙陋“小人”给予的无尽窝囊气。但这样的落差,这般的凌辱,似乎并没有让其受到多少打击,他依然自在的生活,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欣赏生活中的美,小小的斗室,仍能尺水兴波、纵横捭阖!卑微的生活中透出达观,受人牵制的困境中处之泰然(这一点重在教导学生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一定要有良好心态,增强生命的韧性。)!

三、失意但不沉沦,愤懑但却勤奋,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正如白居易所说“一生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一生遭贬,政治上的失意,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让其失落让其愤懑,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沉沦颓废下去!相反,他却总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用一双勤于执笔的手,记录了身边点点滴滴的美,写出了牵动人心、名流千古的片片华章,成就了另一个自己——文学造诣!刘禹锡被贬而作《陋室铭》;范仲淹被贬做出《岳阳楼记》;柳宗元被贬留下《小石潭记》。同样,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的司马迁,身遭罹刑却作《史记》;杜甫生活艰难却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在困境中不沉沦不颓废,用锐利的眼睛、用敏感的心灵、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成就了另一个自己——文学上的登峰造极(这一点重在教导学生困境中不沉沦不颓废,拓展生命的宽度,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以上三点,均要学生联系自身,做一身清白的人,有良好心态,增强生命的韧性,困境中不沉沦不颓废,有时矢志不移固然可贵,但生活中也要懂得取舍!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找新的起点,拓展生命的宽度,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让有效提问激活语文课堂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